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讲授技能灵活运用

讲授技能灵活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教师教冰心的小诗《纸船》,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教师先运用教授方法再现诗歌的意境,这是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再现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这是从教师的讲授迁移到学生的讲授。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诗无达诂”,诗歌的欣赏是个性化的解读。这里由教师的讲授顺利地转移到学生的讲授。

四、讲授技能灵活运用

讲授方法常常因教师讲学生听而被指责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不断改变讲授方法,例如,注意讲授的启发性,即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根据讲授的线索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又如,讲授和多媒体手段结合,把抽象的、概括的、间接的知识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一位教师教冰心的小诗《纸船》,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教师先运用教授方法再现诗歌的意境,这是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再现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这是从教师的讲授迁移到学生的讲授。

【例2-8】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就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象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纸船》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诗无达诂”,诗歌的欣赏是个性化的解读。在例2-8中,教师虽然已经对诗歌的意境作了讲解,但这只是属于教师心中的意境,并不能取代所有学生心中的意境。正因为需要个性化解读,所以,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也让学生学着讲解,把自己心目中的意境和同学交流。而学生的讲解是在教师搭建阶梯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是再现意境。教师要求学生在听和朗读这首诗时,“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象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在诵读和吟咏中再现情境,并沉浸其中,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二是教师示范。“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老师以自己的“下水”作为引导,这是蓄势与孕情。三是再造意境。教师要求学生“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象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这里由教师的讲授顺利地转移到学生的讲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