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改革以来,大学生就业从计划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导向,由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体制转变为在国家有关就业分配方针、政策和原则指导下,“通过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方案”的就业办法。“双向选择”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互选,即在国家有关原则、方针、政策指导下,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
——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陈绍博[1]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缘于微观层面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培养就业能力。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教育应该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教育;社会化

一、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的两重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改革以来,大学生就业从计划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导向,由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体制转变为在国家有关就业分配方针、政策和原则指导下,“通过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方案”的就业办法。“双向选择”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互选,即在国家有关原则、方针、政策指导下,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衡量,大学生就业仅仅做到“双向选择”还不够,而应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按市场调节自主地选择工作。在市场导向下,大学生可以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和单位;用人单位也可以各得其才,人力资源可以实现优化配置。这一改革调动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人尽其才,较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打破了过去人力资源统配机制的桎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提供了择人和择业的广阔空间。但与此同时,择人择业市场化,必然引起日渐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岗位竞争。这一竞争,无论是对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都是一种挑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达680万人。不断攀升的就业大军,使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之每年就业不成功而沉积下来的毕业生,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上加难,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可是,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基层或边远地区、乡镇企业、生产第一线等空间广阔又需要大量人才。据粗略统计,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口的约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而且我国2002年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所以,无论是人才有效供应,还是有效需求都不足。总体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似乎并不难,并非无业可就。从结果上看,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状况,又存在人才缺乏的状况,就业形势,喜忧并存。造成这一矛盾局面,宏观上是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平衡;微观上,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需要社会化

大学生就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上述局面,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必须从“软”和“硬”两个方面来着手:“软”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硬”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不乏远见,就业观念能够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并不困难,这已被身边太多的例子所证明。如果大学生只知道啃书本而忽略自身就业能力提升,往往不易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要求,这进一步导致职业迷茫放大化和复杂化。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更新就业观念,缓解就业迷茫甚至就业焦虑。实际上,归根结底,这两个方面是一个问题,即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五个要素。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它具体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诸多素养。简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培养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解决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主要问题的根本办法。

另一方面,高校就业工作的传统内容和传统形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更多是就业管理和传递有限的招聘信息,而有限的招聘信息很难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需求。以有限对无限,以平面对立体,传统就业工作也就很难有效解决学生职业迷茫和困惑,很难实现上述过渡。育人是高校的优势和特长,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教育应该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围绕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广泛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或者举办相关竞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应该主要采用示范、引导、激励或激发等方式方法。培养就业能力,更加需要鲜活的案例和经验,实战体验与经历。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往往聘请当地有名望的人才市场和各种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担(兼)任职业指导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任流程,其提供的求职技巧、个人发展规划等指导更切合实际,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实际,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和依托社会资源,激励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激发学生职业发展活力,帮助学生由专业的人过渡成社会的人;就业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即就业教育社会化。

三、就业教育社会化的一种尝试

目前,无论是推进就业教育,还是就业教育社会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现成的模式。金融学院主要从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践平台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似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

(一)结合社会因素与第二课堂,开展就业教育

在已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举办“人生之路赢在就业——就业指导季”系列教育活动,分职场起航、专家领航、校友导航、教师助航、心理护航等五个板块,邀请企业人士和优秀校友参与其中,分享经验和经历,从职业认知、就业素养、职场经验、考研帮扶和心理辅导等五个方面,多层面地开展一对一指导和团体辅导工作,能够起到“一条线,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再辅以模拟招聘大赛,通过组建模拟公司,公布招聘岗位,筛选应聘简历,邀请部分具有人事管理经验和招聘经验的校友组成面试团,让毕业生模拟、体验求职应聘的所有环节,也特别鼓励非毕业年级学生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又引入浙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南华期货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等作为评委单位,提供真实招聘岗位,营造仿真环境,由评委单位资深人力资源人士专任面试官,点评、指导学生,实现模拟实战与体验,也检验了就业教育系列活动成效。

(二)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平台

以就业教育为出发点,以就业能力为目标,兼顾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先后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践班或订单班,涉及投资理财、贵金属投资、期货等多个行业,尝试建设几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平台。

1.“校内→校外”模式。与香港广达国际理财集团上海分公司联合建立“金达国际理财班”选拔高年级学生,聘请六位经验丰富的国际金融从业人士,以专题讲座、沙龙等形式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培训。通过分享专业人士在国际金融投资领域的多年从业心得、经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将金融知识与国际前沿案例融会贯通。随后,利用暑假分批赴上海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习实践,真正触碰到金融理财的内涵和外延。与杭州北交黄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杭州北交’贵金属投资实验班”亦采用类似形式。

2.“校外→校内”模式。与中国·和瑞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建立“金瑞金融创新实践班”和“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学生创新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先行确定若干研究课题,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围绕研究课题进入企业相应部门调研、实习,以实现分层次培养;同时,由企业高管指导学生实践来提升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然后以“金融论坛”等沙龙形式总结、巩固和反馈课题调研与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了解社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实习实践中实现就业教育。

3.人才订单班模式。与浙江省永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永安新星成长计划”,以入职标准和程序,选拔有意愿有潜质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永安新星成长计划”人才订单班,由丰富经验的期货行业从业人士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期货知识与技能基础培训;随后,经双向选择,企业与人才订单班学员签订就业协议或推荐到其他企业就业;然后,举行期货模拟交易比赛,考核学员基础培训的成效,据此分配入职岗位(市场开发和研究分析)。对学员,“培训→模拟实战→实习→就业”;对非学员,是示范教育;对学院,是融就业教育与落实就业于一体。

(三)反思和总结

实际上,上述实习实践平台并不能称之为“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方式方法;同样,引入社会因素、运用企业资源,更多的是开发出第二课堂的就业教育的功用;这两块没有组合出初步的体系,但毕竟都是就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社会化的有益尝试。

就业教育是全新的领域和挑战,它的指导理念、主要内容、方式方法、效果评估等均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和模式。由于性质和目标的差异,它们都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指导理念、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和效果评估。我们可以肯定,就业教育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化是就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主要途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就业教育就是在校园内开展的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荐志强,高等学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改革趋势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1-1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111/126852.html.

[3]钱永明.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常熟高专学报,2004(6).

[4]温晓娣.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5]陈晓艳.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9).

【注释】

[1]陈绍博,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