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行合一”的领导楷模

“知行合一”的领导楷模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十分重视“知行合一”。陶行知一直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怀揣信仰之心,终生矢志不渝。1919年7月在《新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强调教师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不但高等学校如此,即使小学校也是大有可为的。而这也正是陶行知本人为人做事最真实的写照。陶行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知行合一”的领导楷模

陶行知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行合一”,他提倡什么就实践什么,他实践什么就实现什么,并且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这反映了他深厚的现实感和义无反顾的品行及意志,也充分表明了他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实践的楷模。

陶行知十分重视“知行合一”。他说过,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中是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他指出,若想去除这种弊端,非给练习道德的行为机会不可。他在《育才十二要》中也指出,做事要坚韧沉着,要有始有终,对自己的事业要有信仰之心,并且要坚持不懈,乐此不倦。

陶行知一直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怀揣信仰之心,终生矢志不渝。1919年7月在《新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强调教师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不但高等学校如此,即使小学校也是大有可为的。他以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杜威为例,强调小学教员的意义。“做小学教员的,万勿失此机会,正当做一番事业。而且这里头还有一种快乐——照我们自己想想,小学校里学生小,房子小,薪水少,功课多,辛苦得很,那有快乐?其实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59]基于对自己事业的信仰与热爱,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提到,“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与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60]1925年,在一次题为《学生的精神》的演讲中,他说学生面对环境应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而这也正是陶行知本人为人做事最真实的写照。

陶行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赤子之热忱,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和“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立志“做到民有民治民享才是民国,创造新村新家新心毋负新年”;“为破坏牺牲,为建设牺牲,中华民国应背两个十字架,向儿童瞄准,向农民瞄准,乡村教师献来一颗双瓣心”;“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为整个民族的利益来造就人才”。他三十年如一日,从晓庄学校到山海工学团,从育才学校到社会大学。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作为一名道德领导者,用他对人民的满腔热情与无限热爱,对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学校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念,对教育、对学校、对师生的责任感、义务感与奉献精神,用他的人道、正义、良心和责任去对待每项工作,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实现他“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61]人生目标。正像董必武在《哭陶先生》诗中所云:“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栋折吾将压,山颓道未申。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他的爱国情操、革命斗志、高尚品行和为教育献身的精神,为人所同钦,为世所共仰,永远是人们学习和效行的榜样与楷模。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8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07.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07—208.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4—45.

[6]同上:48—50.

[7]同上:51.

[8]同上:52.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69.

[10]同上:571.

[11]同上:515.

[12]同上:528—529.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39—545.

[14]同上:596.

[15]同上:597—598.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3.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3.

[18]同上:214.

[1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66—375.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00—501.

[21]同上:132—133.

[22]同上:132—133.

[23]同上:132—133.

[24]同上:132—133.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41.

[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3.

[2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63.

[2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99.

[29]同上:606.

[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0.

[3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

[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41.

[3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73.

[3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13.

[35]同上:114.

[36]同上:13—15.

[37]同上:10.

[3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65.

[3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6.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10.

[41]同上:493.

[4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40.

[4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七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173.

[4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3.

[4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02.

[4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492.

[47]同上:609.

[48]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7.

[4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82—483.

[5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

[5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

[5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

[53]同上:471—472.

[5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472.

[5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2.

[5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2.

[57]同上:511.

[5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965.

[5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7—128.

[60]同上:652.

[6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