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口语论

教学口语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口语虽受诸多因素制约,但教师还是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教学口语进行教学调控。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的工作语言。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口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载体。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巧妙合理,往往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导入语既联系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教学口语论

一、教学口语的性质

所谓的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教学口语是教师职业口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口语与一般的口语有着不同的明显特点:

(一)准确而精练

教学口语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媒介之一,它与日常生活中随意性的口语表达有着本质的区别。授课时所说的语言必须准确而精练,用语合乎规范。所谓正确,不仅指语音、语法合乎规范,更重要的是指用丰富多彩的语汇,表达出千差万别的事物。不能含糊其辞,或者老一套贴标签式的,如语文教学总是用“中心明确”、“结构清楚”;评价学生答语是“差不多”、“还可以”等。所谓精练,是指用简洁的语句传达出丰富的知识,句句说在点子上,少说、不说废话。言简意赅的教学口语,有引发思维、拓展思路、开发智力的作用。精练并非是说话过于浓缩,把话说得深奥难懂,而是说要把话说得严密、紧凑、干净利落。

(二)鲜明而生动

教学口语只有鲜明、生动,才能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要做到鲜明而生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通俗易懂的词、句,调动合适的说话艺术方式,传授知识。通俗不能庸俗。

2.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就是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口语说话,运用意象,诱发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刺激其“内视觉”,调动其生活体验,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3.有感情

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感情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有情才能动人。教学口语要尽量做到: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

(三)制约与调控性强

教学口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教材内容,学生认识心理,教学的外在环境即教室大小、人数多少等等,这些因素使得教学口语具有了特殊性。教学口语虽受诸多因素制约,但教师还是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教学口语进行教学调控。教师不是“留声机”,照本宣科;而是“一心数用”,根据当前课堂的实际情况,运用教学口语,创造出有张有弛、意趣盎然的生动局面来。

(四)综合性强

教学口语中包括叙述、说明、描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形式的综合运用,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特点决定的。过多的议论,学生感到乏味;过多的说明,显得枯燥;单一的叙述,流于平淡;一味的描述,不利于抽象思维。只有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口语的特点

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的工作语言。它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也具有和一般口语相比较而存在的专业性、教育性、独白式等特点,除此之外,教学口语还具有从教学角度反映出来的自身特点。

(一)知识性

教师课堂教学的交际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的交际内容是主管部门规定的教材。教材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教学就是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学口语把科学文化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教学口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了知识的信息。教学口语始终以通俗、准确、科学地讲授文化知识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学校开设的数、理、化、史、地、文、音、体、美,各自是一门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些独立的文化体系又构成了学校文化知识的整体。教师在运用带有不同学科特色的教师口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规范、生动、精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语言这门科学的魅力及其社会价值。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口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载体

(二)效应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课堂是特定的教学环境,学生是特定的教学对象,课本是特定教学内容,而教师则是特定的教学主体。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内用特定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决定了教师又特别注重教学效果。教师总是在研究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口语,怎样运用教学口语来提高教学效果。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学内容是一定的,教学效果是不定的,这就是教学口语的效应性。为了保持良好的效应,教学口语要规范,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不能枯燥无味,不能重复累赘。对每句话的重点可以用重音和拉长音的方法来突出,对重要的语句可以用重复的形式来强调。对于重点和难点,要特别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话不说透,留有空白;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还可以直接用经过锤炼的精辟的语言、经过感情润色的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地、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讲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三)连续性

教学口语同其他口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教学口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学口语的连续性,一是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内容上的连续性。教学需要长时间地运用教学语言来讲解一个中心问题,少则一节课,多则几节课,连续不断地进行讲解,其劳动量是非常大的。连续不是简单的接连不断,而是要求连接自然,衔接紧密,语言连贯。这就又要求教学口语在内容上是连续的,或是并列,或是层层深入,或是分承,最后必须是构成一个整体,突出教学内容这个中心。一段是一个整体,一节课是一个整体,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要注意教学口语内容上的连续性,心目中要树立本学科的整体意识,这样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有个整体认识,做到胸中有全局,居高临下看问题。同时,只有注意到教学口语内容上的连续性,才能使教学口语约束在科学、规范、紧扣中心的范围以内。

三、教学口语的类别

教学口语根据其标准、研究的角度不同,划分出来的类别也就不一样。

(一)以表达方式作为标准,教学口语可以分为

1.叙述式

即陈述、描述客观事物。一般的讲述、教学时要求的复述、讲故事等,都是叙述式。

2.解说式

即把客观事物、事理介绍给别人或解释给别人。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大都用了这种方式,像解释概念等等。由于它有一定的程式,所以把它从叙述式里抽了出来。

