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浓厚的工科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其核心发展目标。近几年,在全国500多个专业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前10%。可以说,我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崭新的挑战与机遇。高学历高理论修为、低工程素质是目前全国多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也是如此。课程设计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从理论走向实际的一条重要途径。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1]1

李春娟[2] 丛燕青[3] 吴礼光[4] 孙培德[5]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 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具有浓厚的工科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其发展核心。本文分析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及目前的发展情况,结合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探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学生专业素质提升为目的,分别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素质;探索

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浓厚的工科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其核心发展目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导向定位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工程概念、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法、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整体概念与具体内涵、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特点、初步掌握给水排水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处理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55所高校设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点,其中硕士点62个,博士点19个。2011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共有7491人,招生10195人,在校36191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面较广,人才需求较大。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1%,在全国高校各个专业中的排名为第4位。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6%,在全国高校各个专业中的排名为第29位。近几年,在全国500多个专业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前10%。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属于浙江工商大学的年轻专业。在近4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紧跟专指委的发展导向,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说,我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崭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4年的专业教学发展与探索,我们总结出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学分不足。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四年只需要修满165个学分,而其他学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要求多数集中在180—200学分之间。在教育部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的背景下,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时量有着明显的不足。在课程体系的安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偏少的学分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教师队伍年轻。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2人,分别来自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化学、生物等专业领域,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人数超过90%。但具有给水排水工程经验的教师人数不足50%。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科特点,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专业课。高学历高理论修为、低工程素质是目前全国多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也是如此。

三是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足。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科为主的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文科专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并积累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历史短暂,专业沉淀不足,师资相比较而言明显薄弱,使得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对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深,学生的这种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过程的质量。

三、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解决途径

基于以上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改进,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课程体系及课题组的建设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市政工程系跟踪行业发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逐渐向培养模式的特色化方向靠拢。在满足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现有的培养方案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计算机应用模块(如给水排水计算机绘图软件、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艺设备基础)、工程管理模块(如建筑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水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城市水工程建设监理、水务管理、水工程经济等)、新技术拓展模块(如水处理新技术、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水处理中的混凝技术、工业给水与给水处理、小城镇给水排水、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办学特色。

同时,课题组的建设也日臻成熟,目前,已经成立水质工程学课题组、水力学课题组、建筑给水排水课题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题组、工程力学课题组、绘图与制图课题组等。课题组的组成人员都是由有相关背景的课程主讲教师以及有相关技术、科研支撑的教师组成。目前,仍需对课题组的建设进行完善,包括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校外培训;课程组的组合,如部分未成立课程组的课程,找到专业切入点,考虑并入已有的课程组,使课程组能够以行业需求、专业需求为第一导向健康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建设

课程设计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从理论走向实际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系里逐渐增加课程设计的比重,2009级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共有3门——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2012级的课程设计已经增加至5门——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一)(注:水厂设计)、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二)(注:污水厂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一)(注:供水系统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二)(注:排水系统设计)、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计划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门——泵与泵站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数量的增加,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总学分的偏少,课程设计的门数虽然增加了,初具系统性,但是单门课程设计的学时数明显不足,设计相关的专业素质训练的深度仍显不足。

同时,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取、供水体系为试点,进行课程设计的综合教学。2009级的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都是独立开设独立设题目分开完成,学生对给水排水的工程体系理解仍然不够深刻,目前,2010级的课程设计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两门课程设计与一门课程作业——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一)、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一)、泵与泵站大作业进行了有机结合,设置一个统一的大题目,三门课程设计分属于大课题的一部分,有自己独立的题目,即学生在完成三个环节之后,对取、供水系统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不是三个独立不相关的教学环节。

(三)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不足4年,目前已经建成用于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2个,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学习资料室1个,但是,专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仍需扩充和增加,特别是实习基地的建设。除实验课程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还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完成需要稳定长期的配套实习基地的支持和支撑。目前已经签约实习基地3个,校外兼职导师12位,这些措施使得上述实习类课程的进行得到了有力保障,使学生与实际工程有近距离的接触与参与的机会。现阶段,实习基地总体集中在工业排水设计、建筑给排水方向的设计院,仍需市政工程方向的设计院、水厂、公司等多方面的扩展和充实,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四、结 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个年轻专业,不足的地方仍有很多,除了已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在包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行业发展挂钩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衔接等方面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谭凤训,等.工程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1).

【注释】

[1]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的专业导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研究”,项目编号“xgyl4062”。

[2]李春娟,市政工程系副主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给水排水。

[3]丛燕青,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太阳能光电。

[4]吴礼光,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环境电化学技术。

[5]孙培德,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废水资源化及数值模拟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