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育观念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育观念创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研究、创新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

第三节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育观念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的发生本身正是教育观念更新的产物,但同时,它又必将带来更多人们的思想解放。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和亮点。

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根据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因此,过去的“官本”、“国本”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强化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一旦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基础教育便有了振兴之日。同时,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究将成为新型学校的重要特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

(一)教室是实验室

教室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因此,教室的设置安排应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活动的展开,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课程是经验

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宰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经验来处理,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是范例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在新课程发展的同时,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四)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性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在这里,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五)教师是研究者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研究、创新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

(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七)家长是教育伙伴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而家长的配合则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才刚刚启动,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因此,把家长当作是教育的伙伴,寻求家长的有效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所建构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诸多创新,而且有不少方面的创新还是前所未有的。应当承认,在中国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变革,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方面的困难,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准备,以期取得好的实践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