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五观端正”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五观端正”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试验区陆续展开,能否顺利、健康地实施新课程,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实验教师需要端正五种观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

课程已经在全国各试验区陆续展开,能否顺利、健康地实施新课程,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实验教师需要端正五种观念。

一、人才观

怎样的人才观决定着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文化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是人才,认为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是人才。其实人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往人们大都认为,人才是智商较高,学识丰富,有特殊才能,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如专家、学者、教授等等,是平常人高不可攀的。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日益推广和普及,人才的外延也越来越大,人才不能仅以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而应该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有优秀人才,一般人才;有高级人才,也有中级、初级人才;有全才,也有偏才、怪才。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就是能够运用先天赋予和后天造就的各种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凡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为社会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不仅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工程师、发明家是人才,技师、熟练的技术工人、生产能手、种田好手、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二、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师一直想把学生当作成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教学上“以学科为中心”,“目中无人”或者“一视同仁”地教育着我们的学生,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就怎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同时也“侵犯”学生的许多权利。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把学生当成成年人,而应该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和成年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不同于成年人,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三、教材观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要学用结合,表现在教材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使我们知道,只强调钻研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改变教学中烦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现状,关键的一环是转变教材观,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教材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的开放性极强,没有配备老师用的教辅书,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这使得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过去我们强调“扣纲依本”,而新课程则是“一纲多本”,(1)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2)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这样使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又不囿于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法观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这是人们已达成的共识。

由于传统教学法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大多教师采用:教师讲定义、推公式、讲例题,再由学生解题,教师评判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势必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法的研究,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教学效果的研究,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人为地割裂开教学法中教与学的统一活动,使得教学活动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成为教师个人表演,致使教学活动既难以协调,又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强调研究和改进教法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养,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提倡“教会学生学习”,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使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对话,双向交流。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法,研究如何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解、关爱学生,使师生在互动的平台上教学相长。当前如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研究学习法、自学辅导法等,都体现了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向师生互动发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

五、学习观

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前者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于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呈现学生面前,它过分地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现实的学习中导致了学生对认识过程的处理上,学生学习知识沦为仅仅是直接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求转变学生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不断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个人工作、生活以及今后发展的需要,是今后每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全球化意识。过去我们的教师一旦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就认为学习已经结束,于是不再学习。“不会学习即不会生存,这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向学生学,向书本学,向同志学,向社会学,向生活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让自己永立潮头。

本文发表于2004年8月刊《青年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