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市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吕俊光先进事迹

汉中市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吕俊光先进事迹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俊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4月生,陕西勉县人。1999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同年8月任教于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至今,2008年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09年9月被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0年获“汉中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他,就是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校长吕俊光。小河庙中心小学处于汉中市勉县的最南部山区,距离县城35公里,绝大部分是山路。

汉中市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吕俊光先进事迹

img23

吕俊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4月生,陕西勉县人。1999年7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校,同年8月任教于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至今,2008年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09年9月被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0年获“汉中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从不满18岁到30岁,他用自己的敬业与进取,引领全乡教育快速发展,青春无悔;从距家3千米到35千米,他默默坚守,倾心育才,点亮大山深处希望之光。主动到山区,深情献教育,他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高尚师德、优良师风的内涵,也用群众的口碑,见证了一名教师的爱与责任。他,就是勉县小河庙乡中心小学校长吕俊光。

小河庙中心小学处于汉中市勉县的最南部山区,距离县城35公里,绝大部分是山路。1999年8月,师范毕业的他放弃了留在条件优越的平川学校任教的机会,怀着支援锻炼的决心,选择来到小河庙中心小学任教。报到的那天,父亲领着他骑着自行车带着行李,走走推推,用了4个多小时才到学校。看到学校既不通车,办公条件差,又远离集市,生活艰苦,父亲看着还不满18岁、身体瘦弱的他痛惜地流下了眼泪,担忧地说:“孩子,你还这么小,第一次一个人生活,这么艰苦的环境你怎么待下去呀?”而此时的他,看着一张张稚气又好奇的脸,早已沉浸在教书育人的憧憬中去了。也正是对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的热爱,使他克服了这里的种种困难,没有班车,他每周就骑自行车回家;没有集市买菜,他就拿可以存放的菜,坚持吃一周。正是这份对山区教育和山里孩子们的爱,激励着他像一棵大树一样将自己深深地扎在了这里,一扎就是12年。12年里,无论春夏秋冬,周末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崎岖山路上,他总是最先到校;刮风下雨,接送学生,他总是坚持。多年如一日,他以对教育的爱与责任,尽心干着良心活,将自己扎成了学校一道风景。

小河庙是全县最贫困的山区乡镇之一,由于条件艰苦,年轻教师留不住,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因此,他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承担了毕业班的数学和3个年级的其他课程教学。由于年轻,许多家长都对他不信任,甚至找学校领导要求调班,这使他感觉到莫大的压力。想起自己的选择,想起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目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于是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反复琢磨教学技巧,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上狠下工夫。那段时间,他不是泡在教室,就是泡在学生宿舍,吃饭念叨的是学生,闲聊围绕的是教材,连睡觉梦到的都是课堂。他的认真和锲而不舍的钻研劲儿,被其他教师戏称为“教书狂”。正是这种执著和认真,使他的课堂慢慢充满了磁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浓了,成绩慢慢上升了,家长终于放心了,老教师们也不由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因工作出色,他很快被提拔为学校的教导主任。为了提高教育和教学管理水平,他自费订阅了好几种报纸杂志,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学校教师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敬业,但是观念老化,实施新课程难度很大。他自己带头上示范课,反复和老教师交流课改理念,主动找老教师探讨教材教法,耐心指导老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引领教师走上合作、探究、互动的教学之路。面对学校教研长期空白的局面,他逐步建立健全了教研制度,鼓励大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研论文。几年里,他的十余篇论文先后在市县及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公开课获县级优质课奖。学校教师也先后有30余篇论文和教学成果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勉县教育》还以该校教师为主出了两期论文专辑,5名教师在全县赛教中获得一等奖。这一切,开创了当地山区教育的先河,靠着他的引领,学校终于走上了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良好局面,教育教学质量连续10年全乡领先。

