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硅谷电子工业产业作为案例分析,得出以下推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强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利用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强弱关系并存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

黄 纯

[摘 要]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应该形成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定论。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网络,提出强弱关系通过创新网络对高校和区域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影响。通过硅谷电子工业产业作为案例分析,得出以下推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强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利用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强弱关系并存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我国高校对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区域产业发展;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

舒尔茨(1960)指出,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决定了它是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源和思想库,更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然而在我国高校对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效果并不显著,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践与现实脱节等。谢文峰(2005)研究了1985—2005年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列的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中,数量最多的达到1000多件,最少也有200件,但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还不到10%,两者数据反差明显。而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区、德国巴登—符腾堡、日本筑波科学城等通过高校成功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案例表明,构建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合理的内在关系是成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亨利·埃茨科维兹三重螺旋理论,大学应当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且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周春彦,2006)。事实表明,以技术转化作为主要源泉,高校与工业间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G·卡斯帕尔,1999);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又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徐辉1990)以德国和英国的案例研究,认为大学与工业合作关系的演变存在三个发展阶段:以相互分离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相互联系为特征的第二阶段,以大学本身推动产学研合作,联系形式以多样、成熟、稳定和深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从两者之间关系强度来看,知识的生产和运用,是由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大小决定知识的有用价值大小(Sabato,1999)。这种关系在新交流体制的影响下,使原有大学、产业、政府的各自分化的体制均开始处于变革之中,促使参与者和机构自适应地调整,从而使大学与企业以及政府在跨体制中实现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赢利的作用,而且彼此的合作与联盟更加合理化(劳艾特·雷德斯多夫,1999)。

因此,在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校与区域关系强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不同的强弱关系的演化,促进了知识、技术等在两者之间的流动,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刻画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着手,分阶段研究区域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

高校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科研中心,集中了该区域内最前沿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技术资源等,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区域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协调发展的载体,高校通过内部诸要素之间网络关系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系统,从而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是新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利用等能力的增长,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创新网络得以实现的。高校是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载体,是网络中的关键结点,它通过供应链、资金、技术、信息网络联结着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而形成互动网络,协同创新,见图1所示。

图1 区域创新网络构成形式

1.弱关系对网络探索式创新的影响

探索式技术创新所面对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是全新的,行动者既没有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可以“演绎”的知识基础。弱关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和低信息冗余度两个方面,能为企业提供进行探索式创新所需要的异质性信息(蔡宁,潘松挺,2008)。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等相关者所形成的网络是获得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李惠斌、杨雪冬2000),能有效地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Ahuja,2000)。在区域内,作为知识生产和持有机构的高校占据了最前沿的技术,其以技术转让(许可)的方式将技术在企业间扩散,从而通过区域创新网络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弱关系。

这种弱关系可以使得高校在这些群体中扮演信息桥的角色,具有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可以接触不同企业多样化的信息,反过来又促进了高校的持续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较少受到关系网络的约束和限制,易于行动者保持独立性,于是就更容易脱离已有被大家认可的常规知识去搜寻或实验全新的知识,从而它将有利于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独立性的形成,进行探索式创新(Hansen,1999)。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在区域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

2.弱关系对网络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硅谷成长案例分析

加利福尼亚北部的硅谷是世界上电子工业主要的创新中心,该地区以技术活力、创业精神和非凡的经济增长著名。在硅谷发展的初始阶段,活跃的自主创新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对硅谷成为世界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和产品的诞生地,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从而成功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如斯坦福大学的产业合作计划,每年支付1万美元,公司就可以同大学里任何院系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这种合作为公司招聘人才提供了特殊的联系,同时还向公司提供了参加实验研究项目的途径。公司员工可以参加学校的研究讨论,走访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看学校的研究公告和学生简历。公司所提供基金中的一部分被直接拨划到实验室以支付专业开支,如购买设备、旅行、毕业生聚会和采购研究材料。作为回报,斯坦福大学邀请公司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参观实验室。这些管理人员将非专利性的技术问题带到学校来,并帮助决定今后科学研究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在硅谷的初始成长阶段,以高校为主导开发新技术,并将技术成果转移到企业,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影响创新网络的不稳定性。高校通过网络与企业建立的这种弱关系形成探索式的创新模型,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斯坦福大学主要通过技术许可的组织与管理——OTL。1970年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成立后,技术许可逐渐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主要技术转移和“以技术交换教育研发资金”的手段,OTL专门负责管理斯坦福大学的专利和技术许可,凡是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和发明,对外授权和转让必须通过OTL进行,见表1所示。

表1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技术发明及其成果转化

企业通过探索式创新将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技术发明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成功的产业化运作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效应。1981年,OTL将“基因切割”(gene-splicing)这一重大生物技术,以非独占性许可方式将该技术许可给了众多企业,从而开启了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对于硅谷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业、医疗器械业以及微电子机械系统业,斯坦福大学通过大学师生的创业,成功地将OTL许可的专利技术予以商业化。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在区域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假设得证。

3.强关系对网络利用式创新的影响

利用式创新所面对的问题是既存的,它需要行动者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演绎。高校与区域经济形成强关系时能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为区域中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稳定的信息流,长期的互利关系使得双方愿意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模式(Larson,1992;Uzzi,1997)。高校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对培养人才、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龙斌,2007;姜波,2002)。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对区域经济有强的正向关系,如龚建立(2001)就描述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浙江省高校的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强关系对网络利用式创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与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情况。