3.议论式

阐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评论他人的意见。教师讲课常把知识作为自己的见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论证,使学生信服。对学生的不同的看法,也运用一定的方式,证明其对或错。这些都是议论式的运用。

(二)从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给教学口语分类

1.导入语

这是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讲的话。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巧妙合理,往往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导入语既联系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了基础。

导入语设计中的教法设计,其策略主要包括:

(1)沟通

一是心理沟通。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登上讲台,经常不是匆匆就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或提示架设信任、理解的桥梁。二是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师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用简明扼要的讲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或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介绍,然后解题明旨,进入新课的教学。

(2)引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烈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语情、语态上稍作渲染,不紧不慢地说得饶有兴味,学生就会很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3)布疑

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应该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语调从容不迫,语势异峰突起,一个强调性重音,一个回味性停顿,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4)激情

我们经常说的激情就是激发情感,上课的开始,教师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的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句句话都要说得有感染力。

2.结束语

在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一堂课教学之后的一段小结语就是所谓的结束语。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分散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可能停留于感性的局部。适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作以总结,使之能作阶段性消化或巩固,将会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结束语的运用策略主要包括:

(1)概括

教师一般用提纲挈领的话,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由于知识信息比较密集,话要说得慢些,语调要平稳。

(2)确定

无论是教师独白式的讲解还是师生交谈式的小结,关键性、结论性的句子,必须由教师用肯定的语气说出,用语精确、简洁,一句句说得清楚明白。

(3)强化

小结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知识的过渡和拓展,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去解决新问题。有时,小结语可以着眼于思想感情的启迪和升华,教师的“点睛”之语,会使教学效果延伸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

3.讲授语

讲授语是教师运用的比较系统、完整地阐释教学内容的教学用语。讲授语最能体现教学口语的基本特点,所以运用时要注意:

(1)准确清楚

如果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语言不准确,甚至出现了错误,将误人子弟,所以必须正确地理解教材,出语精当,有条不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交待清楚。

(2)有吸引力

教师在讲授时应该调动各种言、声、态的手段,以生动的描述、真挚的感情,将丰富深奥的知识信息传达出来。

(3)有侧重面

可以这样说,没有侧重面的知识讲解是不成功的讲授。教师授课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运用适当的语言、语音方式加以处理,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

4.诱导语

教学口语主要要疏通两方面的渠道:一条是通向教材内容,一条是通向学生。诱导是保证两条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教学时,适时插入诱导语,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巧妙的诱导语,可使学生在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

运用诱导语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引导有序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向科学知识更深处的前进,诱导语就要根据学生特定的认识规律,逐步诱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诱导语语速缓急要得当,重点处要反复讲。

(2)引导有节

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运用的手段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切都替学生做。当学生感到困惑时,适时给予点拨或“垫”上一两句话,让学生自己通过判断、推理,自悟其理。一般是引而不发。

5.提问语

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提问是一种常规教学手段。

提问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从质疑指向集中与否,可分为宽问和窄问;从提问用语是直表还是委婉,可分为直问和曲问;从所提问题的组合情况,可分为单问和重问:单问是一问一答的问,重问是就一个问题提出追问;从问句特征是否明显,可分为明问和暗问:明问用疑问句发问,暗问是通过设置“悬疑情境”含蓄地发问。

我们所说的提问语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辨性

提问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提问的质量要高,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问时,语速要放慢,对质疑点作适当的重复或解释,随意的“满堂问”,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应避免。

(2)量力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做到难易适度,难度大的可分成几个小问题来提问,问句要简明易懂。

(3)协调性

有些学生由于缺少一定的锻炼,在公开场合接受提问的时候,智力活动往往会受带一定的阻滞,因此教师的语态要友善、耐心,提问尽可能用礼貌语,并适时改变提问方式,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恰当合理的提问方式可以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诱导学生向知识更深处挖掘的有效方式。少年、青年由于理解力强些,对于问题的理解接近成人。而儿童却要用富有变化的提问语提问,我们称之为“变式提问”。包括:

(1)趣味性提问语

教师使用饶有趣味的提问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以使接受提问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2)选择性提问语

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以“多项选择”的形式隐含于提问语中,使学生“似知而不尽知”,调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适时追问、补问。

