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描述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描述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描述性反思与生活作文(一)讲述和描述的作用在生活作文中,通过语言呈现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表达方式,一是讲述,二是描述。讲述和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因为,行文反思是以生成主题性体验为目标的反思活动,也是一种在反思中发现和建构生活世界意义的过程。只有面对这样一个感性、丰富的知觉体验世界,才更有利于发现和建构“物”与人之间的存在性关联。

二、描述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一)讲述和描述的作用

在生活作文中,通过语言呈现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表达方式,一是讲述,二是描述。讲述和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本质上的差异体现在二者的叙事视角、叙述的距离、叙事情感、叙事目的等方面。讲述往往用抽象的概念把感性的知觉经验转变为抽象的符号经验,并未真实地呈现当下的经验。描述则是用形象的语言呈现生活体验。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思活动,在生活作文中,既需要讲述,也需要描述。因为,行文反思是以生成主题性体验为目标的反思活动,也是一种在反思中发现和建构生活世界意义的过程。在反思中,有些经验与主题密切关联,有些经验与主题有一些关联,有些经验则与主题毫无关联。与之对应,与主题密切关联的经验就需要充分关注,需要克服日常知觉、思维和语言的图式化,用形象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生活体验,尽可能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与主题有一些关联的经验需要用简洁的语言将相关经验贯穿在一起,以保持反思经验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避免因缺失而不能形成完整的经验链条;与主题无关的经验则需要排除,尽管作者可能很有兴趣。

img9

图4.2 生活作文中讲述与描述的关系图

图4.2反映了生活作文中讲述与描述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用虚线连接的事件,意味着各个事件之间在时间上或因果上存在联系,但是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反思;用实线连接的事件不仅同样反映了虚线连接的事件之间的关联,而且对与主题密切关联的部分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使概括的、平面的世界变为一个立体的、有深度的世界,从而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现象学认为,只有通过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描述才能够保持生活体验原初的生动性,让读者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世界本身。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朱自清《背影》)

上面的引文是朱自清《背影》中的片段,其中画虚线的句子属于记述,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描述。画虚线的句子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父亲翻越铁道前的情况。画波浪线的句子就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把翻越的过程用“探”“攀”“缩”“倾”几个动词表现得非常清楚具体,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翻越铁道的艰难,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爱。可见,在生活作文中,记述与描述各有不同的用途,需要二者交替使用。如果仅仅用记述,那么肯定会造成文章枯燥无味,也难以让日常生活深深地打动作者。

实际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常常把“描写”与“记叙”作为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区别,并强调描写能够使文章生动形象。但是,为什么描写会使文章生动形象?在现象学看来,描述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回到生活体验世界本身。如果学生不能够弄清楚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也就难以理解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的讲述和描述中充分体会到二者的区别,了解各自的独特功能。

(二)在描述性反思中超越生活世界

进行描述需要现象学的反思。对胡塞尔来说,描述就是现象学反思的方法。进行现象学反思性描述,需要克服先入之见的干扰,去除先有的知识、信念、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回到在先天知觉中的直观的普遍的观念世界,也就是要面对原初的、感性的、生动的知觉体验世界。但这不是生活作文反思的根本目的,也不是生活作文进行现象学描述性反思的停留之地,而是进行现象学反思性描述的必经之途。只有面对这样一个感性、丰富的知觉体验世界,才更有利于发现和建构“物”与人之间的存在性关联。因此,在生活作文中进行描述性反思,不仅需要排除各种后天因素对知觉经验的影响,面对一个感性的、原初的知觉体验世界,也需要给原初的体验世界重新赋予更多的意义,使世界在“我”的“心观”中出现,成为一个对“我”有独特意义的世界,从而自觉地把生活世界完整、真实、有意义地呈现出来。

1.完整地描述日常生活体验

在反思中完整地呈现知觉体验,并不意味着要将体验的细枝末叶完全呈现出来,而是要把生活体验中体验的内容和主体的体验行为本身之间的关联完全呈现出来。一个完整的体验不仅包括特定的体验行为,还包括主体在体验中进行判断、评价、情感、思维等主观给予方式;不仅包括理性的认知性体验,还包括感性的情绪性体验。在知觉体验中,主观给予方式与体验内容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自然态度的反思中却强调体验内容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往往忽视主观给予方式与体验内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描述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自然思维的支配,只是对生活体验进行自然态度的反思,只是关注被外部客观世界决定的知觉经验,常常忽略情绪性体验,忽略使体验内容呈现出来的主观给予方式,从而导致生活体验难以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若生活作文不能够完整地呈现生活体验,也就意味着作者和读者都难以接近完整的生活体验,当然和生活世界本身也渐行渐远。

