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我看到“心理营养”这一说法,就感到非常好奇,就有了深入了解“心理营养”的想法。作者在书中提到,心理营养和物质营养一样,有维护和保持生命活动的实际意义。于是,我就把“心理营养”的概念引入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中,写下了《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对教师如何补充“心理营养”也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2010年4月,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上看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写的《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一文,这篇文章是《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的书评。当时,我看到“心理营养”这一说法,就感到非常好奇,就有了深入了解“心理营养”的想法。于是,我通过宁波书城读者服务部订到了这本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心理营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心理营养和物质营养一样,有维护和保持生命活动的实际意义。心理营养能保证与维护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它是人性与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是人精神发展和潜能发挥的内在基础。

说实话,我非常认同“心理营养”的说法,这样可以让人更加积极地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刚好,《教师博览·原创版》的一位编辑向我约一篇有关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稿子,并给我附上了以下的问题。

我刊读者来信:如今,问题学生事件不断被报道,社会各界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学校、教师,却鲜有相关部门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出了很多问题,却不知自己到底哪儿病了。最主要的是,我发现这好像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在教师群体中非常普遍的问题。所以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些具体问题严重摧残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哪些是任何职业都会遭遇的,有没有什么切实的办法可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于是,我就把“心理营养”的概念引入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中,写下了《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对教师如何补充“心理营养”也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现在的教师越来越不好当”,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的感觉。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而因职业压力过大导致的教师心理问题也浮出水面,时而见诸报端。这位来信的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主动向媒体求助,是现代人加强心理保健的一种积极意识,是值得肯定的。至于随意就给自己戴上心理“病”这顶“高帽”的做法,则值得商榷。

教师作为社会人,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属于心理问题高发人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与一般人群相比,的确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以及科学应对。

一、理性看待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大家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主要来自媒体。现在,媒体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比较多,而且常常引用具体数据。其实,真正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权威数据并不多。比如相当多的媒体和研究人士都引用这样一个数据:“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有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事实上,这个调查数据是2000年4月得出的。时隔十年,这个数据还这么吃香,这么能忽悠人,一方面说明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权威性数据非常缺乏,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数据和相关报道在当今网络社会被放大后,就会影响很多人,尤其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学术探讨是应该重视的,可以存在争议,但我们要理性分析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信息。

其次,在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即使采用同一量表,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最低位9.81%,最高位54.44%。可见,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是很不严谨的。有关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所作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分析和一般的经验总结上,缺乏实践的支持。

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即心理测量量表的问题。国内研究者在《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一文中指出,在他们查阅的119篇文章中,有106篇使用了SCL—90量表,占89.08%。SCL—90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作为精神症状测评和研究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的工具是否科学则值得商讨。因此有学者指出,对现有的使用SCL—90量表测查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研究结果应保持审慎态度。

因此,大家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要有理性认识。教师虽然属于相对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但这些心理问题大多是普通心理问题,是可以经过自我调节或者积极求助得以化解的。而且,不少调查研究也表明教师的心理问题与其他从业人员相比,相差不大,比如杭州市教育工会的调查显示,教师为13%,其他为10%。当然,也有极少的教师案例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这是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的。

二、理性分析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首先从职业特性来看,教师心理问题的形成由表及里存在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社会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同样也影响学生及其家庭的幸福。

2.目前形势下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虽然任何职业都有压力,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工作效率,是必要的,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的职业压力较比一些行业要更大一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学生升学压力、工作聘任压力、角色适应压力、自身成长压力等,主要表现在:学生及其家庭将未来的出路寄托在教师的工作结果上,教师群体普遍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教师在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的总体形势下思想负担很重;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让广大教师在追求成绩、学历、职称等的同时,可能违背、阻碍了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目前我们国家“尊师重教”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和发挥作用,相关法律、制度对教师职业行为和责任应做出更明确、合理的界定,并向公众阐明学校、教师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对教育的分担、合作责任,不能用“为人师表”、“社会道德楷模”这样的高帽子把教师压变形、压垮。

3.更深层的原因体现在现状下的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现今教育模式决定绝大部分教师在学校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只是充当着一般知识的存储和输出器的作用,无法和广阔开放的社会互动,无法更新、改善自身知识建构,人的发展受到极大局限,连带地造成教师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深,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大,社会、经济地位不高,人际交往圈子相对较小,缺乏必要的人际支持系统等。这是造成教师群体方方面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此外,还必须从教师个体自身找原因。有些案例主要跟教师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遭遇的生活事件等有关。同样的外界压力,对有些教师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对有些教师来说则像天塌下来一般。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个体的抗压能力跟教师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三、积极而理性地作出自我调整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但这不是教师自己能决定的。对于普通教师而言,目前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救赎”。在外界环境没有改变之前,教师唯有积极调整自我,让自己能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切实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并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乐趣。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界提出的“心理营养”的观点很值得借鉴。我们的成长需要物质营养,同样也需要“心理营养”。有了充足的“心理营养”,才能更好地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教师在职业发展中补充“心理营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

1.职业认同让自己拥有好心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认为,肯定自己作为大写的“人”的快乐和幸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才能拥有工作的激情和快乐人生。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我们就要对教师工作的性质、现状、压力和意义等有清楚的认识和一定的心理准备,就要认识到虽然不能通过这一职业展开各种可能性的人生,但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修炼是可以无止境的,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教师拥有了这样良好的心态,就能从工作中体验快乐,远离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很多。

2.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坦率地说,我们教师当前的处境并不理想,大家必须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无法改变太多,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改进与学生的沟通……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积极尝试,将我们的教育理想实现得更多更大一些。

3.寻找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开放的意识,要提高人际沟通的技能,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积极寻求更大的社会支持。比如教研组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同组的教师要建立资源共享意识,实现抱团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现在,通过网络的互动论坛、博客、QQ群,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支持、提高。

4.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教师的情绪管理是一门必修课。因为教师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学习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来宣泄不良情绪。如有必要,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求助。其实,求助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学生负责的一种积极行为。

总之,处在急剧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的教师在勇敢地坚守和担当时,要重视加强心理保健,不断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这是教师走向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在积极而理性地自我调整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职业认同和规划,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