(3)迁移性提问语

即“移答作问”,循着学生的思维流程,小步迁移,渐渐地由“已知”推知“未知”。

(4)情境性提问语

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教师用情境的描述或叙述,把学生带入迷困的情境,调动他们解答问题的积极性。

(5)探究性提问语

教师从看似平淡的内容中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5.评价语

评价语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答问、演示、作业等所作的评说。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助于推动知识技能的掌握。

评价语可以分为详评、简评和点评三种。评价语要求教师在特定语境中,迅速地作出判断,决定“说什么”、“怎么说”。所以:

(1)要注意观察听辨。根据教学目的,很快确定评价信息。

(2)语意不可旁逸。对于着意强调的某个侧面要讲清楚。

(3)恰如其分。用语要讲究分寸。

6.应变语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多边的动态活动,教师要根据变化随时调整语言,这时说的就是应变语。应变语是教学机智和言语机智的结合体。

(1)变遣词组句。包括整句与散句的变换,用词分量的权衡,感情色彩的调整等。

(2)变语音语态。包括语气、语调、重音、节奏以及态势语等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3)变表述方式。包括变直表为委婉、变独白讲述为交流探讨、变枯燥的解说为生动风趣的说明或点拨等。

(4)变释疑角度。包括变直接说明为间接说明、通过归谬诱导、取喻明理、比中见异等等,来解答疑难。

四、教学口语的方式

(一)叙述语

(1)叙述语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叙述语就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对某一特定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条理分明、清楚完整的表达而使用的课堂用语。叙述语有以下特点。

条理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构成都是具有一定的条理性的,要认真分析客观事物,才能发现其存在的条理,抓住本质。只有认识了事物,才有可能把事物叙述清楚。叙述事物要有层次,安排层次要有顺序,决定顺序要有标准,这才叫有条有理。叙述时有条理,既便于教师讲说,又便于学生听记,做到教师讲得清、说得透,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完整性。教师在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叙述某一机器的使用方法,要让学生能够操作。事情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完整过程,一部机器的使用有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因此叙述它们的时候,也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叙述讲顺序,操作讲程序,安排顺序的依据是线索,制定程序的依据是机制,即工作原理。叙述事情可以有顺叙、倒叙等方式,但叙述一部机器的使用方法,说明一个实验的过程,则只有按程序进行介绍,该做甲,决不能先做乙。这也是文科教学口语和理科教学口语不同点的一个方面。

(2)叙述语的主要作用范围

所谓的叙述语主要是指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口语。历史事件、气候特点、作者介绍、简介作品的内容、实验的过程、仪器的使用、观点的说明、定理的证明、定律的证明等等,都可以用叙述语进行讲解。叙述语没有过多的感情润色,也不很注重词语的雕饰,语言通俗、简练。叙述语表意最直接,很少用含蓄夸张之辞。

(二)描述语

(1)描述语的含义与特征

我们所介绍的描述语指的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被描述对象的形象、情形、状态、形状等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或特征勾画而使用的课堂用语。描述语有以下特点。

形象性。教师在教学中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人物、景物、事物的真实具体的原形,使学生如见其人、其景、其事、其物,借以增强感受力,加深印象。如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在作品语言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外貌特征,人物活动的某一细节,用自己的描述语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渲染气氛。

生动性。要想充分展示形象性的特点,必须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语讲究细致具体,习惯于语言的文学润色,注意雕饰词语,善于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再现事物,表露感情。这和叙述语截然不同。如:“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了。”这是叙述语。如果这样写:“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不一会儿,那红火苗就腾腾地窜起来了。”这就是描述语,描述了火的颜色和状态,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又似乎听到了着火的呼呼声。

(2)描述语的使用范围

描述语在文学作品分析过程中用得比较普遍,其他学科凡是传授感性知识的地方也都可以用描述语,如美术课里,教师描述艺术家的精湛艺术;体育课程里,教师描述一个竞技动作;物理、化学课里,教师也可以对一种现象加以描述。不过,描述语不如叙述语使用得那样普遍。

(三)评述语

(1)评述语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评述语指的是以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进行评价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而使用的课堂用语。评述语有以下特点。

针对性。我们知道评述总是要针对某一对象而进行,也就是要有的放矢。对评述的对象表示赞同或反对、喜爱或憎恶,有时还要进一步展开,说明依据,阐述其社会意义等。例如,杨朔在《荔枝蜜》中对蜜蜂有一段感情的抒发,实际上就是评述,“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这虽是文章中的评述,但教师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同样要对蜜蜂加以高度赞颂,教师的语言往往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其评述语与书面语有很多时候在色彩上是一致的。

