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之道

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之道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把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作为有效地提高高校“两课”水平的指导原则。实事求是,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把高校“两课”教育的现有内容作为灌输给大学生的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承认这些“理论”和现在社会的“实际”之间是有着一些“脱离”的,人们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情况下,自然会对接受的“理论”产生怀疑乃至敬而远之。

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之道

王骁炜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 杭州 310028)

摘 要 近年来对高校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配合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方针,是大家议论的焦点。本文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与过去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高校应该从现状出发,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切实的改革,与时俱进,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两课 教育改革

近年来,针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大学中进行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统称为“两课”教育)从内容到手段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尽快加以纠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思想和政治上合格的人才。2004年的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专门为此发布了一个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也反映出中央已认识到目前高校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严峻的现实情况和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加以疏解。

然而,虽然我们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调整,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在大学中始终是个难点,笔者作为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更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其困难在于,第一,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就开始进行教育和引导,并且需要一个长期连贯的和整体的教育培养过程。进入大学的个体已经开始步入成年行列,青少年时期初步养成的单向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大学里和社会上的现实情景相碰撞而突显出来的冲突加深了既有矛盾。第二,必须承认这个变化,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和以往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手法在当前的大学生面前已经失去了有效的作用,这不得不迫使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并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彻底的变革,以适应并能引导他们的思想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两课”教育的不利局面。但是这种转变又需要一个大学教育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操作手段整体的改革环境,这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水平是和当时社会的整体水平相关联的,当今社会道德水平的大幅滑坡和犬儒主义及极端民族主义等右翼思潮的泛起开始冲击着大学校园传统中热情乐观、理想浪漫和爱国主义等主流思想的领地,而我们正统的教育却似乎不太正视这一点,这是目前“两课”教育的一个空缺。现实社会和传统方式教育之间巨大的落差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面临难题的直接原因。

我们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承认社会现实与传统教育之间的落差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填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尽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方面做出些改革,从点滴和局部做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慢慢地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把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作为有效地提高高校“两课”水平的指导原则。

实事求是,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把高校“两课”教育的现有内容作为灌输给大学生的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承认这些“理论”和现在社会的“实际”之间是有着一些“脱离”的,人们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情况下,自然会对接受的“理论”产生怀疑乃至敬而远之。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些问题,那些认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用处”的牢骚便来自于此。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去了解后便可得知,这些“内容”并非全无用处,只是某些局部内容不太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传授的手段和方法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则更为明显罢了。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两课”教育的内容与手段进行梳理和调整,用现代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包装”后再推广出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进而起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的作用。

从这里出发,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改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途径。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培养的长期结果,在目前社会的迅速变化下不能灵活跟进的矛盾。一直以来的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常常把社会描绘成一个简单和纯洁的理想状态,并一直延续到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而现实社会的图景远比我们书本上描绘的要复杂和暗淡得多,这必然在单纯的年轻人心中造成很大的刺激和不安,如果他们在现实中受到了挫折,便很有可能会对过去接受的教育产生困惑乃至全面的否定。这不是社会的责任,主要是教育的过失。如何解决?只有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生活和社会理想之间的差异,培养青年人自我的认知和勇敢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用爱、善和美的教育去引导他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和生活态度。因此在大学生中,应该大力加强美和道德的教育,同时开设更多面向社会现实的课程,而抛弃过去那种不合时宜的假大空的道德教化内容。与此相配合的是,要解决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上的衔接,在不同的时期结合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教育内容,而不应求多求全,避免中小学学过的内容在大学里又要重复“炒冷饭”的状况出现。

第二个难题,是略显僵化的传统教育手段和当大学生对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更高愿望之间的矛盾。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目前构成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的。由于商品、金钱、消费等市场观念和与之相配合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使得这代人群具有了典型的物质、市场和消费特点,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表现为物质和欲望极大丰富之上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市场竞争的过度行为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无法回避困难的前提下表现为极端的现实主义和不负责任;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冲击带来的个体无法自我控制和兴趣变化的迁移性,表现为多元化和解构性心理的形成;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个人主义泛滥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些心理特征和价值趋向,与过去所提倡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传统社会价值大相径庭,已经构成中国当代大学思想流变中的尖锐矛盾。而固守着正统观念和教化功能的当代大学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便成为在这一矛盾中的直接面对者。当然,我们无法预料现在的大学生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独立批判精神对将来的社会精神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传统的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价值观一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不能被丢弃,因此在坚持过去大量良好的传统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在过去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把许多过去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用一种新的符合当代青年人的范式重新表达出来,这才是目前大学的“两课”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改变过去某些陈旧和僵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在个人品质的培养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在目前就必须要改革,对于社会上的优秀人物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某些突出优点,但不必把受教育者也打造成和典型人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如果坚持过去的灌输手段,必然会触犯到当代大学生中普遍的对个性的追求和个人主义心理的底线。又如分析某个事件,过去我们更多着力于因果论上推导,似乎条件具备了一定会有必然的结果,而现在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事例的具体发展过程,并从中一点一滴地推导出最后的结论,以理服人,这样才会取得学生的赞同,符合他们对公正、平等的向往和批评现实的解构性心理需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也应该不时地进行修订和检验,以符合时代的发展,改变过去教材几十年不变的旧习气,放弃那种严格按照教程和教学计划行事的教条主义管理手段。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不再逐一赘述。

第三个难题,是当代社会某些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学早已不是过去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的些许变化,很快会在大学生中有所反映,这也造成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工作越来越难的一个原因。如何解决?我们仍然强调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解决它。首先要放弃过去的“保姆”心态,站在平等交流、自由辩论的立场上和学生交往;承认大学生思想繁杂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不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极端的思想或想法,不必横加干涉;同时要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改变社团目前数量繁多却少有作用的境况,让大学生在社团自治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和政治意识的交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团、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使得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在课堂和课外之间脱节,过去曾经有过的任课教师担任课外辅导的工作非常有效,现在却如同虚设,实在是遗憾之事。

高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教育既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有解决的办法和信心。当然思想和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将是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