首页 理论教育 方法,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方法,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点:《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的产生则以需要为基础。德育工作者应在这“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以德为先,教给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点所在。

80.采用科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科学的德育方式与方法的探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与方法: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提出了“师生共荣同辱”的口号,即好的学校必然有好的教师和好的学生,差的学校必然是教师差,学生也差。针对这一口号,我校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以对学生的“关心”,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以“爱心”换取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以“诚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感情填平了师生之间的沟壑,架起了“真诚”的桥梁,让师生像朋友一样自由来往。我们学校基本做到了:当学生需要关心的时候,教师就在他的身边;当学生需要呵护的时候,教师就在他的身边;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就在他的身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德育阵地看成人生的舞台,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2.培养学生形成鲜明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幼稚的,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去工作、去引导。“正面引导,典型引路”,这是一种好的德育方法。当发现学生“不按祖国的需要成长”的时候,我们就协同家长分析学生的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满足手段以及发展趋向,学校和家庭再联手教育、引导,再通过树立典型,开展活动,以矫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懂得是与非。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的保护和利用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一是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否则是失败的教育;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这在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的自尊心是包括多方面的,例如工作上的自尊、学习上的自尊、做人上的自尊、生活上的自尊等等。这就需要采取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方法,在他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再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便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有一次我校很多学生染上感冒,教室里的咳嗽声闹得教师无法讲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就你的毛病多”,然后接着说,“忍一忍不行吗!”,其结果咳嗽声还是接连不断;而另一位教师则直接点着学生名字说:“柳杰同学也患了重感冒,而他为了上好这一堂课却一忍再忍。”教师的话音刚落,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个事例说明: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时,学生会变本加厉,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时,学生便有集体荣誉感,能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

4.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心理的转化。不怕学生犯错,就怕学生不知改正错误。当学生不知改正错误的时候,即是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的时候,具体表现在:对师长的关心与教育产生不耐烦的现象,对积极的同学产生妒忌心理,对行为不端的人却表示同情,长此以往,什么感情,什么自尊,什么是非,全然不顾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点:

第一点,加强教育,循序诱导,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的产生则以需要为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1)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种本能和极高的欲望、需要,但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及自身因素的局限,往往是需要得不到满足,理想化为乌有,心理便产生障碍,此时切不可回避、担忧,更不可动摇自己正确的动机目标,而应冷静地面对,理智地看待,以积极的态度去排除心理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德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去指导学生排除心理上的外部压力,面对学生种种心理表现,要以爱心去帮助他们冷静分析,从外部的方方面面去查找心理受阻的原因,再采取积极稳妥的教育措施,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中,切不可溺爱,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脆弱和自理力差的弊端,也不可过激,这样会导致学生逆反的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3)德育工作者要激励学生,使之具有成功感。心理学研究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受,也没有什么东西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信心。由此可见,成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催化剂,然而成功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国哈佛大学提出情商教育,研究结果表明:人生成就至多20%归诸智商,80%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自我激励等。因此,在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应从多维角度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开展“争章夺星”活动,激励成功动机,培养成功的兴趣,指明成功的道路,满足成功的需要,以此调整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点,抓住学生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心理转化。

当学生刚从错误中醒悟过来的时候,他思想上各个方面都还脆弱,这就像一棵刚栽活的小树一样,如不及时管理,就会枯萎。德育工作者应在这“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1)以德为先,教给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点所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要健全学生的道德必须教他们学会做人,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以各种教育形式和灵活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让受挫折的学生真正改过自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2)要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克服一切困难,有计划地提高理想水平,避免因理想不适中而再次产生心理障碍。(3)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挫折中培养学生的耐力。同样受挫折,不同的心理有着不同的反应,心理脆弱,容忍力低,这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德育工作者来说,要善于在一定“量”和“度”的挫折中,教育学生能独立排除心理障碍,让学生在挫折中受到锻炼,从而提高忍耐力,正所谓“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也正是这个道理。

总之,科学的德育方式与方法,就像一把打开学生心理枷锁的钥匙,让学生放弃心理上的压力,朝着健康方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