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入技能灵活运用

导入技能灵活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入虽然只占一节课的5分钟左右,但不少教师的导入也会灵活组合多种导入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1-17的教师也是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学生达到初步共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进入对课文的研读。

四、导入技能灵活运用

导入虽然只占一节课的5分钟左右,但不少教师的导入也会灵活组合多种导入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的课例较好地运用了多种导入方法,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例1-16】 师: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

生:(众)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比如吃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美食王国,饮食讲究色、香、味,烹饪强调刀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爪子一齐上。(众生笑)这每种吃法就代表了一种文化。

师:说得精彩,那你是否注意过文化的本质特征呢?

生:(面露难色)

师:不要紧,拿出词典看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

生:(查词典)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我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发现人类的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有三种类型:①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②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点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众生笑)。这每一种服饰就代表着一种文化。③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师: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试试。胡同大家见过吗?

生:(众)见过!

师: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生:(众)能!

师:那么它应该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

生:(私语)物质型的。心理型的。

师:请申述理由。

生:(热烈地讨论)

师:静一静,说它是物质型的,一定强调的是胡同的——

生:(众)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师:心理型的呢?(沉默,教师随意点一学生作答)

生:(迟疑地)可能着眼于胡同里人的生活吧。

师:汪曾祺写有一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好不好?请大家翻开书,读课文1、5两段,思考我提出的问题。(《胡同文化》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例1-16的教师运用了查找相关资料、联系生活、提供先行组织者[6]等方法来导入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形成学习支架,为学生搭建坚实的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二是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学生学习新知识,总是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吸取、消化新知识,学生如果缺乏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就会出现困难,难以建构起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缺乏哪些必需的前提知识经验,并设法引导学生获取这些相应的知识经验,以便建构起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顺利达到新知识的桥梁。阅读《胡同文化》这样的课文,学生对文化可能只具备零碎的、肤浅的认识,为了弥补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以便深刻理解课文,教师逐渐给学生搭建起感性认识支架和理性认识支架。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上课起始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使学生获得有关文化的感性认识,从而搭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感性认识支架。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文化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引向理性认识,学习难度增加,形成了认知挑战;在学生难以解决学习问题时,教师提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拿出词典看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学生从词典获得的“文化”的定义比较抽象简单,教师又及时补充了有关文化分类的知识,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学生对文化有了初步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这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有的学生认为是属于物质性的文化,有的学生认为是属于心理性的文化,教师要求学生说明理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和研讨上。

【例1-17】 师:前面我们布置大家观察了桥(教师板书,下同),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

生:江河大桥、立交桥、过街天桥……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枝城长江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有的桥不是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把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材料做,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地供通行才是共同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按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共同点。

生: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这样显而易见,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可能难度就会增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中国石拱桥》,先看课文写到石拱桥的哪些特点。(学生浏览课文,找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中国石拱桥》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例1-17的教师也是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各种类型的桥,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在学生交流各种类型桥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这既是引导学生把直觉感受转换成言语形式,也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升,学习从直接经验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的方法;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有一定难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产生了分歧,教师对这种分歧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在争论中互相驳难和补充,同时,教师提供词典解释作为参照,让学生认识到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即使对权威解释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修订,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学生达到初步共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进入对课文的研读。导入,就是给学生搭建理解新知识的桥梁,建构意义的坚实起点,不断造成学生认知的落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