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

素质教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身体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个性为共同目标。

第二节 素质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含义

狭义的概念: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或其他先天的因素决定的。

广义的素质: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二、素质的特征

整体性;发展性;内化性;潜在性;层次性;稳固性;全民性;社会历史性。

三、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素质是主体身上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基本因素。知识则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素质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与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也可以看作是个体生理及心理结构与潜能向着一定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的结果。

知识可以脱离活的人体存在任何一种物化的形式,素质同人的生命与活动联系在一起。

知识可以用考试的方式评价,素质只有通过观察人的实际活动表现来评价。除了智力、心智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外,品德、能力、意志无法简单用书面测评。

素质特征的辩证关系:遗传性与习得性;稳固性与发展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稳定性与变动性(时代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功能能潜在性与效应整体性;分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素质的结构模式。

四、三层次结构模式

1.自然素质

生理解剖特征:性别、身高、体重、骨骼、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生理机能特征:体质、反应速度、负荷限度、适应能力、抵抗能力。

2.心理素质

认知素质与才能素质:智商、认知能力(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才能(知识、技能、熟练、创造力)。

需要层次与动机品质:本能、欲望、意愿、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

气质与性格:气质、情绪、情感品质、态度、行为方式、性格和意志。

3.社会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经验、知识、技能、科学理论、科学信念、世界观信息处理能力、劳动生产技术、职业素养、创造才能。

政治素质:政治方向、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政治与法律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理想。

道德素质:伦理知识、道德价值、道德感、自律精神、道德理想、人生观。

审美素质:审美知识、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审美观、美的创造能力。

劳动素质: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劳动态度、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

五、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科学化、理论化过程中的概念;素质是一个整体结构;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结构;素质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提高素质就是培养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野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对立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构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

六、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在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都有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征,但又不等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他的根本特征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适应和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普及教育、大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民主。素质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素质教育就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身体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个性为共同目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七、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性(又叫全员性、大众性);全面性(又叫整体性);主动性(又叫主体性);内在性;基础性;差异性;实效性;综合性;时代性;民族性;长期性。

八、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于素质教育内容,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1.素质教育内容要与素质的内在质地相联系

人格素质:健康的自尊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感、积极的美感。

自我调节的素质:较强的适应力、较高的耐受力、高层次的控制力进取发展的素质教育:高层次的进取心、主动的敏锐感适应群体的素质:高度的协作性、全局观的气度。

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观念的教育、思想观点的教育、道德教育、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养成、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智力、能力的培养、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体质、体能的培养和提高,坚毅、勇敢、组织性、纪律性等优良品质的培养。

审美素质教育:审美观、审美能力、艺术知识、艺术才能和美的创造力及高尚的情操培养等。

劳动技能教育: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生产知识、基本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管理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

品德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才智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运动机能的素质教育、抗御疾患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从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着眼

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可分为:

自然素质(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先天和后天的结合)、社会性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先天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各生理系统得到发展,一要健康,二要健全。

政治素质教育:主要解决立场、观点、信仰问题。

思想素质教育: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道德素质教育:要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专业素质教育:专门的知识技能和一般的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心理品质(智力与非智力),具备心理系统的知识,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

3.具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

要有阅读、写作、计算的基本技能,具有自学能力或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掌握一两门劳动技术,有一定的劳动本领,健康的身体,具有现代的社会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造意识、服务意识、忠于职守的意识。

九、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主要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向世界:主要解决教育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面向未来:主要解决教育与21世纪的关系,更涉及到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问题。

3.现代系统理论:整体原理。

4.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巴班斯基关于儿童学习可能性的最优化实验;情商理论

十、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更新;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方法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从教育的全民性到教育的个性化;从片面的教育到完善的教育;树立教育素质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