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类

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汉密尔顿回顾了过去十多年的学校生态学研究成果,认为学校生态学研究要努力实现的标准有四条:第一,将教学视为连续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套分散的输入和结果;第二,生态学研究将行动者的态度和感知视为学校和课堂中的重要资料;第三,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第四,不仅在当前考察人与环境的互动,还要考察其他环境,特别是家庭、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对于这些互动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类

教育生态系统是错综复杂的层次,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等视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下面还会有许多亚系统。这些宏观的教育系统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对教育系统而言,有开发者、被开发者、管理者三个功能团,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为主体,以这三个功能团为纽带,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围绕几种生态环境的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见图10-2)。

img34

图10-2 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图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可以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以获得对系统动态情况的了解。教育的水平分布表现了教育生态明显的水平结构特征,研究此结构特征有利于把握教育分布的格局。生态群体的规律性的输入、输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必经的历程。当然,其波动将反映教育主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变化。

(一)宏观生态、中观生态与微观生态

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生物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从生物圈出发,以教育大系统为中心研究生物圈范围内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自然的生态环境、社会的结构环境和规范的价值环境及其功能,是探讨教育生态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对策,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生态环境,并把握机遇,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教育规划,从而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措施。但不可能考察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全部要素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而只能选取其中对教育生态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在诸多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中,文化、人口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等对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输入因素,它们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许多教育生态问题的产生。对宏观教育生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生态环境;二是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三是转换过程(弹性调控);四是输出,出人才,出成果。

从中观角度研究教育生态结构,则要以学校为中心,集中探讨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及其教育效果,同时还要涉及学校以外各种具有教育影响的机构和家庭、社区等对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之所以研究学校生态系统,是因为学校是每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几年所生活的环境的必然部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看,一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生态就是由学校里的各种人、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追求学校生态的平衡也就是寻求这些生态因子的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学校作为一个生态单位是由物理环境(空间范围、设备仪器等)和行为程序(行为的标准模式、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等)组成。一旦个体进入一个行为环境,其行为就会明显受到环境和行为程序的影响。1983年,汉密尔顿回顾了过去十多年的学校生态学研究成果,认为学校生态学研究要努力实现的标准有四条:第一,将教学视为连续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套分散的输入和结果;第二,生态学研究将行动者的态度和感知视为学校和课堂中的重要资料;第三,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第四,不仅在当前考察人与环境的互动,还要考察其他环境,特别是家庭、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对于这些互动的影响。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绝大多数的学校生态学研究也确实遵循了汉密尔顿提出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学校生态学研究同课堂研究一样,注重研究学校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微观生态系统是以学校中的个体——受教育者为中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生态因素而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包括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分析,也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甚至涉及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因而,考察学校内部校园布局、学校建筑等各种物理环境要素以及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座位编排等要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非常必要。由此看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涉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每一个受教育者周围都存在一个环境系统,这个环境系统又由诸多环境因子构成。要研究这些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发挥条件和作用大小等,以达到如何利用各种环境因子的良性效果来更好培育人才,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个体生态与群体生态

教育生态与生物生态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其个体生态与群体生态也不相同。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的个体生态属于微观生态。如个体家庭中的生活环境(光照、通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等)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发育和成长;家庭氛围的不同、家长文化层次的高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好坏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儿童的独立与依附、积极与消极、友善与对抗、创造与平庸等人格的发展。所以,培养人才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尽量削弱家庭不利因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

教育中的群体生态分为学校的群体生态、班级群体生态及非正式小群体生态等。这些群体生态有来自自然、社会、精神等方面,有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有来自生理和心理方面。影响教育群体的生态因素很多,在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因素。每一个群体要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就需要一定的激励,使某些外部因素能够激活群体及其成员的需求动机,从而实现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教育功能。教育群体之间有竞争、合作等多种与生物系统不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现,教育者需要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以及群体中个人的发展,这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教育生态系统的年龄层次结构

教育生态系统包含多个教育层次,这些层次除了受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或制约外,还须依据人的心理发展和知识水平来决定。人们最熟悉的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从幼教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这种谱系结构本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层次,也反映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过程,而这种结构与年龄层次密切相关。随着个体的逐步成长,各个阶段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从胎教到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都存在不同的教育形式。如在幼儿期与青少年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儿童所受教育的地点、方式、内容也不同;而在老年期,老年人往往把接受教育视为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这样,每个阶段教育过程的展开与其他阶段又有所区别。为此,在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教育决策者或研究者必须思考该阶段的人的需求、爱好、兴趣、社会关系等,形成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层次分明的教育系统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