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

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大力打造课题活动校本教研,标志着南丰县开始实现校本教研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的跨越。如果说过去的教研活动,突破了单一活动形式的界限,那么打造课题活动校本教研,则是教研层次的提升。课改的深入,为课题活动校本教研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教学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学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学情境为研究情境,而以教学活动的改进为研究目的的研究活动。

(三)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

2006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大力打造课题活动校本教研,标志着南丰县开始实现校本教研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的跨越。如果说过去的教研活动,突破了单一活动形式的界限,那么打造课题活动校本教研,则是教研层次的提升。过去,我们重点是开发教学竞赛、观摩、研讨“三位一体”教研活动项目,那时是基于新课程刚刚实施,只有新课程的方向性主题,具体的课题尚未形成或成熟的考虑。课改的深入,为课题活动校本教研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所以,到2008年底,我们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加上课题,正式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完整概念。

“四位一体”中的课题,应该是形成性课题,要突出课题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探索、反馈、反思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成熟。继而通过“四位一体”活动,不断完善,形成影响。

校本教研从属性来说是行动研究。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由参与者在情境中(包括教育)进行的一种自我反省性的调查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进他们自身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工作,增强他们对这些实践工作的理解,并使他们了解开展实践工作所需要的情境。”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普通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具有特殊研究目的、研究情境、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程序的研究类型。其独特之处在于: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同时“由行动者研究”。在实践中,教学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学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学情境为研究情境,而以教学活动的改进为研究目的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正是这样一种类型。

行动研究课题活动的特色至少有二:第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鉴于任务的迫切性,允许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本来未考虑到却在行动中显现出的各种情况的因素纳入计划。第二,研究的进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不要求像实验过程那么规范,更不要求对稳定变量加以控制,允许将一切有效的手段、方法纳入研究范围。允许实施者随意对行动背景的认识逐步加深和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行动,逐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开放、灵活的行动是其显著特色。

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确,课题的形成性是“四位一体”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须注重课题活动的过程和程序。

形成性教学课题活动大致有这么几个环节:①提出计划;②按预定计划在授课中实施经验;③组织骨干教师亲临教学现场(一般不是实验环境下的现场),对施教情况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评价;④根据考评结果对原有经验进行调节;⑤再计划、再实施、再考评,多次反复,直至筛选出有效的经验系统。

[拓展资料4]

行动研究过程的关键元素:计划、实施与反思

(节选)

钟 媚

……行动研究法是研究(知识)和行动(解决问题)结合的一种研究。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如勒温的“计划—执行—探索”,凯米斯(S.Kemm is)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每一种模式由于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在实施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尽管行动研究的操作模式多种多样,但在基本的操作过程方面,每一模式基本上都遵循了勒温确立的一些基本思想,即①行动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对问题的“勘察”—界定与分析;②行动研究应该含对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观察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③从总体上看,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螺旋式循环的过程。因此,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计划、实施和反思三个程序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过程性学习评价行动研究》这个行动研究报告进行简评,侧重分析研究者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即前面所提到的三种关键元素:计划、实施与反思。

《过程性学习评价行动研究》是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梁惠燕的毕业论文。研究者通过与广东南海市一所镇属初级中学——平洲二中的一线教师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实施策略,尝试解决该校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和学习方法不对头的问题。

根据阿特莱奇特等人的分类,鉴于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的不同,行动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合作模式、支持模式和独立模式。此行动研究属于合作模式,即在这种研究中,专家(或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由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协商提出的,双方一起制定研究的总体计划和具体方案,共同商定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研究者参与整个行动螺旋环的研究,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元素“计划、实施与反思”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下面以研究者对这三个关键元素的把握得失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行动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反思。