鲜明性。评述之前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贬斥,是拥护还是反对,态度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辞。

(2)评述语的使用范围

凡是教学内容里有特定意义的某一知识点,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评述。一般来说,文科教学使用评述语比较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社会意义,某一地理特点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作品的艺术成就,都要用评述语进行阐述。理科教学中,定律、定理、原理的应用价值,科学家的重大贡献,也可以进行评述。另外,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也要进行评述。对不同的学术观点,也要用评述的形式发表见解。

五、教学口语的技巧

掌握教学口语技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语音技巧。要求讲述清晰、流畅,响度适中并富有变化;能灵活运用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表情达意。

二是语辞技巧。要求能在口语里运用比喻、对比、直表、追加、婉曲、问询、幽默等修辞手段表述教学内容。

(一)语音的技巧

1.响度

响度指说话者声音高低强弱的程度,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因素共同构成。教学口语必须有一定的响度,并注意凭自己耳朵感受监听调控。注意:

(1)声音不宜过低

大多数教室面积一般是在60~70平方米,声音过低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听清楚。因此教师每句话要求字字有声,保证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很清晰地听到声音才行。一般语流中的弱化、虚化,或字音脱落,教师本人不易察觉,而学生听后就不知所云了。虽然低声调在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听觉注意,也显示出教师的从容和自信。但要低得合理、适度,低而不虚,沉而不浊,有一定的内在力度。

(2)声音不宜过高

如果声音过高,字音反而听不清楚,似乎传得远,却并不在学生的耳边,容易形成听觉疲劳。一般以中声区发音为主,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了不觉吃力。

(3)声音不宜过亮

过亮的声音往往显得有些尖锐、单薄,情感不浓。声音的亮度宜在一定幅度内随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天生音色偏亮的人,说话时可稍稍降低音调,松弛喉部,使音色变暗一些。

(4)声音不宜过平

平淡的声调,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一定的层次感,很难调动学生听觉的积极性。就一节课来说,导入、提问、讲授、诱导、结速语等,语音响度应有所变化,甚至有明显的落差。

因此,教师为得到恰到好处的响度,刚上讲台的时候要注意“开嗓”和“控嗓”。“开嗓”就是排除心理障碍,有勇气大声说话;“控嗓”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调节控制响度。基音低、音域较窄的人,可适当“扩嗓”。扩嗓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音高作大声说话的练习。但不要把嗓子用“满”,要运用以气托声和共鸣的技巧,做到声大而不吼,音高而不喊。

2.清晰、流畅

(1)清晰

清晰指的是说出来的语言或表意非常清楚、明白。从出语方面说,说话出口,干净利落,字字句句都清清楚楚,“吐字归音”毫不含糊;从表意方面说,确切明了,毫不模棱两可。讲课拖泥带水、含混不清,是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深、不准造成的。要口语清晰,思路明晰是基础。

(2)流畅

流畅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教师“知而能言、言而能顺”。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讲课时说一段相对完整的话时,要说得顺畅;二是答疑接话时,应对敏捷,说得流畅。清晰、流畅是教学口语的基本功,平时应多作思维训练。同一话题,多说几遍,对说过的话的句与句、层与层的关系应多加注意,用呼应、对比、添加、承接、因果、归并、解说等手段,联系语句。

在语音技巧方面,具体的内容应该是指语音修饰,包括:

(1)语气

由于表意的需要,使说话者的声音出现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等不同的变化,形成语气。语气是“声气传情的技巧”,应当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语气只有表达了真情才会有感染力。

(2)语调

就是指语气的外在声音形式,指说话时的语音的高低变化。语气、语调都是以意领声、以情运气,是内在的情、意的表现。教师要随性、随意、随势而变。

(3)重音

出于一定的表达目的的需要,说到某些字或词组时有意加重声音的音量,加强气势借以强调,就是重音。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和感情重音。从教学实用角度出发,在教师口语里统称为目的重音。如,为加深印象而重说某些首次或第二次提到的概念,为确定某种判断或范围而重说判断词、副词等。与目的重音相对的是习惯重音。习惯重音是下意识地随意重说某些词或词组,这样会使目的重音落点偏移。重音并非一味地加重语音响度,故意减轻某个字、词、短语的音量和气势,以轻显重、以弱显强也是一种手段。

(4)停连

主要是指说话者根据一定语情、语境的变化,为了更有成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设置的间隙休止,即为停连。口语中的停连有随意性停连和合理性停连之分。随意性停连使表达显得零碎、松散,语流不顺畅;合理性停连的特点是声断意不断,有时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停连在教学口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包括:

