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养编辑专业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养编辑专业人才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将带来的变革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是媒体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媒体融合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从业人员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将大大高于当今的传统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编辑们也要赶紧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素养。

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养编辑专业人才

周志平[1]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 要:在融合媒体时代,媒体编辑的职责正面临重新定位,为了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作为培养编辑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也要行动起来,改变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将带来的变革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媒体融合;编辑专业;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这是媒体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媒体融合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一、媒体融合的内涵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体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融合。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体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属于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催生的“融合新闻”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以信息海量、双向互动性、共享性、全时性等优势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综合表现方式。具体而言,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二则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特征

(一)可以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

媒体融合将打破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现有的各类媒介,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群体分类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加工制作成文字、音像等形式,形成不同文本风格的新闻产品,供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各自的受众。通过将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目前,现有的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的前期投入最大。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电视采访成本高于报纸3倍多。电视采访所需要的高附加成本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是投入产出的绝对性价比不大,前期投入产生的传播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据《青年时代》总编陈小川分析: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全套做,成本大约能节省30%—35%。如果同一个传媒集团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达到一物多用,这样的话信息复制的成本大大降低,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既扩大了市场,也获取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具体地域内强化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新闻载体将全面数字化

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呈现边缘淡化、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和传媒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各个媒体平台的共同存在形式,最终将实现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打造出全新的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都将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所有的媒体内容都将必须数字化,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音乐等等,都必须实现在数字平台上运行。

(三)新老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数字技术的出现,所打破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从大的平台来看,它能把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统统编码成由“1”和“0”组合而成的数字化符号进行传输,而这种符号可以成为电信、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的共同语言。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l比特流,而无任何区别,允许语音、数据、声频和视频各种内容,无论其特性如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来传输、交换、选路处理。这实际上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电信、广电、信息三大领域的界限,也就使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成为可能。新老媒体的发展最终结果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形态和全新格局。

(四)信息传播方式将呈现多样化

媒体融合意味着我们得摒弃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动画等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媒体融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

当媒体实现全面融合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线将会消解,它们在形态上将会是殊途同归,都汇流到一个空前的数字媒体平台中。这样的一个数字媒体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容量非常巨大,它可以不再受到传统新闻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存储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而且这些内容还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终端来呈现,比如计算机、手机、也可以是电视,甚至可能是能随身携带的电子书报;这个数字媒体平台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更新信息,有着完美的实时性;同时,这个平台拥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其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实时地反馈信息,并且受众可以自己决定浏览的内容、顺序和时间。

三、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从业人员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将大大高于当今的传统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编辑们也要赶紧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作为培养的实施机构,我们也得建构全新的培养内容。具体来说,高校得着重培养编辑专业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一)要掌握“全媒体”综合技能

国内许多媒体集团已经开始了部分融合。比如报社纷纷创办网站,广电集团办报办刊等。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媒体集团在品牌融合、管理融合、组织融合和营销融合上寻求突破点。然而,这些从事所谓的媒体融合探索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媒体编辑在报道与编排重大新闻时既能处理文字报道,又能进行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与编辑。

运用各种技术处理和编辑文本是编辑最基本的素养。编辑从接收、处理稿件,到对稿件进行加工都需要经过技术处理。在现代条件下,编辑收集到的稿件有打印稿、电子邮件、光盘文稿,有单纯的文字稿,也有多媒体稿件,这些都需要编辑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来稿加以处理。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多样化,编辑处理稿件的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媒体融合过程中,所需的新闻编辑人才应该具有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熟练运用各种采访与编辑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剪辑机、作图软件、网络技术等。熟练把握文字、图片、音视频各自特点,并能将它们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具有超强的信息筛选和组合能力。美国学者Stephen Quinn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与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这当然需要编辑记者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

(二)拥有更强的分析、评估和整合媒介产品的技巧和能力

融合媒体时代媒体编辑和普通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多,面对将是海量的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在各类媒体上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相反,信息太多、太滥,更会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会经过一个有意思的循环。当传播媒介的信息量不足时,人们对“全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报以希望,而当“全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又会渴望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量”信息。

这时,我们则强调编辑要有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如香港学者李月莲等认为的:“批判思考是传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编辑只有首先学会分析、评估媒介产品的价值,才能建设性地享用“全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资源,并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满足普通受众的信息需求。

此外,融合媒体时代对于媒体编辑等新闻从业者个人而言,最大的改变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的职能,而是强化加工新闻和信息的职能,也就是要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