一、研究者在“计划”中的得与失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和制订计划。教师发现了某一问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即对问题进行澄清和界定。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确认,要尽可能地明确这个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平洲二中在发现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和学习方法不对头的现象后,对这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考试造成了负面影响。学校希望通过过程性学习评价来改变这一现象,研究者由此而介入。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盲区:如何确定是“考试造成了负面影响”?研究者在文章中没有交代,而且研究者与该校的教师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与澄清,这对接下来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不可否认,“考试”也许是该校这两个问题的症结,但也许不全是。不管如何,对造成该校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和学习方法不对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是必须清楚地交代的,因为只有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搜集资料诊断问题,Sagor(2000)建议行动研究者用“三角交叉法”(triangulation)揭示可用来回答每个研究问题的各种资料来源。三角交叉法是检验数据来源和揭示可能采用的某种阐释的精确性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人,我们可以选取学生、同事、大学研究者去观察我们的班级并给予反馈;应用于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观察、访谈和文献法;应用于理论,我们可以用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数据。尽管三角交叉法一般要求三种数据来源,但是两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数据来源也是可取的。

在假定“过程性学习评价”可能解决该问题的前提下,为了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研究者对“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者分别从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时间、发生空间、指向内容、使用方法”五个维度对“过程性学习评价”概念进行定位,从而把“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功能确认为:①动态描述学生的发展;②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③交给学生过程的技能。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做得非常出色。因为尽管行动研究与传统上的教育(教学)研究相比,具有更大的情境性,但是与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必须要清楚地赋予操作性定义,把概念的含义清楚地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示出来,从而尽量减少主观臆断给研究带来的不良影响。行动研究虽以改进实践为主要目的,在根本上不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但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对分析问题的价值,努力谋求在理论的背景下理解所遇问题,而不单纯凭经验分析问题。在对过程性评价操作理念的切实把握的基础上,研究者与该校教师共同设计了实施方案,即以评价量表和学习日志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工具,改善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与发展。

二、研究者在“实施”中的得与失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观察。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行动)中的问题,改善实践(行动)的质量,因此,行动研究中的行动与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法)中的行动相比,具有更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它是不脱离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研究者实施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案中选用的工具是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量表和学习日志,因此基本没有造成实施的困难。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及时地对计划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最终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比较全面、透彻的分析。由于此研究选用的评价工具是评价量表和学习日志,所以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来源主要是问卷。研究者对评价问卷的设计很严谨,对其检验也严格按照统计方法进行可靠性的检验,由此可见研究者对“信度”问题的重视。但在方案“效度”问题的检验上,似乎仍存在不足。在行动方案实施一个阶段后,研究者只采用一种工具——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这是不充分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是否翔实是判断有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的和怎样带来的重要依据。行动研究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由于教学实践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实施结果是否就仅是“过程性学习评价”带来的“效果”,不能只依靠一个调查问卷来断定。所以,鼓励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主体——学生参与到行动研究过程中来,并记录收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一些体验表述,不但对行动研究的进行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可以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有利于全面地分析研究结果。行动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日记法、录像法、问卷法、田野记录法和参与性观察法等,研究者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现实条件综合使用,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接下来的结果讨论提供坚实的依据。

三、研究者在“反思”中的得与失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环节。它是对行动实施的效果和过程全面进行总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所以,它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新的循环周期的中介。正如研究者所体会的:“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精髓,在研究中,反思无处不在”。下面就从“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进行反思”两个维度简要评析研究者对自己的行动所作的反思。

1.在行动中反思

“在行动中反思”是指行动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收集了有关数据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即①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②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研究者在第三次比较成形的实施方案后对回收的评价量表和学习日志进行了整理和评价解释,从而得出了许多很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如“评价量表的设计要以每个具体的学习内容为依据”,“教师不适宜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类内在的内容”,“学习日志是否采用要根据学生的成熟程度和评价内容的特点”等,这些反思所得发现对行动研究的下一个循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研究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重研究结果的理性思考,从中提炼观点,丰富评价理论,如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利用,研究者得出了区分两种类型的“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结论。

2.对行动进行反思

“对行动进行反思”是指参与者明白地用口语建构或形成知识,把自己抽离出行动,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参与者分析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虽然这么做减缓了参与者行动的速度,但催化了他们对自己行动的细微分析,有利于他们规划变革。