A.强调性停连,为突出即将要说的话,而在开口以前设置的停边界。

B.回味性停连,为让学生体会、感悟教师的表述而在说了以后设置的停连。

C.过渡性停连,为显示语意转换而设置的停连。

D.反馈性停连,为准确衡定学生的理解程度或为调控学生注意力而设置的停连。

(5)节奏

节奏是指在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表达过程中,由于语速、语调、语势等变化而形成的语流运动态势。教学口语的节奏,是在对比度的调节中形成的,无高不显低,无快不显慢,无刚不显柔。讲课时,句子的松紧、声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等等,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二)语辞的技巧

语辞技巧主要指常规教学的口语修辞。

1.比喻

“能博喻然后为师”,说明比喻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能明其意”。

教学口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有三种方法:以浅喻深,化深奥为浅显;以简喻繁,化繁杂为简洁;以熟喻生,化生疏为熟悉。

2.对比

把不同的事物、事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事理的特征。对比最常用的是正反面的对比,教学口语中也有相同性质事物、事理的对比,通过对比显明相同点,展示不同点。

3.直表

就是说直接、清楚明白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讲授知识,必须具备要言不烦地把道理说清楚的直接表达能力。直表要求:用词力求准确精当、通俗易懂;语句紧凑、简洁、明快;语气确定,重音落点清晰,句间停顿干净利落。

4.婉曲

和直表相反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观点,而是说话绕弯子。教育的核心是暗示,暗示的主要形式是婉曲。暗示能启发思维,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5.问询

所谓的问询就是指教学口语中问句的总称。教学时,特别是小学教学,很多时候是在双边交谈中进行的,即使是教师独白,有时为了调动注意力,训练思维,加强教学效果,也故意采用问询形式。除提问外,问询还有以下的形式:

(1)设问

教师自问自答。

(2)商询

教师用“是吧?”、“对不对?”等句式询问,不一定有答,重在让学生理解、体会。

(3)反问

寓答于问,不作答或间接作答。

(4)反问后作答

反问句已经包含了肯定的答案,不必作答,但教师偏再加上肯定的回答,既表强调,又引出进一步的阐释,如“这怎么能这样理解呢?当然不能这样理解,因为……”

(5)反问答反问

“写作文不审题就动笔,怎么能写得好?这么写不成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吗?”反问句语势递进,给人印象强烈。

(6)陈述含疑问

“你们说‘冬眠’就是冬天睡觉,照这么说,咱们冬天夜晚上床睡觉都是在‘冬眠’了。”这种问询句用陈述句式表达,形成悬疑语势,引而不发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校正自己的看法。

6.追加

追加就是对所说过的内容进行追补或加工。追加的作用,一是强调重点或难点,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二是调整表达,使之更周密、更完善;三是排除干扰,保证知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7.幽默

这主要是对高年级同学尤其是针对中学生来说。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构成幽默的手段很多,不仅是语辞可以构成幽默,语音方面也可构成幽默:

(1)停顿构成幽默

一个学生拿着作业本要老师进行批改,并一再焦急地追问评价,教师看前面写得较好,脱口而出:“好”,然而话刚落音,便发现了错误,教师追加一个问号“好?好在哪里呢?——错了。”既避免了尴尬,又不伤学生的面子,因为气氛被幽默融洽了。

当然,语调、重音等语音技巧的恰当使用都可以构成幽默,这里不再举例,下面主要就语辞多谈一些。

(2)形象的比喻

新奇独特的比喻手法,可以构成一定的幽默情趣。历史教师讲到十九世纪英德争霸时说:“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的一些残汤剩菜的,它像一个吃不饱的饿汉子,自然首先盯着英国的那个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比喻形象、风趣地揭示了英德之间尖锐的矛盾。

(3)巧用反语

比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到二战时期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行为时说:“张伯伦可以说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大师,慕尼黑协定是他的杰作。”嘲讽了张伯伦这个小丑。

(4)大词小用

比如有的教师对情况没有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批评错了同学,可用“很抱歉,对××的批评是不对的,现予以平反昭雪”等话在幽默中,化解误会。

(5)有意曲解

教学口语要求科学、准确,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为加深记忆,有意曲解词义。一位教师发现有的同学老是对窗外张望,便说道:“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我看有的同学现在是心不在马(焉),不用心听讲呢!”巧用成语,并曲解“心不在焉”,诙谐地扭转了课堂局面。

语言幽默的方法很多,只要留意就能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