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教师课堂设计与实施的评价

对教师课堂设计与实施的评价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听课与评课是进行数学课堂实证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形式是由专家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出“好课”。由于数学“好课”缺乏常规标准,在评价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只能从统计学角度减少评价偏差,存在着求全责备,讲究课堂表演的倾向。

二、对教师课堂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数学的听课与评课

数学课堂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主要平台,听课与评课是教师提高数学课堂设计与实施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与评价,教师可以学习他人成功经验;通过评课过程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完善自身的教育价值判断体系,提高自身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通过评课,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由于数学课堂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数学课堂具有可观察性,又能体现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艺术、数学课堂素养,所以听课与评课活动成为各种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数学听课与评课的功能与目的

数学听课与评课是进行数学课堂实证研究的主要手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水平、课堂实施技能等教育素养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集中体现。通过课堂观察与评价、讨论与研究,既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数学课堂素养,也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设计的技能;既能发现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教学创造性,又能够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得到改进;通过听课与评课,还能够使教学管理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依据。因此,数学听课与评课具有研究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教学管理功能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听课与评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了教学诊断与管理

这种听课与评课活动主要由专家或学校管理者参与,听课与评课的重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规范性与有效性,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向教师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听课与评课,把握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常态,发现普遍问题,并从教学管理层次向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的普遍要求,从整体上改善数学课堂教学。

2.为了教学研究

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在某一主题下让部分教师进行课堂设计与实施,组织其他教师和专家组成的研究团体对该主题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讨论与研究,研究课堂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为了研究复习课的有效性,可以让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成员的评价与讨论,从中初步归纳出有效复习的课堂规律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与跟踪研究,逐步总结出有效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规律。

3.为了培养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数学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的发展,而且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上,因此,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这种听课与评课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活动,用“课后评价、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行动跟进”的模式帮助教师提高数学课堂设计与实施技能。

4.为了甄别

这种听课与评课经常出现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其主要的形式是由专家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出“好课”。由于数学“好课”缺乏常规标准,在评价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只能从统计学角度减少评价偏差,存在着求全责备,讲究课堂表演的倾向。改进的建议是:①在比赛活动前,通过调查,确定比较合理科学的常规标准,并在比赛前告知参赛选手,体现比赛的公平性;②在专家评价的同时,让一线教师组成“群众评价组”也参与评价,体现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与群众性,有条件的话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③允许参赛选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给他们申辩的机会。

(二)数学“好课”的标准

1.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由于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评价标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1)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提出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2)理解学习的生成性。人的生命的历程是人的不断学习、成长、发展的历程,因此,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议在数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多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多采用“创设情境——从数学的角度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自然合理地解决问题——合理地解释问题和拓展问题”的活动模式。

(3)善待生命的自主性。重点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是数学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形成了以学论教的基本理念。

(4)关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是一个整体,人不仅有理性的认知,还有丰富的情感、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数学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学习目标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是数学新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

2.数学“好课”的基本要求

数学教育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是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普遍认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们可以提出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科学需要创造,艺术更需要创新,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创新。所以,数学课堂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三维的标准: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

数学教育科学性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知识和活动经验。也就是说:课堂实施过程中追求数学学习内容的科学性,避免学生获得错误的认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科学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讲究科学地设计和实施,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达到教育价值的优化

科学合理地设置学习目标:在研究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和学生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避免学习目标提的过高或过低;应该追求学习目标的整体平衡协调和有重点地落实,关注学习目标的层次性。

强化对学习内容的地位作用分析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寻找合适的新知识与活动经验的生长点。

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地分解学习目标,并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片段,每一个活动片段都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努力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和拓展问题。

根据活动片段的需要选择和开发活动资源(文本、音响、视频、动画等)。

在课堂中努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合理地组织、协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追求课堂中学生感性经验与理性思考的平衡与协调、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平衡与协调、认知活动和情感态度的平衡与协调。

在数学课堂实施过程中体现数学的本质,也就是要落实活动的数学学科特点,体现对数学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的研究过程(观察与描述过程、概括与抽象过程、推理过程、运动变化过程等),体现解决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全面协调而有重点地达成学习目标。

数学教育的艺术性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活动的情境性。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数学活动情境的使用应该体现以下原则:情境与学习内容或目标的高相关性(情境必须能够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境的现实性(不能人为臆造)、情境的系列性(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情境序列、不能堆砌情境)。

(2)数学活动的典型性,能够开发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使之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

(3)数学活动的流畅性,要求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自然合理地解决问题、自然合理地解释问题和拓展问题,学习活动的主线清楚、转折自然流畅,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活动,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