在发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并没有多大帮助时,对于这一结果研究者在文章中解释为“可能与学习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或者与教材有关”。研究者的这一解释是不够说服力的。行动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多是与某个特殊情境问题有关的资料,因此对于这些资料的分析和解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应该注意不要轻率地作出推论,应当力求实地、恰当地分析与解释。在行动研究中,应该运用系统分析思想,辩证地思考各种教育现象、问题与观点,把它们置于一定的背景关系去研究和认识,不能仅凭主观经验进行臆断。行动研究者应该不断地自我追问:已取得的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他一些非预期的因素?在取得这些效果的同时是否导致了其他问题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计划—实施—反思……”,以循环再现的方式不断导向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计划”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使日常教学问题中的“直觉意识”转化为“研究意识”,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不仅强调对方案的执行,更重要的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对实施结果的观察,即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解决或没有解决最初遇到的“问题”;而“反思”则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始终,强调对整个“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研究者正是在对“行动”的反省和批判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知识,不断加深对问题和实践的理解,最终成为反思型的实践者。

[例案15~16]

成功教育与校本教研结伴同行

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何良根 严志伟

在课改风中,在课改路上,我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从此,成功教育的思想观念深入到附小全体老师的心中,大家同心协力去实践它、锤炼它、追求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了种种的疑问与困惑。为使成功教育遍地生辉,我校在依靠专家、教研部门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老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校本教研,让成功教育与校本教研结伴而行。回顾这几年开展成功教育课题活动所经历的风雨,所走过的路程,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感到了成功与希望。

回顾——艰辛与甘甜并存

两年来,在成功教育的路上,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艰辛的是我们对成功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有过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成功教育给学校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使全校师生分享了成功与喜悦,得到了提高与成长。回顾所走之路,可以简单地说:成功教育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不断走进学校,走进师生;校本教研因成功教育不断走向完善,走向成熟。

一、针对现状,立足校本

“成功是成功之母”,创造成功是每个人应有的天性,树立成功意识,相信每一位师生都有成功的方面,并且都能让他们在不同方面有所发展,从而激发进一步成功的欲望,达到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是我校提出成功教育的宗旨。成功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跟进,只有转变观念,改革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老师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所以要担负起这一重任的附小教师首先必须要强化培训工作。学校一方面依靠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另一方面派出教师去外地学习。但因经费问题又缩手缩脚,即使学习一次,听一次报告、作一次观摩,却因缺乏校本消化,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又因为没有互动,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因为底蕴不足,又造成了很多的眼高手低,效果低下。为此,我校提出了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结合“成功教育”的办学理念,力争立足学校,解决成功教育研究工作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以学生主动发展,尝试成功和教师专业成长,追求成功为宗旨。同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与《教师成长档案》。

二、创设活动,尝试成功

成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思想是学校办学目标转变。新课程倡导教育不再也不能只培养少数学生仅在分数方面成功,要立足面向全体,尤其是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各方面的成功者。我校首先领导带头转变观念,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办学目标,给师生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同时,注意把成功教育的思想转化为常规。通过常规管理再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学校通过有计划开设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并注意活动打破不同学科、年龄、年级之间教师的界线。从纵向上实施“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种形式”的动静结合策略,从横向上以点到面,由管理者到执行者,由骨干老师到全体老师,层层铺开。在具体活动中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帮助师生的成功创造宏观方面的条件,创造新的成功机会,塑造新型人才,保持与时俱进,打造一流学校品牌。

1.“走进成功教育”研讨活动

2003年9月,是我校倡导新课程下成功教育启动阶段。大家对新理念认识模糊,当时,我们在聘请专家讲课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资源。开展为时一年的“走进成功教育”研讨活动。我校有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近10名。首先我们以这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让他们率先走进新课程下的成功教育,他们上课、听课、评课、讲座、反思等进行一条龙的活动,从而推动全校成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使每个教师都做好准备,投入到这场生机勃勃的改革研究中。为了使活动体现系列化,我校在2004年上半年,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垂范,继续开展“走进成功教育”研讨活动,使学校教研之路再迈新台阶。