强关系所建立的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名誉、信任、社会规范有利于社会控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组织的相互合作(coleman,1988)。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这种以外部组织的形式介入与创新网络中,其长期积累的信誉有利于促进相互交流信息的意愿,创造良好的意见交流的氛围。高校在专业领域的广阔视野、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拥有优势,在与企业合作中,双方相信对方有能力完成与其角色相关的各种活动的信任关系。在区域内,这种信任关系促使高校以与企业联盟或联合开发的方式将技术在企业间扩散,从而通过区域创新网络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强关系。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在区域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强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利用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

二、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的协同演化

高校的经济、社会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而经济社会又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区域创新网络的变动,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关系必然也会随着协同演化。

1.高校与区域产业关系的协同演化

在这个创新网络中,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强弱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网络创新模式的不一样。区域1: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呈现弱关系时,网络开放程度越高,高校与区域内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频率越高,有利于双方搜索和交换异质性信息,并以技术适用许可和成果转让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网络的探索式创新。但这种关系由于不确定性高,信任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与高校之间对于关键性技术知识的传递,从而阻碍了利用式创新。区域2: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呈现强关系时,则网络嵌入性越强,高校与区域内企业之间信任程度越高,有利于交换关键性技术知识的传递,两者之间以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网络的利用式创新。但这种强关系,容易形成路径依赖,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能有效传递外界新知识,从而阻碍了探索式创新,致使区域网络僵化。而网络关系强度是一个连续的变量(Granovettor,1973),不同程度的强弱关系对网络创新模式具有协同演化的关系。区域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必然向中间状态过渡,既有良好的信任关系,也有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关键技术知识的传递,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由此,根据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协同关系可将改演化过程分为三个区域,不同区域内高校与企业间的关系强度不同,适合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见图2所示。

图2 强弱关系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协同演化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在区域产业发展成熟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强弱关系并因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

2.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的协同演化

硅谷与中国台湾新竹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其演化路径确有共同之处。硅谷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与区域内企业逐渐由探索式创新(技术使用许可和成果转让)的形式向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并存的形式发展。如斯坦福大学就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同各类企业组成各种专业化的产业联合体,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业,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斯坦福大学还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多种方式把通用公司、柯达公司、旗舰公司、惠普公司、沃金斯·庄臣公司等企业进入斯坦福工业园区,该园区离斯坦福大学的教室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园区内的公司常常请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担任顾问,并聘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为雇员,这些公司也会参与一些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例如,以超文本搜索技术为例,该项技术是Google公司的关键技术,通过斯坦福大学直接开发并以专利的形式授予Google公司独家使用权。又如,网景浏览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诺大学的教授开发的,斯坦福的Robert Clark发现后,把他们整个科研小组挖到硅谷,创立网景公司,开发了网景浏览器,从此改变了人们上网的经历。本文列举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斯坦福大学技术发明及其成果转化形式的如表,见表2所示。

表2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技术发明及其成果转化

随着中国台湾新竹工业园的日趋成熟,其创新模式也逐渐改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与区域内企业逐渐由利用式创新(战略联盟和合作开发)的形式向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并存的形式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1996年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达10亿美元,其中1/3来自于与园区企业间的和约关系和联合开发项目。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园区内企业建立合作培训计划。此外,还推行开放实验计划结合研究机构、学校资源、创业投资基金,对企业提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辅导训练。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在区域产业发展成熟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强弱关系并存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

三、我国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建议

在我国,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已经密切相关,随着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大学部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初露端倪。但如何构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莫衷一是。有的区域是以高校为科研主体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以高校为主导从研发到产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都一体化操作,或者高校以技术适用许可或成果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企业,即网络探索式创新模式为主;有的区域是高校与企业联盟共建,以高校与企业合资或者联合开发的形式开发高新技术,即网络利用式创新模式为主,例如北京的中关村。但无论哪种模式,显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都是制约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强弱关系构建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这两大职能的辩证关系为导向,提出高校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的特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辨别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构建与之相应的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强弱关系。

第二,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研究院为科研主体,与企业建立合作开发和联盟的强关系,选择利用式创新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和高校交换关键性技术知识,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中间组织和企业为一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产业链前端以理论和实践科研为主体,以技术许可或成果转让方式与企业建立弱关系,选择探索式创新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和高校对异质性信息的搜索和共享,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第四,在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应逐渐向区域转移,即选择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并存的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与高校采用人才培养、委托培训的方式进入高校;另一方面可以鼓励高校采取技术顾问形式进入企业,形成互动的技术创新模式,即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也有利于交换关键性技术知识,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Theodore W.Schultz,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谢文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措施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J].中国科技成果,2006(5):14-15.

[3]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75-82.

[4]G·卡斯帕尔著,夏洪流周刚译.斯坦福大学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3):1-5.

[5]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6]亨利·埃茨科维兹,劳埃特·雷德斯多夫著,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37-144.

[8]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425-455.

[10]Hansen,M.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82-111.

[11]罗涛.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1年第174号.

[12]Larson,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76-144.

[13]Uzzi,B.(1997).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14]姜波,李思英,闵志慧.略论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建议[J].重庆工学院报.2002 (2):106-115.

[15]龙斌.浅析高校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3):13-14.

[16]龚建立,闫海燕,王飞绒.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1(4):13-14.

[17]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95-S120.

[18]Granovetter,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