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

浅谈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随着环境育人意识的强化,课堂之外的培养和教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很多高校的重视。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对高校的综合育人、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仅仅意识到了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而忽略了其社会文化价值和素质教育价值。

浅谈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

倪智明

(浙江工业大学容大集团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 随着环境育人意识的强化,课堂之外的培养和教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很多高校的重视。作者以此文抛砖引玉,通过自己所见、所感、所做而总结归纳出本文的内容。

关键词 高校 生活园区 育人价值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后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逐步从学校行政分离出来,一些易地迁建的高校或新大学城在规划和建设时,都把教学区和后勤生活区规划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一校或多校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后勤生活园区,共享后勤社会化资源。如浙江省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设立的六大高教园区和上海市在郊区松江设立的松江大学城等等都分别只有一个后勤生活园区,后勤设施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也都由社会企业投资经营或由本校的后勤实体利用银行贷款等完成。

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系统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理素质是物质前提,发展则决定于教育与环境。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对高校的综合育人、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从而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它的育人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系统的工作,它包括了高校除教学设施外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其最基本的价值是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需要,但研究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就在于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美学角度分析,建筑雅致、环境漂亮、宁静和幽雅的后勤生活园区有对学生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功能,其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高校文化精神的韵律。因此,可以这么说,作为高校学生每天有2/3的时间在其中生活和学习的高校后勤生活园区更是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之一,同教学园区一样,它同样构筑并丰富着高校的育人空间。

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里,尤其从事专业教学的广大教师们,总认为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属于学校后勤服务性工作,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仅仅意识到了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而忽略了其社会文化价值和素质教育价值。作为向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仅仅停留在其基础性、从属性价值的认识水平上,又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环境漂亮、宁静、幽雅的并具有较强育人功能的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树立育人理念,重视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规划,把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

制定好后勤生活园区建设规划是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前提和依据。高校后勤生活园区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规划和营建,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后勤生活园区的文化价值,丰富后勤生活园区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作为切入点,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不仅在教学的环境中而且也在校园的生活环境中得以流露,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这是校园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通过后勤生活园区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后勤生活园区软环境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要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论标志性建筑的命名、其他楼名、人文景观命名、小区命名、道路命名等都必须体现“学校精神”,展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同时,要根据各个功能区域的不同特点,注意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生活服务区要体现安静、卫生、舒心、满意的文化氛围;学生宿舍区要体现育人、整洁、服务、欢快、文明的文化氛围;教工住宅区要体现健康、文明、休闲、安全的文化氛围,等等。总之,要使园区的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相互协调,展现出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生态、道德、绿色等理念所构筑的软环境也成为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的公众意识养成已经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园区交通、就餐、居住、学习、商业等所组成的园区公共环境,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前最好的过渡带和小社会,也是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迅速发展,园区内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所以在后勤生活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公共环境部分的重要性。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地说,是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是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是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通过拓宽建设理念,精心策划,后勤生活园区同样可以别具特色地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气息,留存下历史的自豪和科学的感召。

三、建筑风格上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功能要注重学生多元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具有创意新颖、格调明快、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鲜明特点,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建筑物应体现现代、典雅、简洁的风格,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建筑层数一般不宜超过6层。

生活设施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生活的需要,包括学生公寓、食堂(包括接待餐厅)、学生活动中心、超市、浴室、书店、理发室、开水房、洗衣房、邮局、银行(自动柜员机)、卫生所、配电房、水泵房、锅炉房、垃圾转运场、车库和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所等,有些用房可以与食堂组合设计。生活园区既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物质条件和环境,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重视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包括一些文体活动和开展学术交流、社会交往的场所,以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在环境绿化建设上要本着立体平面、软硬覆盖、乔灌高低、常青落叶、庭院景点和花草树木结合的方针,形成若干园区景区及景观节点,实现三季花香,四季常青,走路不粘泥,雨后不积水的优美的花园式的园区。

四、学习哈佛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合理的园区交通人流线路

改变交通状况,造就宁静空间,减少园区内穿行车流量。同时调整各楼内出入口的方位,将自行车流和人流分开,以形成无车流的半封闭式内庭步行区,造就动静分开、外动内静的空间环境。

要根据园区交通系统的特点,以方便学生行走为原则,合理组织人行道、非机动车行道、机动车行道的流线,改善人车混行的现象,尤其是要学习哈佛模式,在绿化地上根据人流量开辟幽静小道,一方面方便学生行走,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破坏绿化;要增强园区交通的可识别性,设置路名标牌、指引标牌和各种交通指示标牌等。

五、高校后勤生活园区规划和建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一)“生态园区”的原则

后勤生活园区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一个精心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一个花园式的园区。

(二)智能化、数字化原则

要考虑建筑的智能化、校园的网络化、管理的数字化;室内外要营建交往空间;主动创造有利师生交往的条件;寓教育于环境等等。

(三)“天人合一”的原则

园区环境应以自然为主,不宜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宜多种树,少种草,不求名贵,但求生态平衡,依山傍水,依山就势。造水要注意解决好水源、水量、水质、水处理四方面问题,用山也要注意解决好显山、靠山、砍山、治山四方面问题。园区建筑风貌宜与自然统一和谐,不宜盲目标新立异、追奇、求怪。

(四)“人本化”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为人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要实实在在地研究园区师生的实际情况,在建设上为园区师生真正做好服务。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为了实现“生态园区”,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节约用地、节约资源,以至保留一些珍贵的土地,供后人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生活园区的建筑密度不宜再提高。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与地下发展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对策。目前建筑容积率以不超过0.50为宜。能源节约包括节水、节电、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力利用等。

高校处处有教育,处处能教育,后勤生活园区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无形教育力。我们之所以说高校后勤生活园区是主体教育的重要阵地,园区环境熏陶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是因为它促进了大学生感性自我的成长,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促进着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促进着创造性的发展。后勤生活园区不仅是人化的自然环境,更是一个人为的心理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它潜移默化地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丰富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随着环境育人意识的强化,课堂之外的培养和教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高校后勤生活园区建设的育人价值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很多高校的重视。笔者愿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