(4)教师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和情感性。

(5)让学生经历数学美欣赏的过程,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6)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数学教育的创新性要求是:

(1)在研究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生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目标而非照搬课程标准。

(2)研究教材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现实合理地选择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3)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具有独创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数学课堂实施中评价标准的达标情况需要通过研究课堂实施过程中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才能折射出来。

(三)数学听课与评课的基本过程

听课评课的基本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相反,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活动片段的设计过程,而听课评课是从观察课堂实施过程的微观片段中评价课堂实施的合理性,进一步折射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听课与评课的基本过程如下:

1.听课评课的准备

听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听课的内容,针对目标内容自己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构思,形成自己对目标内容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和基本观点。

2.做好课堂实施过程的记录与学生学习活动片段的即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听、看、想等活动,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片段中的实际反应,思考活动片段的教育价值。记录自己对课堂活动片段的想法:这种活动的教育价值如何?你认为有没有更好的片段活动设计?等等。课堂听课中,既要观察学生的活动状态(如对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活动中体现出的思维发展情况、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状态、活动的实际效果等);又要观察教师在活动片段中的状态(如:对活动的指导与调控能力、对学生活动表现的实时评价与课堂调整、是否进行合理预设与动态生成、语言文字表情等基本功等)。鉴于上述观点,教师的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结构如下:

img65

3.倾听和记录执教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基本思想和对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评价

这个过程主要是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对照课堂实施过程记录,了解实施过程中体现教师设计意图落实的情况,从中折射出该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行为分析的准确性和对学生课堂反应的预估能力,也能从中折射出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整合活动片段的评价,形成总体评价

根据上述的收集课堂实施的过程信息和初步微观评价,结合自己对目标内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考,对执教教师的课堂实施过程和设计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5.撰写课堂评价报告

(1)评价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亮点,折射课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结合课堂实施活动片段说明理由。

(2)评价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结合活动片段说明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3)在评课过程中,应把课例作为载体,从数学科学、认知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对课例进行理论概括而不只是就课论课。

(四)在互动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通过互动发挥听课与评课活动的交流平台作用,在互动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听课能让听者直观地感受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评课则能使活动的参与者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各种观点,通过学术争论形成某种共识。所以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工作,而评课是活动的重点所在。在评课过程中,应该重视上课教师的课后反思,讨论过程中的申辩;提倡书面发言与限时发言,增加评课的参与面,提升对课例研究的理论高度,鼓励学术争论。专家应在认真倾听教师发言的基础上平等地参与讨论,从听课与评课活动中总结出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具有教高理论水平的教学规律。

2.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结合行动跟进,发挥听课评课的后续功能

在以往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往往是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课只是对已经实施的课堂进行评价,没有后续效应。上课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一堂课不能说明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全貌。另一方面,要使听课评课中所产生的观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上,并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有行动跟进和反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教育规律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听课评课活动的后续效应。

img66

img67

img68

img69

img70

img71

执教教师自我评价:本课时学习目标的基本定位是:让学生经历阅读和解释扇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经历画扇形统计图的过程,学会用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通过经历统计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通过从数据和图形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通过经历调查统计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感受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重点是扇形统计图的阅读和制作,难点是画扇形统计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话题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扇形统计图的阅读与制作活动,通过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关系帮助决策,体验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课堂实施的效果看,学生的知识技能基本得到落实,也初步能用统计数据来帮助进行合理决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重视了数学课堂活动的情境性、系列性、流畅性和科学性。课堂实施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在学生进行独立画扇形统计图前,没有进行画图的示范,导致学生画扇形统计图时出现不够准确和完整的情况比较普遍;(2)某些问题的设计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使问题的描述不够准确与流畅,而且有比较明显的人为造作之感。

总体评价:(1)设计能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2)能设计比较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认知次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既有从初步估计到数据精细分析的逐步深入的认知线索又关注到了动手操作与理性思考的关系;(3)数学知识技能得到较好地落实;(4)重视数学课堂中的现场生成性,重视完整而有重点的统计过程的经历;(5)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高。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和扇形统计图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注意到教师的画图示范对学生的准确规范作图的影响;所设计的各片段的问题中,有些问题的现实性不够强;在整体设计中,各片段之间流畅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改进建议:保持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读图和画图,重视让学生经历完整而有重点的统计理念,保持课堂学习的现场生成性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各个片段中问题设计的现实性和教育价值,审视这些片段组成的整体的系列性、整体性和流畅性;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据、表格和图形是描述现实模型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用图形特征和数据特征两方面对扇形统计图进行阅读分析,用统计图描述统计数据,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不是灌输)和统计观念的形成过程。(改进后的课堂设计见第七章第五节:《数学课时设计过程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