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在于为课程与教学提供频繁而及时的反馈,从而帮助课程工作者改进课程、帮助教师改进课程与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并且不与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挂钩。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课程与教学评价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评价的依据与标准不同,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分类就会不同。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12]

(一)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可将课程与教学评价分为他评价与自评价。

1.他评价

他评价,是指作为非评价对象中的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例如,对教师教授质量评价,他评价主要是学校方面(包括同行教师、学生和领导)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还有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

他评价是一种外部的显性评价,它通过外人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或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他人评价比较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也更有益于评价对象总结经验及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他评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外部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情况。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人们的行为中,有许多东西是自己难以看清楚的,必须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看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评价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最主要方面。他评价从外部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情况,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有更宏观和理性的把握。

2.自评价

自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有时是内隐性的,它通过思想内部的“反省”、“自查”、“检讨”、“总结”、“自判”等方式来进行。自评价有时也具有外显性,如给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工作评分,或者写出自评报告,给自己的思想品德写出自我鉴定,等等。对于某些隐性的评价内容,他评价往往难以发现,只有自评价才能反映出来,因此自评价可以弥补他评价的某些局限性。理性的自评价通常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及时调节和改进工作,有利于培养自我判断和自我发现的能力,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当然,由于自我评价缺少外界参照系,评价者往往高估或低估自己,使自我评价的结果可能对成绩与问题的估计发生偏差。

(二)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

依据评价标准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有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一种依据评价对象的集合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类型。它的基本特点是:由评价对象组成的群体的整体状况,决定着每个群体成员的水平,标准源于该群体,也只适用于该群体,标准依群体变化而变化。相对性评价的标准常常以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基点。在现实生活中,智力测验和标准化测验是常见的相对性评价。

2.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的评价。绝对性评价具有标准比较客观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以鉴定资格和水平为宗旨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活动。只要评价过程是科学合理的,那么,绝对性评价的结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评价对象达到客观标准要求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确保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是提高绝对性评价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它以评价对象个体的自身状况作为参照系,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种是把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例如,某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为75分,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为85分(假定两次考试的难度相当),通过比较,可断定该生的语文学习有进步。另一种是把评价对象的某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考察其长处与不足。例如,可以从计算能力、图形感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各个侧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数学水平,找出其数学能力中的强项和弱项。

个体内差异评价照顾到了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不会给评价对象造成竞争压力,同时,可以综合地和动态地考察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因而,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它常作为改变差生、促进教师和改善材料的措施被使用并收到过好的效果。但它也有局限性,由于不存在客观标准,又没有外部比较,很难确定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提供给对象或主体的有效反馈信息也有限。

(三)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些活动之前所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状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诊断性评价旨在促进学习,为缺少先决条件的学生设计一种可以排除学习障碍的课程与教学方案,或为那些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或全部教材内容的学生设计一些发挥其长处并防止厌烦和自满情绪的学习方案。诊断性评价可以在课程与教学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目的是对差生设计一种补救性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排除学习的困难,同时对较好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优点设计一些补充的课程与教学方式,促进其学习。诊断性评价不仅重视诊断现状,而且重视指导和改进。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指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化。这种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工作,不注重区分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在于为课程与教学提供频繁而及时的反馈,从而帮助课程工作者改进课程、帮助教师改进课程与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并且不与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挂钩。这是它和终结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区别。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改进课程的编制,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评定成绩,做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如期末考试、年终考评等,都可以看成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以预定目标为标准判断课程的整体效果或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一种事后评价,可以判定课程的价值大小、教师的工作实效、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提供反馈,以决定下一步活动方案。

(四)以评价目的为依据的分类

按照课程评价的不同目的,可以把课程与教学评价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评价三类[13]

1.决策性评价

决策性评价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人员或委托专门机构来开展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正在使用中的课程的价值和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做出判断,为调整有关课程改进教学的法律法规和重大决定提供信息。它主要关注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教学与政策等宏观性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效益如何,课程与教学对学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等。

2.研究性评价

研究性评价一般是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为新课程的开发,或者为获得和积累改进现行课程与教学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而对现行课程与教学所进行的评价。它多侧重于关注课程与教学的合理性和价值等课程与教学本身的问题,如现行课程与教学的优势和缺陷有哪些,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等。

3.工作性评价

工作性评价一般是课程与教学实施主体之一的教师为课程与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影响达到了既定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主要关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直接效果,如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等。

(五)以评价的方法为依据的分类

按照评价方法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区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搜集数据资料,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模糊数学等方法,用精确数字进行描述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结论的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搜集资料和现象,采用系统分析、哲学分析等方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结论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