(三)学会与“公民记者”的良性互动

媒体融合促使新闻编辑得重新认识“受众”这一在传播学理论中被作为信息接受者看待的群体:被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受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不仅具有原创能力,也有自主权。这种角色转换使新闻报道由单向转向双向、多向,媒介的受众资源可以转换为信息资源。

融合媒体时代媒体编辑与普通公民之间的互动性极高,表现为:一方面信息传播方式既注重及时的全方位的覆盖,又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普通公民在融合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依靠网络、手机等方式能够自己制作媒介产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公民记者成为职业记者的有效补充形式。许多事实都证明公民记者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之一。一方面,公民记者客观上为广大编辑记者提供了新闻线索;但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存在许多的“伪公民记者”,他们通过论坛发帖,博客发文或手机短信等形式公布“以假乱真”的消息,引诱粗心的编辑记者中圈套。因而作为在面对公民记者发布的信息时,要培养敏锐的辨别力,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要对那些看似非常有冲击力和刺激性的新闻进行谨慎求证,严格把关。发现公民提供的线索是真实的,就要继续进行深入挖掘,编写出好新闻;当发现网络上的谣传等不实信息时,就要及时予以报道揭露,维护社会稳定。

(四)要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出自于英文“media literacy”,是指跨越媒体类型、强调了解讯息文本内容及产制结构的观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德国媒介学专家巴克认为媒体素养应该包括媒体批判能力、媒体知识、媒体使用能力和媒体创作能力四个部分。

我国编辑大多数是从高校文科的中文、历史政治等专业毕业的,从新闻传播系毕业的也有一些,正规编辑专业毕业的凤毛麟角。在我国新闻传播的高校教材中近几年才有媒体素养的内容,接受这正面正规训练的人数很少。面对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必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对于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更应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为此,编辑应该自学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理念得到更新、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实际技能得到提升。具体包括:(1)了解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进展;(2)了解有关的媒介素养理论;(3)了解社会对编辑媒介素养要求;(4)提高媒介实际运用能力,如了解多种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学会从各种媒介中找到适用的媒介,对媒介的“立体”运用得心应手。

(五)要具有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

作为融合媒体的编辑将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电视编辑或网站编辑等,而是全媒体编辑。在融合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将以网络、电视、文字等多种形式,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发布,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得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发布。这也就是说,新闻采集是一次性完成,新闻的加工方式与发布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对某事件的报道,网站可以先发快讯,接着电视新闻播出,第二天报纸再进行深度报道和挖掘,同时网络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以超文本报道的形式展开,通过文字、视频、各种链接等方式整合起来。甚至可以实现由同一名记者进行采访,由全媒体编辑将新闻的内容加工为文字、音像等形式,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平台。这样,同样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比如《英国金融时报》,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整合其编辑部。提出了“新闻滚动成稿(storybuilding)”的工作方式。新闻滚动成稿就是指在新闻发生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信息,使受众随时了解新闻动态。比如早上发生了一则突发新闻,就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的简单信息上传到网站上,然后陆续增加消息来源、深度分析、背景解读等更多的信息,如果有必要,会有一个专门的记者负责对新闻进一步报道,最后刊登到第二天的报纸上。

因此,媒体融合时代对编辑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掌握各种信息、处理信息内容、驾驭传播态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要具有更高的法律素养

我国正处于由泛媒体时代向融合媒体时代的过渡进程中,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新闻侵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在超媒体时代,与时俱进的新闻事业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比如在因特网这一人类“最大的出版发行园地”中,什么是“发表”?电脑创作的音乐、美术、文学等作品已屡见不鲜,那么版权法是否适用于该类作品?适用,其著作权归谁?电子公告板上“发表”文章是否算公开发表?如果算,作者是否拥有著作权?网络编辑修改、删除这些文章是否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网民们下载这些文章是否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手机媒体下载转发新闻内容算不算侵权?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融合媒体时代编辑必须面临的法律问题,在融合媒体时代,关于版权的确定和保护将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何确定版权归属,如何保护版权,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公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中大多数都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媒体编辑就必须大力提高法律素养,并不断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07(6):160—162.

[2]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57.

[3]黄建友.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J].当代传播,2008(6):77—78.

[4]蔡帼芬.迈向知识社会的香港传媒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5]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Behavioral ciences.Vol.14/Eds.N.J.Smelser &P.B.Balres.Oxford,2001,94.

[6]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王春枝.整合与改造: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J].中国记者,2009(8):74—75.

【注释】

[1]周志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