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

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全县在这次民众补习教育中,共有19534人接受补习教育,经考核合格毕业的有1048人。为了使冬学有效开展,县上成立了冬学委员会,为民教馆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指导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的学习组织大量建立,群众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

一、民国初期的成人教育

庆城县成人教育始于民国初年,主要以通俗教育和识字教育为主要内容。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甘肃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各县注重对民众的教育,提出“社会教育须先从通俗入手,以期启发普通知识。”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在庆城西街创办通俗讲演所,设讲演员2人,每日上午11时到民众集会处讲演上级规定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民众提高对新社会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甘肃省第二次教育行政会议倡仪实施平民教育,提出创办平民学校,吸收失学民众读书识字,强调无论男女不受年龄限制,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2月,在庆城西街教育局内设立民众阅报处,10月,又在西峰市教育分会南院举办通俗演讲所。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2月,又在庆城阅报所内增设通俗读书馆,在旧府署东南设公共体育场。3月,在西峰教育分会内设立民众阅报所;7月,在庆城西街八仙庵设中山俱乐部;次年,又在庆城西街教育局内举办通俗教育馆,征订了教育杂志、社会丛书等学习刊物。这些形式不同的成人教育组织的出现,对成人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在庆城开办了民众学校,招收失学民众进行文化补习教育,以“根据三民主义,授予年长失学者以简易知识、技能,使之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民众学校开设识字、三民主义、珠算或笔算、乐歌等课程,学校由教育局直接管理,每周12个小时,每期学习3个月,多在节假日、夜间组织学习,学习结束时进行毕业测验。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全县共办民众学校7所,学生344名,有教职工13人,年支出经费1720元。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各省市限期完成对16岁至35岁失学民众的战时补习教育。同年11月,甘肃省教育厅制定《甘肃省民众补习教育施行计划大纲》,确定在各地建立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的组织机构,调用中小学教师、学生和机关公务人员担任教员,在全省分期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并在兰州成立“甘肃省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推行委员会”,由甘肃省教育厅抽调战区中小学教师组成甘肃省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推行团,经过短期培训后分赴全省各县督促办理。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庆阳县也成立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推行委员会,具体负责战时民众补习教育的推行工作。1938年底,创办为期2个月的战时民众补习教育班,开设公民、国语、习字、唱歌4门课程,每日上课2小时,教材采用部颁乙种课本,补习期满后进行考核,任教者多为小学教师。据统计,全县在这次民众补习教育中,共有19534人接受补习教育,经考核合格毕业的有1048人。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将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改为“特种教育”,以“坚定民众信仰”,防止“赤化”为教育宗旨。依照规定,先组织了一个巡回教学团,以放电影、表演戏剧、配送医药、通俗演讲、编贴壁报、辅导教学、家庭访问、社会调查等方式巡回施教,在解放区各县开展活动达384次,并设立中山民众学校作为施教的专门机构,限制和破坏陇东解放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达到推行国民党政令的目的。到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全县民众学校发展到15所,开展各类巡教活动达569次。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教育部颁发《各省市国民教育实施纲要》,确定民众补习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由中心小学和国民学校办理。接着,甘肃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各县局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实施要则》,规定中小学校和国民学校内设小学部和民众教育部,由民众教育部对失学的成年民众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将“特种教育”与国民教育配合实施。民众教育部开设有国语、常识、算术、音乐4门课程。国语包括读书、写字、作文等内容。常识有公民、史地、自然等内容。算术有珠算和笔算。教学总数为200小时,每天上课2小时,每节课为30分钟,教员多由学校教员担任,并动员社会知识分子参教。在鼓励民众自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采用强制手段强迫入学。民众教育部除继续办好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外,主要推进有关管、教、养、卫各项社会活动。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全县的民众补习教育得到一定发展。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后,由于内战全面爆发,各中心学校、国民学校的民众教育名存实亡,成人教育也随之停止。

二、解放区的成人教育

1934年陇东革命政权建立前,经济、文化特别落后,1934年南梁政府创建后,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成人教育也随之开展起来。1937年2月,在庆城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成人教育组织——民教馆,陆为公任第一任馆长,馆内设讲演所、阅报处、练字处、图书室、俱乐部等机构。向庆城附近群众借阅图书、创办夜校、组织群众识字。同年秋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把对成人的教育作为战时重要任务之一,提出了“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的教育方针,开始创办了对成人施以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冬学。到1938年冬,全县冬学发展到数十处,参加学习的成人有数百人。为了使冬学有效开展,县上成立了冬学委员会,为民教馆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指导教育。到1940年,成人教育的形式已由冬学发展到夜校、识字班、半日班等多种形式。各类成人教育的学习组织大量建立,群众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因为解放区成人教育首先是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所以受教育的大多是劳苦大众和进步知识分子。1941年到1942年,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成人教育贯彻“重质为主”的原则,加强了冬学委员会的组建,订立了学习校规、竞赛条约,实行分级教学,严格考试制度,要求每所冬学最少20人,并保证始终不得缺席,学习时间应保证3个月,教育的成果达到80%,全县按照上级的要求对解放区创办的冬学进行了撤并裁减。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文教大会,对成人教育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正确的做法,纠正了一些形式主义作风。强调成人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劳动,并明确规定:男40岁、女35岁以下的成年及青年为教育对象,以开展扫盲教育为主,扫盲教育以生产单位或自然村为单位组织教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以定时教学为主,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举办一揽子冬学,采取全日制、半日制、白天班、夜晚班等形式组织学习。教材统一使用边区政府教育厅颁发的《日用杂字》、《庄户杂字》、《卫生课本》等,并结合当地实际,自编教材,增加珠算、记帐、公文等内容。特别是1940年陇东中学创办之后,先后在学校举办了妇女干部培训班、新文字冬学教员培训班、地方干部训练班等成人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据1944年统计,全县共办各类成人教育学校14所,参加学习2800多人,每个学员大都能识500至1000个字,同时也涌现出了黄润等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新人物。

1946年冬,解放战争爆发,为适应战争需要,全县的成人教育组织采取演讲、办黑板报、搞文艺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战备教育和时事宣传,向群众介绍防奸、坚壁清野、救护防毒、担架运输、战勤服务以及争取俘虏等对敌斗争知识,帮助群众树立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许多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由于懂得了这个道理,都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应做的贡献,有的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者和骨干力量。1948年底,解放战争的时局逐渐好转,成人教育随之得到恢复,扫盲识字教育迎着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