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给力语文教学

反思给力语文教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反思给力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 尹碧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教学中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还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剖析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2)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序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4)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深入地反思、挖掘工具性的实际意义会让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明朗、清晰。

(二)探究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具体到语文课中,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3.教师应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因此我们要及时对各个年段的学习内容及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并反复反思其年段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含义,使其有机统一,从而增强学生发现美、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反思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的矛盾

经过多次反思,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目前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比较严重地脱离语文而进入人文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另一种偏向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有观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这种标准化考试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你可知道,母语的学习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6)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而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为骗取同情、骗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调动想象,朗读品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7)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培养素养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8)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悦的对话中,他们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9)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情感型文章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往往很传神。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中,让学生反复咀嚼、诵读,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个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根福.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3页

2.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9),第157页

3.同上,第141页

4.同上,第143页

5.骆承烈、楷木.孔子论学[M].新华出版社出版,1992(6),第42页

6.郭根福.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16页

7.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9),第224页

8.郭根福.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17页

9.同上,第17页

10.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1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松泉、钱威著.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8)

14.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15.李政涛、吴如玉.“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16.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M].济南:三东教育出版社,20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