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生态系统观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探索

基于生态系统观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探索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剖析大学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观、活力观、文明观的基础上,从改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圈层结构、构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价值的动力系统与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文明建设等三方面探析了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的路径。

基于生态系统观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探索

郑四渭[1]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 要: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关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大学课堂教学价值可以认为是与高校师生相联系的、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属性,可用精神文化、技术产出、溢出效应等维度加以衡量。本文在剖析大学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观、活力观、文明观的基础上,从改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圈层结构、构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价值的动力系统与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文明建设等三方面探析了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教学价值;生态系统观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三大重要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传播、学习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等功能决定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是其他人才培养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就足以表露出高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坚定维护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决心。浙江工商大学在本学期第十三周(11月26日至11月30日)隆重开展的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精心推出21门示范观摩课和38门方法改革课供教师观摩与学习,可以认为是对课堂教学价值创造大加赞许与弘扬的一种宣示。对于大学课堂教学,国内外高校内部组织与外部监管部门均毫不例外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包括实施试讲与听课、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及激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构建、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教学业绩评估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了制度安排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功能作用。笔者以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尚需强化相应机制的配套建设,重视对挖掘与提升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动力系统构建,有效压缩大学课堂教学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差距,才能保持大学课堂教学持久的活力。据此,本文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探索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拓展对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系统性认识;二是辨析大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创造源泉与生态系统观;三是提出基于生态系统观的提升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路径构想。

二、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内涵与源泉

(一)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内涵

虽然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于什么是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笔者尚未发现有现成文献给予明确的回答,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国内学者韦永琼(2010)关注了大学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问题,认为当今在面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文科类课程的大学教师存在课堂教学价值抉择困境,教师可以教好每一个想学好的学生,但对无心想学的学生却难于施教。李双龙(2011)则关注大学课堂教学的精神定位问题,认为制约大学课堂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是目前大学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与学生学习倾向的世俗化,因此当代大学课堂的价值应是思想信仰的养成、公民意识的提升、担当意识的培育。国外学者Condon等(2004)通过对大学生写作评估和批判性思维评估两大项目洞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用以衡量课堂教学的价值大小。比较上述学者对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其共同点都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应具有学生素质培养的功能价值,但国内学者基于国内的现实背景及困惑更多地关注大学课堂教学的精神层面价值,尤其强调大学课堂教学人文价值的回归或价值重构;国外学者则专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有存在的产出价值,如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显然,大学课堂教学既具有促进大学生成长又具有推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双重功能,人格与价值观的养成、专业素养与知识结构的改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成为衡量大学生成长的三大指标,教师职业自豪感与满意度的增强、教师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则可以成为衡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自身发展的两大指标。

鉴于此,对大学课堂教学价值内涵可以做出如下界定:是与高校师生相联系的、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属性,表现为关联性、动态性、差异性、难以测量性等多元特性。其中: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关联性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收益共享与相融关系、课堂教学与高校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等情形;动态性是指大学课堂教学价值不是固化的,是随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序推进而不断变化与形成的过程;差异性既包括在既定教学环境下,不同课程、同一任课教师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任课教师同一教学对象等所形成价值之间的差别,又包括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相同课程、同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价值的差别等;难以测量性是指由于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既有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主观的反映形式,由此导致对大学课堂教学价值高低、大小、差异等开展客观计量的困难。

(二)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维度

根据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内涵及其特性,大学课堂教学价值可分解成精神文化、技术产出及溢出效应等三大维度,每个维度均可从“教师—学生”二元进行分析。

1.精神文化维度。是指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归属精神文化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从学生方面而言,大学课堂是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与精神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归属精神文化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主要表现在爱国传统的继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信仰及人格的完善、善待他人与责任意识的激发、奋发向上与进取心的养成等方面。对教师而言,大学课堂也是教师感受教学快乐状态与表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归属精神文化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主要表现在享受教学乐趣、展现教师自身价值、体验教师职业自豪感与教学满意度、感受教学艺术与教学荣誉等方面。

2.技术产出维度。是指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归属专业素养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从学生方面而言,大学课堂同时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环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归属技术产出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主要表现在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改善、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等方面。对教师而言,大学课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磨炼与拓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归属技术产出维度上的有效属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绩效的提升、教职与岗位的晋升等方面。

3.溢出效应维度。是指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属性的外部效应。从学生而言,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归属精神文化维度和技术产出维度上的有用效果会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习与影响等方式,能够在课堂内外学生之间予以传播与扩散,形成波浪式的扩散效益。在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归属精神文化维度和技术产出维度上的有用效果也会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观摩与传帮带、激励等方式,能够在教师之间得以传播与扩散,也存在波浪式的扩散效益。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上述两类溢出效应的汇集,可能是大学育人整体价值的重要来源。

