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主”教学模式

“双主”教学模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主”教学模式即“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它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吸收过来,避免它们的消极因素。双主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①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②教师要成为“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第二节 “双主”教学模式

“双主”教学模式即“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它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吸收过来,避免它们的消极因素。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的。

一、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则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如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提出的。“主导-主体”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上述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

二、双主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双主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①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②教师要成为“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③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

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条件:首先,深刻领悟“双主”教学模式内涵的精神实质,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必须具备“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力;再次,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教育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最后,必须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双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下几种认识:①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潜能;③学生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④培养学生的主体选择能力也必须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⑤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选择能力,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⑥要提高学生的主体选择能力,还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过程,是一个分层施教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多种选择能力。具体表现在:①在教师展示目标时,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需要选择和实施的学习要求;②在教师导学和学生尝试的过程中,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③教师编制的练习及学生分层作业操作练习,为每一层学生设计了选择空间;④教师的分析激励和学生的检查反馈,要求学生具有矫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⑤教师的认定评价和学生自评等级,实际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扬弃的认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