要完整地呈现生活体验,关键需要把认知与情绪统一的体验完整地表现出来,并对日常情感存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体验是人最为基础的存在体验。20世纪中期在西方成为主流的存在主义哲学,其核心哲学观就是认为人的非理性存在是人的根本存在。但是,现代社会过度发达的科技理性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严重异化。因此,自觉建构情感世界而保持个体的感性存在,能为现代人养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根本保障。但是,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和习惯性,往往使情感体验弱化,使得日常情感体验具有分散性、流动性、非语言性等特点,日常语言和思维难以将其符号化和主题化。因此,在生活作文反思时,我们容易忽视对情感体验的反思与表达。

怀念在小学的日子。刚入学的时候还小,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学校的课程,学校的建筑,学校的老师,学校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都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树下的蚂蚁窝,沙坑里的小石子,花坛中爬行的小虫子,让我们感到好奇,感到新鲜和快乐。

怀念在小学的日子。小学时的课程是那样的少,老师的课堂是那样有趣、轻松,让我们听的(得)津津有味。课下的作业也并不是很多、很难,轻松完成作业和温习功课的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手挥球拍,来到运动场上,畅快淋漓;有时打开电脑,做些有益身心的事。小学的课余时间,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13]

这是一篇学生博客作文的片段。小作者在反思中也用了不少表达情感的词语,如上文中画线的词句,就用了“好奇”“新鲜”“快乐”“有趣”“轻松”“难以忘怀”等表达情感的词语。但是读者在阅读中并不能够感受到这些情感,这是因为上述词句都是抽象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内涵,也难以唤起读者类似的真情感受。而文中对知觉认知内容的表达,如“学校的课程”“学校的建筑”“学校的老师”“树下的蚂蚁窝”“沙坑里的小石子”,也主要是用词句客观地指出对象,缺乏对事物色彩、形状和样态的具体感性描述,没有呈现出知觉时的主观情绪状态。当然,把这些抽象的词语换成具体的描绘性词语,如“红色的教学楼”“衣着整洁的教师”“五花八门的课程”,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是因为原本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作者的体验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日常生活有意义的关键。这些具体的客观描述,只是呈现出一种意义不大的生活世界,依然不能触动自己或读者内心曾经似有似无、或弱或强的情绪感受。因此,生活作文的描述性体验应该打上自己的情绪烙印,包含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

2.具体地描述生活体验

真实地描述知觉体验需要为日常知觉体验去蔽。由于受日常思维、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生活的日常性的影响,“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了,逐渐对习俗的溃决习以为常,努力抗争以把新事物整合进来,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目睹了最具有革命精神的创新如何堕入鄙俗不堪的境地。”[14]这样,我们在自然反思时常常面对的是一个模糊的世界,却常常以为这个世界非常真实。在现象学看来,只有细节的真实才能表现生活世界本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在生活作文的反思中,就是要呈现一个与日常不同的世界,让在日常知觉中模糊的、粗疏的世界回到原初的真实中。正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真正的写作,似乎更能使现实体验具体化,比现实世界更能触及事物的核心。”[15]

在生活作文中,真实地描述生活体验就是具体细致地描述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对重要生活经验的呈现应当充分而丰富。但是,许多学生往往在作文中,把非常有意义的生活体验用抽象讲述的方法进行表达,没有传递出自己丰富细微的感受,丧失了生活世界的真实性。

现在我已经成了一名中学生,也离开了家。我和父亲见面少了,但是父亲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看看我、抱抱我。有时工作太忙,实在顾不上来,父亲总会在电话中一再地叮嘱我。还记得那段时间父亲身体不好,但是还是忍住自己的痛苦来看我,鼓励我好好学习。看着父亲憔悴的面容,我几乎掉泪。我多么希望父亲爱惜自己的身体,能对我少一点担忧和牵挂。我想对爸爸说,爱我就请您放手![16]

