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主题活动教学方式的独特优势和土地经济学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适合采取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就土地经济学而言,课堂教学已经规范采用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演讲比赛、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本科阶段的学习更适合采取演绎方法,把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解释现实,分析问题。主题活动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优势。

杨雪锋

[摘 要]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主题活动教学方式的独特优势和土地经济学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适合采取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实施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可分为主题选定、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表演互动、点评反馈五个阶段,构成教学模式体系。通过主题活动的教学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主题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地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校本科教学面临新的发展趋势,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改革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以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就土地经济学而言,课堂教学已经规范采用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演讲比赛、情景剧等多种形式。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难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本科阶段的学习更适合采取演绎方法,把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解释现实,分析问题。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土地经济学教学虽然理论性很强,也大可不必满堂灌,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

基于上述分析,土地经济学可以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通过演绎思维训练,重塑学生主体地位,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鉴于教学方式多样性,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题活动教学模式,融合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凝练规律性。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核心是师生的活动,由活动的目标、方式和内容组成;“活动”是载体,出发点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主题活动式教学实现四大转变:从“学”到“做”,从“单一”到“多样”,从“孤立知识”到“整体能力”,从“小课堂”到“大学校”。

二、主体活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要求

1.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知识视野、自主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更能帮助学生提高。主题活动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优势。

(1)学习任务的综合性。主题活动教学围绕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主题教学内容是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关联和知识嫁接,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3)学习资源的广泛性。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4)学习动力的内源性。主题教学设计则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

(5)学习效果的多重性。主题教学对学生发展有多重意义:①全面发展,从单纯技能到综合素养。②回归生活,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③发展高级思维,主题教学很好地解决了任务驱动带来的操作单一、模仿教条等问题。

2.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践性。主题活动教学是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参与主题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去,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创作过程,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成果性。通常主题创造教学要求学生在一节课或多节课要完成一件作品,即课前教师提出的表象目标。表象目标是课堂教学本质目标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表象目标的完成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通过成果呈现把表象目标转化为本质目标。

(3)综合性。以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非仅在本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做到学科的相互渗透,因此知识结构比较丰富。

(4)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自己决定成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主题活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题,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成果,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学习新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解决过去课程脱离实际的充分方式,但不是必要方式。就是说,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科学安排。

(1)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方法以某个学科的“知识点”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不同,主题教学设计是围绕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综合性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教学目标上,与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获取的目标相比,主题教学设计是围绕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多重教学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

(3)在学习资源上,传统教学方法限于一堂课时间,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组织的资源,非常有限,而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4)在学习活动上,传统课堂学习活动以教师的“传递——接受”式为主,而主题活动教学则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

(5)在学习评价上,传统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偏重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形式采用最多的是测验。而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则是学习者对主题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点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不仅对知识点评价,还对理论理解评价和活动组织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6)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改变传统的课堂集体教学,增加课外学习环节和分组开展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重组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7)在师生角色上,教师由“主角”转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变为“主角”。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土地经济学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

1.土地经济学学科特点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土地科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是经济学理论在土地学科中的应用。它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学习研究“土地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同时也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对现实的洞察力。该学科发展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土地经济学学科的渗透性强。土地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与城市规划、公共管理、金融财税、产业政策及法律等学科领域关系日益密切,呈现出学科交叉性特征。

(2)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特别是“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产权、农地流转等土地市场问题及关系到农民权益与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土地宏观调控、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关键词。

2.“土地经济学”课程特点

(1)理论性和实践性。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土地问题的学科,涵盖土地资源利用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租价理论、土地税费理论和土地金融理论等,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各自形成内在完备的理论体系。同时,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土地经济问题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无论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还是土地产权界定和流转;无论是土地价格、租金、税费,还是土地市场运行和宏观调控,都可以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达到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实践性很强。这种特点要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灌输和死记硬背,还要能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体验知识建构的乐趣和魅力。