后来,吕俊光和本校一名女教师喜结连理,从此,他更是家校合一,夫妻共同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有了孩子,他就把母亲接到学校照料孩子,孩子稍大一点了,就直接交给年迈的父母在家里照料。直到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山区工作8年的妻子才申请调回了县城。面对回城的机会,他犹豫过,但最终还是留下了。吕俊光深情地说,比起自己的孩子,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为了山里孩子的明天,我自己做点牺牲,是值得的。在“大家”和“小家”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家”。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他对这份职业的感情也越深,面对改行从政的大好机会,他一次次地放弃了,因为他愿终生投身于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山区寄宿制小学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事事都需要有人去做,都得有人去管。作为年轻男教师,他成了一个“全能手”,承担着多种角色:请假教师的代课人,电路课桌修理工,水沟疏通清洁员,生病学生临时“父母”……当第一次爬上屋顶翻盖漏雨的教室时,他分不清“阳瓦”和“阴瓦”,两腿打战,在房顶上都不敢直起腰来。辛苦,劳累,咬咬牙,都坚持了过来。12年的岁月里,他记不清熬了多少次夜,哑了多少次嗓子,有多少次节日没和家人团聚,但他能记得他班上留守儿童的生日,4本厚厚的教学日记里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逐步成长为学校领导的他,更是身先士卒,事事冲锋在前,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为了方便时刻照料孩子们,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办公食宿在学生宿舍隔壁,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在孩子们的心中,吕俊光既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是关爱他们的家长,又是他们知心的朋友,孩子们遇到闹矛盾、有问题、找开水、给家长打电话等事情,也总是喜欢找到他,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想办法解决。近几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留守儿童成了这个学校的“特色”之一,学校共有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70多个,最小的才7,8岁。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他们穿衣服,叠被子;孩子们病了,他就领着他们去看医生;下雨了,他护送他们回家。有一次深夜,他备完课后到宿舍查床,忽然听到低低的哭声,原来是三年级男生陈志宏。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好烫。不用说,这位一直有尿床毛病的学生今天又尿湿了被褥,引起了感冒发烧。他赶紧背着孩子去卫生所,叫醒了大夫,经诊治病情严重需要打吊瓶,深夜里大夫想休息,诊室里温度又太低,他就举着吊瓶,把学生带回自己宿舍里,把孩子的湿被褥抱到自己的火炉旁烤起来,一直守护到输完液,才和学生一起睡觉,这时农户家的鸡都叫了。第二天,当孩子的父母接到通知来到学校时,孩子的病已经好多了。家长握住他的手,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而他只是笑了笑,就拿起粉笔走进了教室。就这样,他无暇回家看护自己幼小的孩子,却用爱心关爱着每一个山区孩子。

2003年12月的一天中午,他刚上完课,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得了重病,已经住院几天了,怕影响他工作,加上交通又不便,就一直没告诉他,现在要动手术了,希望他能回去看看。他急了,赶紧赶去医院。谁知第二天早操前,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校园里。那时正是隆冬,校长和老师们看着他头发上、眉毛上薄薄的寒霜,望着他冻得通红的脸,都心疼的责怪他说“平时你忙很少回家,现在你完全可以请假啊。”他笑了笑说:“快考试了,我的课没上完,不放心啊。”接下来的两周里,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医院,每天早晚都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奔波六七十公里。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12年里,妻子在医院生孩子,他没有请假;父亲有病做手术,他也没有请假;12年全勤,彰显的是一个山区教师崇高的师德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

“5·12”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学校组织学习,强烈的震波惊呆了所有师生,当反映出是地震后,他马上要求全体教师组织学生撤离,自己则迅速冲上教学楼,挨教室呼喊、拉扯学生撤离,当他最后一个从教学楼上冲下来回到学生中时,才惊呼到“xx”,原来是不满周岁的儿子还在屋里午睡,还好母亲已经将儿子抱出,弄的妻、母一阵责怪。在随后等待复课的日子里,他始终坚守在学校帐篷里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和师生安全。地震过后风雨不断,7月20日凌晨,正是星期六,他被窗外的大雨惊醒了,急忙打电话询问值班教师,得知学校已经积水,想起第二天六年级的学生还要乘车去临近乡镇的中学参加毕业调研考试,他再也睡不着了,不顾父母和妻子的劝阻,冒着黑夜大雨,就骑车向学校赶去。天渐渐亮了,看着山路下咆哮翻卷的洪水,他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在距离学校大约6公里的地方,大量的山体滑坡,道路已经完全堵塞了。他只好把摩托车放在路边,绕过滑坡地段徒步向学校赶去。一边走,他一边沿路召集遇上的学生,直到核查人数安全到齐,他才松了一口气,又与带队的教师和部分家长一起,护送学生趟过泥水,绕过滑坡,背过水沟,一个个送到安全地段,他才又徒步返校排查灾情。到校才发现,学校围墙被洪水冲毁近50米,大部分校舍进水,整个校园一片汪洋。为及早消除隐患,他不顾疲劳,挽起衣袖独自清理起了堵塞的排水沟,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当学校其他教师赶到学校,积水已经基本排完,只剩下满地的淤泥。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百年不遇的洪灾,全乡因这次洪水和泥石流造成无数房屋倒塌,8人死亡。他感叹道:是天地大灾再一次检验了我的良心!