2.结对子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成功教育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名师效应;也为了使一批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我们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开展结对子活动。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发挥个人的优势,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在活动中每学期师徒做到“八个一”:共同制定一个活动计划,有一个教学专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开设一堂汇报课,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读好一本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书,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一份结对子活动小结。每学期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交任务,严要求,争取一年熟悉,二年胜任,三年优秀。通过“帮教结对子”活动,在学校掀起一个“比教比学”的高潮,推进了成功教育,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从而推动了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合作教学”研讨活动

在一年的成功教育实施中,在一年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成长,看到了学生的发展,看到了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希望,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个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组活动内容仅限于布置教学任务,对对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时间,比比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已。也有的组注意到了应该通过开设教学研究类似的公开课,针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但往往开课的十分辛苦,组内其他教师“旁观”比较多,原因是组内教师没有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学习型组织。根据校本教研中心的这一问题,我校在2005年上半年又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合作教学竞赛。

“合作教学”活动包括:上课、说课、评课三环节。即以备课组为单位,发挥备课组作用,通过教师群体互动、互感来实现互促、互提的激发性。也就是在集体钻研教材备课的基础上,一人上课、一人说课,其余人评课,它与以往个体学科孤立作战教学比赛、个别教师独自准备与展示相比,合作教学竞赛独特的优势在于它的合作性与全员性。

(1)准备阶段。开学初,当组内教师接到教导处安排的具体时间后,立即积极地投入了准备阶段,首先,进行合作,协商分工,确定组内人员各自在上课、说课、评课任务中所承担的角色。继而共同商讨并确定课题。因为为教师创造了成功的机会,教师们个个尝试成功的力度加大,非常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2)集体备课。人员分工就绪,课题确定后,全组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共同撰写教案。在这一过程中,组内教师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浏览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将文学、图片、声音、影像课件等加以整合,形成教案的初稿。让执教教师反复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教师们在成功教育的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改进教案,使之完善。这样全组教师不知不觉在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3)展示阶段。时机已成熟,教师们个个都精神饱满,准备登台亮相。因为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我们还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教育新理念。如“摸摸孩子的头”、“拉拉你的小手”、“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喜欢你夸我”……一次表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份奖励,一句幽默的话语,师生间的一个秘密,使教师认识、感受了新理念下的成功教育。自觉、充分地认识教育的多重功能,真正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每一个方面的素质提高上来,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无处不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交往互动,师生、生生、课本之间进行交往对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们时常小手高举、小口常开、小脸通红,使全校教师,耳目一新。课后,本组教师针对组内的课进行说课与评课,既肯定优点,让教师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指出不足,有待今后的提高。同时与其他组内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回答多种问题。这种合作教学活动设置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情境,使教师们既有个体独立的体验空间,更有学科成员间、师生间的合作氛围,从而建立了多边的信息交流网,使教师不知不觉感受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充分认识自身教学之长,校本教研为教师尝试成功、展示自我搭建了一个“舞台”,使教师们自觉把新课程下的成功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展望——希望与困惑同在

一、我们的收获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校成功教育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自开展以来,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愿说、想说、能说、乐于探索、善于合作。

(2)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有一些老教师以前经常自我解嘲地说:“现在的改革我们跟不上了,以前我们不也能教出好学生吗?算了不想改了,再干几年就退休了。”他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拥有了大量的活生生的事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丰富的经验和当局人的感受为校本教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在教研中撑起一座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参与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现别人、亲身体验课改中追求的新理念,从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参与中分享,使教师的群体资源得到有效组合,学习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老年教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提高,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曾代表抚州市在全省课改经验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同时在会上进行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受到了一致好评。

(3)学生尝试了成功,得到发展。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高,进步或超越。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转化成了奋发向上的孩子;那些调皮生转化成了品行优良的优良生;那些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优秀生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学生获得了成功,尝试了成功,他们个个都主动去争取成功。一项项竞赛优异的成绩,一次次统考的喜讯,一张张奖励的证书等等,就是学生发展成功的写照,教师教育成功的佐证,学校办学成功的印证。