寂 寞[17]

我在这县城中呆(待)了六年多,在这个地方读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由于自己不努力,最后没能考上本科,看着一个个队友来拿录取通知书,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和寂寞。……刚开始也想过离开这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这样可以使自己不触景伤情,但最后选择归来。

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表现我对父亲的担心。小作者选择运用抽象的语言,对“父亲带病到学校看我”一事进行叙述,显得过于笼统,不够细腻。如果他能运用形象的语言,针对一个父女相互关怀的生活场景进行具体再现,会更具有动人的效果。在第二段文字中,“看着一个个队友来拿录取通知书,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和寂寞”。这是把认知与情感统一的体验片面化为一种单纯的认知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叙事,用抽象的语言符号遮蔽了生动活泼的生活世界,遮蔽了自己原初的真实体验。只有细致描述中呈现的经验,才更能够洞见生活体验的意义和本质。当然,写作作为一种呈现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并不需要像自然主义那样,把日常生活世界的所有细节都呈现得清清楚楚,而是要呈现对自己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独特的生活体验。

3.个性化描述生活体验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要说的照原样说出。原样有两种:一、客观的原样;二、主观的原样。……两者之中,尤以主观的为最要紧。”[18]那么,什么是客观的原样?什么是主观的原样?梁启超认为客观的原样是指事物之纯粹客观性,主观的原样是作者心头的印象。实际上,在现象学看来,写作反思面对的并没有什么纯粹的客观原样,只有主客观统一的知觉现象。所谓“客观的原样”实际上是指具有主体间性的共通的知觉体验,因为不同的个体具有共通的知觉器官和知觉能力,所以在特定群体中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知觉体验。所谓“主观的原样”实际上就是能够体现作者独特兴趣、情感等的生活体验,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本真的存在。当然,对读者来说,越是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东西,他们就越有兴趣,因为正是在其中他们才能够发现更多与自己生命有关联的东西。

怀念在小学的日子。刚入学的时候还小,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学校的课程,学校的建筑,学校的老师,学校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都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树下的蚂蚁窝”“沙坑里的小石子,花坛中爬行的小虫子,让我们感到好奇,感到新鲜和快乐。[19]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童年》)

这两段文字都是在描述童年的生活片段。前一段是学生博客作文中的一段文字,小作者在回忆小学学习生活,但是却未能表现出儿童学校生活的情趣。尽管小作者用了一组学校下课时的生活镜头“树下的蚂蚁窝”“沙坑里的小石子”“花坛中爬行的小虫子”,但只是“客观地”陈述了有什么景物。虽然小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但只是用“好奇”“新鲜”“快乐”这类抽象的词语来陈述,结果物是物情是情,在描述中既无理也无情。后一段是流行歌曲《童年》的部分歌词。同样,作者(罗大佑)也用了一组学校上课时的生活镜头,但是这几个镜头都表现出儿童贪玩的独特心理:因为想玩所以上课走神,没有听见老师讲什么,而只听到榕树上知了的叫声;没有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什么,看到的是自己想爬上去的秋千;老师写黑板的粉笔,因为阻碍了自己出去玩,声音也变得唧唧喳喳令人烦躁不安。这几个画面都是儿童在贪玩心态的支配下看到、听到的世界,是涂抹上儿童想玩又玩不成的着急情绪色彩的画面,充分表达出了其焦急的心情和儿童好玩的天性。由此可见,生活作文中应该自觉地让自己描述的生活体验涂抹上情绪色彩,让生活体验在诗意的表达中呈现出生活的意义。

由此可见,尽管描述只能够无限接近生活世界本身,但正是在“面向生活世界本身”的过程中,人们克服了日常知觉世界的种种遮蔽,让事物重新以新奇、美丽、有意味的样态呈现出来,让事物重新与人的生命存在发生关联。人们也在生活作文中实现了对日常知觉世界的超越,让常人的知觉世界转变为纯粹自我的本真世界,让被语言符号控制的知觉世界转变为纯粹感性的知觉世界,让被理性肢解的认知世界转变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感性世界。因此,现象学反思性描述是一种超越图式化、概念化、惯常化、常人化的生活世界的反思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