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学院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以智慧技术架构、智慧平台建设、智慧培养模式、智慧管理服务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目前电子信息特色突出、新一代网络技术先进,拥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和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

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以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厉星星

(浙江工商大学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城市正利用这一技术以更智慧的方法来改变交互的方式,构建“智慧城市”,亟需“智慧人才”。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通过高校学院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以智慧技术架构、智慧平台建设、智慧培养模式、智慧管理服务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用智慧的眼光和视野,着力人才培养新的提升点,构建育人的新平台和新思路。

关键词:智慧学院 卓越人才 培养 探索

一、“智慧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及对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

2009年,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智慧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体现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结合这一形势要求,目前先后有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沈阳、武汉、合肥昆明等城市宣布准备或正在规划和计划建设“智慧城市”。2011年12月,“第三届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谋划智慧产业发展蓝图”为主题,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实践经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中阐述:“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阐述:“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我国)到2020年,……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011年11月,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等省领导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调研时指出,高校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业务性工作,拥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和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希望学校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城市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囊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此背景下,探讨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都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主要集中在推动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等环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的学生能考试不能动手、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同时,相关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理服务距离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距离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这大大制约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而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正是从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入手,用智慧的眼光和视野,找准人才培养新的着力点,依托学院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解决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构建育人的新平台和新思路。

二、“智慧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内容

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学院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以智慧技术架构、智慧平台建设、智慧培养模式、智慧管理服务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目前电子信息特色突出、新一代网络技术先进,拥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和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探讨“智慧”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已势在必行,具体包括网络化基础架构设施建设、智能化教师教学平台建设、系统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等。

(一)网络化基础架构设施建设

通过更新基础设施的软硬件设备,有效地盘活相关资源,形成雄厚的技术实力、教育实力和强有力的环境及案例支撑,把学院的教学、人才培养、日常行政等各项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达到人和物之间、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软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的高速和智能处理。创建基于智能化(网络化门禁、摄像监控系统等)开放实验环境等,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实现学院的智慧技术架构。

(二)智能化教师教学平台建设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建设为导向,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奖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手段,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课程团队、专业团队、科研团队等形式,实现智能化教师队伍的优化。通过更新和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实用的项目学习案例培训、技术顾问、实战经验和管理方法,以及顶级的教育运营及管理经验,形成覆盖多种产品技术的标准课程、多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基于行业背景的沉浸式教学方式,为本学院和相关临近学科师生提供高质量、有保障的教学平台。探索单门课程纵深向多门课程贯通的发展,以及基础和前沿并重的发展,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研究创新,实现学院的智慧平台建设。

(三)系统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

以培养开放性、实践型、创新型、国际化卓越人才为目标,实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双融合,通过整合课程,开设综合性实验,提供开放性实践项目。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实践的探索—创新研究的积累—创新项目的孵化”(见图1)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实现学院的智慧培养模式。

img2

图1 智慧培养模式思路图

(四)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以网络为基础,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建立学院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管理及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管理服务模式的效率,扩展了学院管理服务的功能,建立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科研的无线传感网开发平台直接进行教研活动,初步实现学院的智慧管理服务。

三、“智慧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基础条件

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承担了多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

学院实验大楼实验室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实验基础设备基本完备。在网络技术方面,通过历年实验建设经费的支持,已购置了计算机网络实验系统和网络系统布线系统,覆盖了网络系统集成、管理维护方面的基本实验内容。学院师资队伍整齐,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稳步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学院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科研中取得丰富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院在“智慧学院”所需的新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等方面具有充分的技术储备,其中开放可重构网络研究团队是国内第一个深入研究ForCES技术的小组,也是国际互联网标准化制定组织IETF中的ForCES工作组的核心力量之一,已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具备“智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所需的技术支撑。

四、“智慧学院”卓越人才培养预期成效

通过“智慧学院”平台建设,学院培养出了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囊和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学院具有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把学院的教学、人才培养、日常行政等各项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达到人和物之间,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软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的高速和智能处理。学生既可以从中体验到“智慧学院”中蕴含的新技术,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参与到“智慧学院”的建设中,使学生所学立刻得到应用,进而满足我校乃至我省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第一,学院将建成一支稳定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学生导师,可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实施。在岗位设置上保证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并重;注重从华为、Oracle等知名企业引进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充实育人队伍;并采取配备独立工作室,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创新型综合实践项目开发等措施,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更新实验教学平台,利用“产、学、研”校企合作契机,及时跟踪和引进EAD、FPGA、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先进实验平台,实验技术与国际一流公司技术同步更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力争扶植期内建成“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多媒体技术”“嵌入式实时系统”“网络远程控制”等10个以上网络教学平台,在时间、空间、内容及形式上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建设期内与华为、Oracle、利尔达等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争取达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总学分的40%以上。实验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覆盖率争取达到100%,教师自行开发一对一的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本科各专业扩展仿真实验,实现学院学生四年学习应用仿真工具不断线,培养学生学会自顶向下的系统设计方法,完成设计、仿真、调试、下载的完整过程,提高复杂实验的成功率及学生对项目开发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开发高水平综合性实践项目,全部应用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设计”“通信技术综合设计”“网络技术综合设计”“可编程逻辑设计与实践”“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践”等综合性实践课程中。利用综合性实践课程,扩大学生受益面,学生参与度实现100%。

第四,创建基于门禁和网络摄像监控系统的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刷卡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并可在网上预约使用重要设备,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和实验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五、“智慧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设想

推进基于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平台建设。建设智能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的网上教学平台,形成解决实际情境的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搭建“智慧学院”的基础平台。智慧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上教学平台建设、仿真实验平台建设、专项实践平台建设、系列交叉实验平台建设、实践开放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及云端共享平台。同时,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管理和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充分互动。

学习、研究和应用融合。学生既可以从中体验到“智慧学院”中蕴含的新技术,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参与到“智慧学院”的建设中,使学生所学立刻得到应用。

教与学一体化。卓越人才培养既包括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完善和推进“智慧学院”下的育人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在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实践磨炼、素质提升等环节,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以专业教学、项目指导、“第二课堂”为载体,突出专业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构建实践类课程群来加强创新型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依托“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平台和竞赛为试验,依托创新基地、科技孵化项目、创新型实验计划、科技竞赛、科技活动、模拟商业计划等,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实现创新教育模式突破。

在突出的学科、科研优势基础上,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建设为导向,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奖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手段,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课程团队、专业团队、科研团队等形式,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优化。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本科教学方式与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开拓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适应信息领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紧密跟踪技术前沿,以适应信息类专业面向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有效地拓宽办学视野。

营造“智慧学院”的氛围,逐步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满足国家对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形势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优秀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基于“智慧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用智慧的眼光和视野,着力于人才培养新的提升点,依托学院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构建育人的新平台和新思路,将为人才培养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郭惠丽.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9).

[3]郑立明.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1(8).

[4]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J].信息化建设,2011(6).

[5]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EB/OL].(2012-01-19)[2013-07-08].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28792.html.

[6]武岳山.“智慧地球”概念的内涵浅析[J].物联网技术,2011(4)—2012(4).

[7]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

[8]陈建军.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国土资源导刊,2010(10).

[9]胡东芳.学校管理新思维——成为智慧的学校管理者[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陈腾,刘然,刘金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5(12).

[11]卢新.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2]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13]肖海涛.多元智慧理论观照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14]曹慧东,杨颖,郑伦楚.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15]陈吉宁.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