二、我们的困惑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觉得还有许多困惑:

(1)如何更好地使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2)从每次活动分析,如何真正转变教师教学观点,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并跟进于教学行为,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3)如何使校本培训的内容渗透在校本教研之中,使其更具有系列性、实效性值得思考。

(4)如何克服书面评价、量化评估给成功教育带来的负面作用。虽然在进行课改,但是期末的评价还是单一的书面考试、量化评估,很容易挫伤那些书面考试中沦为“差生”的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去的两年,我们虽然在成功教育下校本教研之路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研之路仍是曲折漫长,教研路上仍是任重道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有压力,但也有信心。我们将满怀信心,与时俱进,把压力化动力,在工作上探讨新路子,在方法上想出新举措。相信附小全体教师在黄才煌校长的带领下,在成功教育的道路上,一定能成为“科研强校”的忠实实践者,校本教研之路一定会因成功教育而再创辉煌,成功教育与校本教研结伴而行。

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英语教学活动

南丰二中 刘秀红

长期以来,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普通关注。在局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我们南丰二中英语教研组在初二(2)班开展了英语活动课的教学活动,由我执教,教研组其他成员共同参与研讨。实验每周一次,目的是通过实验,拓展学生的英语活动面,调动其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获取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英语应用综合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一、从兴趣中来,到兴趣中去

在开展教学活动实验之前,我在学生中作了一个摸底调查:同学们对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改变。注重个性的释放,如学唱英文歌曲、英语朗诵比赛、学做西餐和自做西餐、英文小品和短剧表演、英语派对、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人真枪真刀地对话交流等。

我们的第一堂活动课是这样开始的:一进教室,我就问:“你们想有一个自己的英文名字吗?”回答很响亮:“想!”于是,我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查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上讲台介绍:

Hello! M y English name is Watermelon(西瓜).Because you often call me“Xigua”in Chinese.I love you.Thank you.又一个走上讲台:Good morning!My friends.M y English name is Carrot(萝卜)另一个男孩接着说:M y English name is Big Carrot.Because I'm stronger than Carrot.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名叫黄乾的同学取英文名为Yellow Money(黄色钱)。听着同学们的介绍,下面掌声不断。一会儿,黑板上写满了他们的英文名字。有叫Fairy(仙女)的,有叫Nail(钉子)的,有叫Mosquito(蚊子)的,五花八门。学生们的思维真是太活跃了,这些英文名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取英文名的水平可能连英、美国家的人都要自叹不如呢。是呀,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之门一旦打开,想要一下关闭都很难了。

同学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学做西餐,我把香蕉、苹果、面包片、搅拌机和几个一次性杯子带到课堂上,学生们一看,就兴奋起来了,问这节课是不是要做好吃的?他们可以尝尝吗?我说当然,不过我在演示中的操作过程你听懂了,你便可以品尝;当然能亲自到讲台上边做边介绍制作smoothie的过程更棒了。结果同学们只用几分钟就掌握了如何制作banana smoothie和apple smoothie,并踊跃地到前面来表演。课后同学们不过瘾,一致要求上一堂烹饪比赛的活动课。于是我课前把学生分成每6人一小组,各自分工带好活动课所需材料、餐具等。第二天,当我推开教室门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教室早已布置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西餐馆了,他们把每六张书桌拼在一起,桌上全部铺上一次性桌布,上面摆满了水果、牛奶、面包、生菜、西红柿、火腿、鸡肉片、各种调料、饮料和餐具。当时我的眼泪都被感动出来了,我们的学生多么渴望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啊!一旦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就气氛热烈、妙趣横生。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制作各种西餐,然后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用英文讲解制作过程,最后根据各组制作的西餐在形、色、香和解说方面评出前五名。