他常说:献身教育,是爱,更是责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还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安全,除了组织管理好学生在校的时间,还要加强校外的教育监管。学生下河游泳、往返交通安全等,一直是学生校后教育监管的重点。山区河水弯多水急潭深,学校附近的那条小河边,夏季的中午和傍晚,常常有他巡查的身影。山区道路坡大弯多路窄,虽然学校多次强调和教育学生步行或由家长接送,但学生仍然有骑自行车到校的,甚至还有个别家长还纵容孩子骑摩托车上学。对此,他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说服家长。在路上碰到学生骑车的,他就立即制止,并自己骑车把学生和车送回家,自己再步行回校。六年级学生张武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张武就经常骑着父亲的摩托车上学。他多次上门劝说教育,爷爷奶奶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自己的孙子有出息。上门次数多了,张武竟然和学校玩起了藏猫猫,将车骑到校外寄存,或者上学不骑周末骑。针对这种情况,他借用网络搜集了大量鲜活的实例,结合交通法规,对张武和他爷爷奶奶分别进行劝说教育,同时又和张武在外打工的父亲联系沟通,最终其父亲把车寄存在亲友处,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山区教育政策的落实和条件的改善,不断有新的年轻教师加入山区教育队伍,为这里的教育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曾经的亲身经历使吕俊光深知这些年轻教师的不易,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生活上、工作上的便利,积极改善学校的食宿条件;针对到校乘车难的问题,他挤出学校经费每周为远处教师租车统一到校,而自己从没单独享受过一次这样的殊荣。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更多的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积极献言献策,各尽所能,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投入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教师的保障,他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积极倡导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开展兴趣小组,并于每学期组织开展汇演。这一刻,多少山里的孩子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表演,虽然这里没有正规的舞台,没有正式的服装,没有灯光和道具,但同学们的表演还是那么专心、那么可爱、那么富有童趣。那一声声欢笑,那一阵阵歌声,响彻在大山中,回荡在校园里,荡漾在每一位师生的心头。当孩子们把自己表演的照片拿回家的时候,那一刻,家长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他和全体教师最大的回报。

当年的年轻同事,已经一茬一茬进了城镇学校,还有的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的领导,而他依然坚守在这所山区小学。深山的风景是美丽的,那巍巍的山岭和林间的鸟鸣,虽然不是他的,但他领略了全部情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他的理想和这里的教育一起成长,和山区孩子的梦想一起飞翔。12年里,他所承担的课程成绩一直在全乡前列,他自己也分别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勉县十佳标兵、汉中市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2009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他光荣的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并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师德宣讲,他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面对荣誉,他没有陶醉,更不敢懈怠,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置身于学校的灾后重建和发展中,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化着身边的人,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山区教育,并加入到山区教师的行列之中。面对荣誉,吕俊光说:“我觉得有愧,我只是凭良心做了一名山区教师的本职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如此高的荣誉,我深知,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我愿继续扎根山区,一如既往的干好自己的良心活,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因为这个职业能真正衡量我的人生价值,这将是我一生不悔的选择和追求。”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爱和责任,选择山区就是选择清贫和奉献。如今,吕俊光在忠于自己选择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山区学校的发展,成就了无数山区孩子梦想的起航。他的身上,教育的理想在闪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