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动教学组织的新探索

互动教学组织的新探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够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的互动教学就成为众多思政课教师的首选。在知识活化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和乐趣,提升其内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效能。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通过作业展示、师生质询、现场打分等环节,不但增加同学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发挥了同伴学习的最大效能。

互动教学组织的新探索
——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

魏彩霞[1]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互动前知识准备不足、互动过程组织不完善是导致互动教学中学生麻木冷漠不愿互动、看似热闹但内容浅显等问题的原因。“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通过对作业的写、演、辩、评等八个环节高质量完成教学互动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同伴学习的最佳效能、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朋辈化榜样;阿诺德情绪理论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够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的互动教学就成为众多思政课教师的首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麻木冷漠不愿互动、看似热闹但内容浅显等问题,究其原因,互动前知识准备不足、互动过程组织不完善是其中重要因素。对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创立了“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它共分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演示、生生互动、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评分计分八个步骤。在整个互动环节中,将课堂互动与作业紧密结合起来,师生之间相互监督和促进,避免了互动中师生准备不足、互动中组织松散造成的低效冷漠、肤浅空洞的弊端,主题内容集中、论辩专业深入、组织合理有序,实现了互动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在保证互动教学质量的同时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升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授者单向传授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通过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撰写论文、课堂展示、接受质疑等环节,有效地将学生纳入到教学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不但可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类其心灵深处“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也培养了学生信息检索和辨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场应变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据学生反映,为完成好一次作业,至少要花2天时间,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调研、与同学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思路,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消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一个论题由两个小组分别完成,在课堂中各自展示、接受质询,这对大一新生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压力产生动力,也促使学生为完成作业和互动过程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培养了合作精神、组织协调和有效沟通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特别是在精心准备的内容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后,也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证实,“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学业上成功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做出更高的评价,从而激发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全力以赴并取得了成功会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在知识活化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和乐趣,提升其内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效能。在这过程中,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内心的态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心理学家发现“即使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该做什么,他们也经常不去最大限度地做出这种行为”,群体动力学对此做出解释: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的函数,“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当看到老师、同学都精心准备、积极参与互动的各个环节时,身处其中的他们也会深受感染,养成认真负责和积极进取的习惯和人生态度。而在打分环节,同学轮流当评委,不但使得成绩评判公开透明,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正观念。师生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老师,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和魄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同伴学习的最大效能,树立良好学风

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曾说:许多知识和技能是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学到的,当别人的行为导致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仿效他们。美国社会认知学家班杜拉在多年的研究后也证实,“示范观察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为大学生选取学习榜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虽然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他人获得的,“有地位、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榜样要比那些地位低下的榜样能更好地促使他人以类似方式行事”,但榜样太过高大和完美也有负面作用:“如果将杰出的榜样所获得的成就作为眼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将其作为远大的理想,那么富于创造性的示范就会使天资欠缺的人感到沮丧。”参照对象各方面能力都比学生高出很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比较容易放弃努力,反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模仿和自己在性别、年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类似的榜样,特别是和自己水平、能力都差不多的同学,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证实,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从朋友以及同学那里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和教师那里学到的要多,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同龄人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通过作业展示、师生质询、现场打分等环节,不但增加同学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发挥了同伴学习的最大效能。这是因为,人类的自尊以及追求卓越的天性促使同学们努力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一个作业由两组同学分别完成、各自展示并应对师生质询,对比直接、明显,也会激发同学的主动性,展示最佳的认知水平和优势组合,这都会成为其他同学模仿学习的对象,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经过认真准备、精彩辩论取得教师好评、同学认可时,学生们也会坚信通过努力自己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实现自我激励,发挥社会助长的最佳效应。实际教学过程也显示,在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认真努力下,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形成了相互启发、共享智慧、教学相长的积极互动氛围,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哲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指出:“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我国向来重视大学生思政工作,然而多年来,由于理论太过空泛,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教师所选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同时又能引发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从书本上直接查到,但又是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文章写作、接受同学质询时对论题做出具有说服力的阐发和应对,这一过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思想认知的自我教育。这是因为,“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时我们会记得最牢,……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我才真正理解它们。”社会心理学家在调查中也发现,人们学到了他们所读到和听到的20%、他们所看到的30%、他们所说的70%、他们所传授给别人的95%。任何知识仅仅是听来的效果远远比不上自己收集、整理、讲解的印象深刻,特别是公开发表某观点更能促进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也更能激励人们的行为:“当人们对论点进行仔细思考的时候,他们依赖的不仅仅是信息自身所具备的说服力,同时也依赖自己对信息做出回应时的想法。当某个论据引人深思的时候,它才最具说服力。那些经过人们深层而不是肤浅的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态度变化会更加持久,更能对抗反击,并且更能影响行为。”用当代著名的阿诺德情绪理论中人们的认知——行动序列化公式来表示就是:感知—评价—产生情绪—需要—思考—行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有效地调动了同学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而同学质询、现场答辩、师生讲评等环节都对同学产生了无形的威慑,压力产生动力,为了自尊、为了赢得同学的认可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互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了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化,在最为精彩的辩论环节中,思想的撞击也提升了大学生多角度、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自然、高效地将教学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目的,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提升了互动教学质量,具备推广价值

社会学家证实:“十几岁以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处于非常重要的人生时期,此间形成的态度很可能到中年都一直保持稳定。”能否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在“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中,教师选取的都是既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困惑和问题,学生完成作业和课堂互动也是自我展现、自我解惑的过程。因此,在互动实施过程中,虽有八个步骤环环相扣,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当学生熟悉了互动节奏后,按部就班,教学管理也就变得轻松有序。而且,每个星期话题不同,参加演讲、接受质询的同学也是轮流上阵,一学期下来,教师和学生可以一直保持新鲜感,甚至有所期待,真正做到了静中有变,变中有新,避免了心理懈怠,提升了同学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精力。特别是这一互动方法将课堂互动和作业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作业统收统改、教师无暇认真学生疲于应付的弊病,学生只需小组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教师每周只需认真批改几份小组作业,化整为零,细水长流,少而精,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学生的课业负担,消解了小组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和教师批改作业不认真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了这一互动方法后,基础课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也获得了上佳的口碑,甚至很多学生将其评为最受欢迎的大学课程之一。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在开课之前认为学习该课程“基本上没有必要”的比例高达34%,开课后认为“很有必要”的则提升到85%;从不缺课者达99%;78%的学生认为基础课的课堂气氛比其他课要活跃一些;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认为有助于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占75%,有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占82%,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占86%,没多大意义为5%,纯是浪费时间为0。由此可见,“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作为对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行之有效,就业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美]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注释】

[1]魏彩霞,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