通过这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无形中学会了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共享自己的制作成果,增强了荣誉感和成就感。其中有几个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在这次活动课上表现非常出色,积极抢着汇报制作过程。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课后,学生们说这真是他们至今为止上过的最有趣的一堂课。

二、真不能小看了这些学生

我们的很多教学活动都能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出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和谐的同伴关系的形成。

在2004年圣诞节那天,学生们用Father Christmas, Christmas tree, stars, angels and color lights等把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我只说了几句:“Merry Christmas! You're great! Today you can show us your talent.Have a wonderful time.”马上,英语课代表揭雨晴用流利的英语向大家介绍起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来,并伴随一身红衣红裤、背着一大包礼物的圣诞老人(侯佳丽扮演)出场,同学们掌声四起。居然还有节目主持人呢!他们是罗加腾和课代表揭雨晴:欢迎李丰平为大家讲故事“Five pigs”。接下来的节目有英文歌曲;两个英文短剧表演、朗诵“Believe”。合唱“Do-Ray-Me”。(全班合唱)

“Jingle Bells”(又唱又跳);自告奋勇上台对话等等;整个晚会期间,我被我们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他们的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小品,朗诵材料,节目安排,主持人的口语等等都是在一、两天内学会的,那些生词的读音都是自己主动查阅并掌握的。

我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真不能小看了这些学生。”下面的这个故事,又让我真切地重温了这种感受。

2005年4月29日,相信这个日子我们班的同学都不会忘记,县教研室帮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来南丰旅游的M s Jo一家见面的机会。

前一天我向同学们说了这件大事,说“大事”是因为学生们一直都渴望能面对面地与外国人交流英语。这次机会来了,他们能不高兴吗?于是他们课后马上积极讨论与这一家纽约人交流什么内容?怎么组织语言,于是他们查词典、e百分、好记星,询问老师哪个词表达更准确。又是一场主动学习的机会来了。这一天,刚下第一节课,教研员章蔚老师陪同Jo一家向我们的教室走来。

同学们带着惊奇与兴奋与M s Jo一家交流着,有同学还大胆地要求与他们一家合影、签名。并询问记录M s Jo的E-mail和地址。

这件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可两天后,有几位同学就跟我说,他们给Ms Jo一家发过E-mail,并且得到他们的回信了,并下载给我看,一脸的自豪与成就感。我笑了,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向Ms Jo发了电子邮件,请她在美国的中学生中帮他们找笔友,希望与笔友通过电子邮件保持经常联系。看到这些,谁敢说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呢?

三、活动教学天地宽

一直以来,同学们都热切地盼望活动课快点到来,更乐于活动课的形式多样。而本班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和学习中选择课题,全面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比如有同学说英语日常用语是学过不少,但太散了。于是我就建议他们集体来编一本《英语日常用语手册》。于是同学们分头到图书馆、互联网上去查找资料,获得了各种场合下的英语日常用语。这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及时学习和补充以前没有学过的词汇和句子;然后分组归类各种话题的用语。最后,我组织同学们把各组的结果汇总起来,并打印编成《英语日常用语手册》。上面醒目地写上:由初二(2)班全体同学编。当同学们手里拿着自己亲手编的《手册》,心里的那种兴奋与自豪就不用说了。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关注他们当前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关注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我觉得我们的活动教学实验正是出于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合同学们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案分析】

附小的课题活动较为概括地反映了行动研究“计划—实施—反思……”这一系列过程。其中,实施环节的活动平台拓展得比较开,给人以启迪。困惑来自实践,很实在,也提得很典型,关系到课题活动以至课程改革的突破。刘秀红一文系南丰二中“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英语教学”课题活动阶段性情况反馈材料。课题活动重在实施。实施者通过一个个过程活动,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游戏、娱乐和学生的学习能量等相关因素,对社会发展这一行动背景的认识逐步加深。其体悟是真切的、具体的、直接的、富有说服力的。本课题活动一度陷入课堂秩序掌控的疑虑。这一材料正好从正面打破了这一疑虑。课堂失控是表面的,实质是学生正在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