(三)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源泉

以上分析仅回答了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是什么及它的构成多方位解读的问题,那么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源泉又在哪里呢?本文尝试应用价值工程理论探析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源泉的问题。价值工程理论认为,功能—成本—价值形成了互为一体的关系,所谓价值是指评估对象的综合功能与其所投入的全部资源(总成本)之比,换言之,在资源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价值是由综合功能决定的,这里的功能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感受。根据价值工程原理,显然价值工程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源泉问题,根据前文对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维度分析,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三大维度具备价值工程针对功能所认定的双重属性,同时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三大维度形成也需要相应教学资源的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也存在功能—成本—价值互为一体的关系模式。据此,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源泉可以认为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教学资源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功能,具体包括提升课堂教学的精神文化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技术产出及溢出效应等是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一大根源;二是在教学资源投入动态变化的条件下,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功率,具体包括提升课堂教学的精神文化价值功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技术产出效率及效益溢出效率是大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另一大源泉。

三、生态系统观与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

关少化(2011)提出了大学课堂教学本应具有生命意义观点,认为大学课堂教学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相互之间隔离是大学课堂“无生命”现象产生的原因。Doyle(2006)提出了课堂生态管理方法的思想,认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环境,强调课堂管理中的生态立场。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观点与生态管理思想方法,为大学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观确立及价值提升思路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观

1.结构观——课堂教学系统应是高校内圈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圈层结构原理,在教学层面上,高校与其社会环境由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内圈、高校内部教学生态系统的中间圈及高校外部社会生态系统的外圈三个圈层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与相互渗透。其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作为高校内圈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场所、设施与装备、教学规章与章法、教学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应成为高校生态系统的内核与重要象征。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实际上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有教学规章与章法制定与执行的失衡、现代教学大楼装备与教师配置的失衡、教与学的失衡等,与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理应成为高校生态系统的内核与重要象征还不太相称。

2.活力观——课堂教学系统应是高校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高校汇集了一大批知识精英,他们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创新欲望及能力强,同时知识传播的经验也比较丰富。高校青年学子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富有个性、求知欲望强、思想丰富与活跃、时尚与国际化。高校课堂中知识精英与青年佼佼者交融,课堂教学系统构筑起高校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可能。但在现实中,课堂教学系统缺乏活力的现象也是常见的,如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力与动力重心下移、课堂教学被边缘化与被附属化、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等。如学生对待课程学习的功利性、学习缺乏钻劲与毅力、学习状态随性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课堂教学系统离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的状态还相差较大。

3.文明观——课堂教学系统应是高校师生共荣的生态系统。高校课堂教学既传播专业知识又传播人类文明、民族精神与信仰,课堂教学应充分展现爱护、敬重、和谐、满足、享受等生命特征与荣耀,其中教师可以充满着教学的自信、教学的激情、教学的满足、教师职业的自豪等,学生可以感受着学习中的激情与自信、责任的担当、成长与成才过程中的快乐等,高校课堂教学应展现出师生共荣的生态景象。但现实中还存在着教师对教学的满意度不高与职业自豪感下降、学生学习激情不高与责任意识模糊、师生关系扭曲与异化倾向等背离现象,大大削弱了师生共荣生态景象展现的效果。

(二)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提升的路径

1.改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圈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内圈功能。一是根据高校教学与其社会环境三个圈层分解,确立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圈的核心属性、高校内部教学生态系统中间圈的支撑属性及高校外部社会生态系统外圈辅助属性,实现三圈的功能定位与发挥好中间圈与外圈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圈的支持作用;二是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功能与学生主动功能,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及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等课堂教学的功能性改善,以强化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加强教学规章与章法的执行力、优化配置教学第一线师资、强化对学生专业与课程学习的引导指导与组织等,以有效发挥好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内圈功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2.构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价值的动力系统——彰显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针对现实中课堂教学系统缺乏活力的诸多现象,一是深化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考核与导向机制,包括岗位职称晋升导向、业绩考核导向、薪酬分配导向等,着力引导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精力与动力重心的上移、课堂教学地位与定位的回归;二是根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改革与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深化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将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有效地对接起来,使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真正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3.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文明建设——展现课堂教学师生共荣的生态景象。一是崇尚课堂教学文明与倡导课堂教学价值观,大力弘扬课堂教学所展现出的关爱与敬重精神及和谐关系;二是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满意度、提升学生在成长中的快乐感与成才过程中的责任感等,以充分展现出课堂教学师生共荣的生态景象。

参考文献

[1]韦永琼.就业困境视角下的大学课堂教学价值抉择探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0(5):18—21.

[2]李双龙.我国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价值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62—65.

[3]Condon W,Kelly-Riley D.Assessing and teaching what we valu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level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J].Assessing Writing,9(1),56—75.

[4]谭浩邦.价值工程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5]关少化.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91—92.

[6]Doyle W.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Classroom Management[G].Evertson,Carolyn M.(Ed);Weinstein,Carol S.(Ed).Handbook of classroom 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and contemporary issues.Mahwah,NJ,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97—125.

【注释】

[1]郑四渭,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管理、会展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