(2)抽象性和现实性。土地经济学对经济学原理要求较好的理解和运用,其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识难以通过简单的记忆获取。比如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属性对土地宏观调控的理论支撑,区位理论对区位地租的分析,土地集约度对产业政策的协同支持,土地租价税费对房价的影响,土地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稳定性影响,等等,都具有严密的逻辑过程和理论要求,没有良好的经济学功底,分析就很难到位,总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具有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所对应的问题又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区域特色,显示出土地这种资源独特的经济属性。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日中国,土地这种要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如何发挥好土地要素的作用,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这一特点要求学生积极关注现实问题,采取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去探究问题的现实逻辑。

(3)系统性和结构性。土地经济学课程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基于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属性,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这三个部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结构。土地资源利用这一部分包括分区利用、集约利用、规模利用、计划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分别从空间、要素、规模、时序、生态等角度加以阐述,形成对土地资源属性及其经济功能的全面认识;土地财产制度这一部分由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体制组成,分别在所有权、使用权和行政权三个层面解释了土地产权的制度性框架;土地资产流转这一部分包括土地市场、土地供求、地租地价、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揭示了土地市场运作的一般机制和条件。因此,每个部分甚至其中某一章节都适合作为一个主题展开学习,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理论运用过程。

四、“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题活动模式的流程与结构体系

1.主体活动教学模式的流程

(1)选定主题。选定主题这一环节正是要求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完成主题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具体做法如下:教师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筛选、归类与重组,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生选取主题;评价学生所选择的主题,并适当地对学生所选择主题提供调整与另选的建议。

(2)设计活动方案。在确定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后,制定一个主题活动的学习方案,包括该主题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开展该主题所需的一些准备,主题学习开展的具体流程,主题学习开展的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等。各组展开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完成书面形式的主题学习方案;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听、调查、访谈、收集、分析,形成概要、组织、保留、制造等形式来收集兴趣的主题有关的资料,直到作品完成。

(3)活动组织实施。学生的活动探究可以在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中完成(如通过网络),教师则应做好适时、适地的指导工作。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学习小组,并明确分工;根据确定的形式与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并进行整理,使其成为演讲稿、辩论词及剧本。学生深入实地探究,包括对必要地点、对象,或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初步安排主题学习的基本流程与开展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学生对活动内容及自身活动的看法或感想进行必要的记录,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对开始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或推翻开始的假设,最终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或结果。这需要一个认真加工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把书本知识逐渐与实际结合,并且不断地去理解掌握。排练是对具体知识的反复练习和印象加深,这个阶段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4)表演(或成果展示)及互动。表演活动是主题教学区别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其成果展示有时会与活动探究交融在一起。成果形式不定,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录像、电子幻灯片、网页,也可以是演讲、辩论和情景剧表演等。主题活动表演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检验。与其说学生在表演,不如说学生在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活动成果反映他们在主题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技能。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成果设计;学习小组对他所学习的主题进行描述,并且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交流互动。各个学习要相互进行交流,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并且分享成果创作的成功和喜悦。在主题活动互动的过程中,观看表演的学生就主题点、知识点、兴趣点和质疑点与表演者的互动较多。

(5)评价反馈。点评方式通过学生点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主题学习中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点评、知识点点评和表演点评,即对知识点评价、对理论理解评价和活动组织评价,给出及时而全面的评价与反馈。

2.主题活动模式的结构体系

本文选取了主题辩论、主题演讲、主题分组讨论和主题社会调查四种形式,分别以房价地价关系、保护土地、土地流转、区位地租为主题,按照上述五个步骤分别展开活动,从而构成主题活动模式的结构体系,见图1所示。

图1 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结构、体系与流程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银贵.基于主题活动的“土地法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2(1):71-74.

[2]雍新琴,黄朝明,尧德明,等.《土地经济学》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及效果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4):79-81,93.

[3]於忠祥,杨梅.土地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69-71.

[4]戴丽萍,陈忠英.主题活动在教学方式中的变革[J].江苏教师,2011(11):36.

[5]韩申山,赵敏宁.讨论式教学法在《土地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1(24):215-217.

[6]褚远辉,罗云娣.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大理学院学报,2003(4):23-26.

[7]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高敏燕,黄贤金.基于文献统计的2008年土地经济学学科特点与发展分析[J].国土资源管理,2010(1):136-142.

[9]杨雪锋,史晋川.地根经济视角下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的机理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