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士后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流

博士后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流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博士后事业已枝繁叶茂,开始以其丰硕的成果回报社会。目前,中国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万余人,其中在站博士后超过1万人,年招收博士后规模已近5000人。信息高速公路架起了中国博士后与社会、世界的桥梁。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队伍中来。中国博士后事业将会为您的加入而自豪,在这里您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三)博士后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小至一个企业,大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人才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优势比其他资源优势都更为重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层次人才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当前各国都在抓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开发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

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家人才竞争,加拿大于1999年起由联邦政府出巨资实施了加拿大首期科学家计划,通过大学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2005年拿出3.6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可以说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加快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迫切要求。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把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这一战略重点的重大举措。中外高等教育史上高明的、有远见的大学校长们都是把招揽人才作为头等重要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实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2003年达到了72.5万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达到了5.4万人、18.3万人,比1998年分别增长69%和183%。共有教授7万人,副教授21.6万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7%和29.8%。有两院院士523人,占全国两院院士总人数1351人的38.7%,有国家863专家组成员121名,占全国291名专家组成员总数的41.6%。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高校集聚优秀拔尖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在76所高校聘任494名特聘教授,平均年龄41岁,其中93%具有海外留学或者海外工作的经历。同时,一批高水平大学在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了解,首批实施985工程的9所重点大学直接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从1998年的92人增加到2003年的251人。

人才兴,国运兴。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以及中国加入WTO,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益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中国博士后制度以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为宗旨,致力于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为他们营造优良的科研、生活环境。

20年前,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之初,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博士后事业殷切寄语:“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制度。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博士后事业已枝繁叶茂,开始以其丰硕的成果回报社会。目前,我国已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了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企业等部门和单位设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覆盖了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社会科学等学科门类的80多个一级学科。目前,中国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万余人,其中在站博士后超过1万人,年招收博士后规模已近5000人。76%的出站博士后充实到了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当中有中科院院士、中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有“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和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智力资本的时代的到来,为进一步提高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效率,更新管理手段,我们推出了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全国博士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它不仅突破了传统“一站式”办公的概念,创建了一个以“一网式”、“一表制”为特征的新型管理环境,而且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设站单位、用人单位打造了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打破了高层次人才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欣闻“全国博士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开通,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博求创新发明,士皆国家精华,后辈青出于蓝”,热切期望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博士后事业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信息高速公路架起了中国博士后与社会、世界的桥梁。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队伍中来。中国博士后事业将会为您的加入而自豪,在这里您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博士后制度则是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增强科研、教学队伍的活力,具有积极意义。可见,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学术水平,是设立博士后制度的最根本目的。因此,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培养、吸引、使用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制度。博士后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高起点

博士后研究是在博士基础上进一步走向科研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选择博士后有严格的标准,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学术素养,特别是学科背景和基础;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述发表情况;研究潜质,是否热爱科研工作并有发展潜力;合作精神、学术交往和合作研究的能力,也包括竞争国家科研项目和基金研究项目的能力。要做到“优中选优",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竞争机制,通过公开竞争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博士后的起点较高。

2.博士后更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博士后与博士生的培养有共同之处,就是均要求学术性,培养的是研究能力。博士与博士后的培养都要依托高水平的科研课题,都要有高级导师的指导或监督;博士生最终提交的学位论文和博士后提交的出站报告都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要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博士后要组织出站报告会,具体的形式和要求大同小异。培养单位注重的都是他们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专家评议等相似的方式加以考察,以保证培养质量。按照1997年颁布的学科目录,我国共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下授予博士学位,其中工学、理学、医学3大门类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这就决定了博士后人员在学科中的分布状态,与博士研究生的情况基本相当。

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博士生培养更关注学术基础,特别是基本的学术训练,而博士后培养更加关注科研能力,特别是独立的研究能力,这包括选择课题的能力,竞争课题的能力,组织课题的能力,高质量完成课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做出开拓性研究成果。博士后要实现从博士生到独立研究者的转型,从被动型(跟着导师)到主动型(自主)转型,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锻炼如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一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导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是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识。博士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是“师生关系”,导师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点、教诲”,多少有一些“强制”的成分存在。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其合作导师之间是“同事关系”,导师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建议、参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博士生可以完成导师的许多任务,并且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导师的学术声誉,导师当然要对自己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而博士后研究人员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经费,导师投入的精力当然就要少一些,有可能产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结果。

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青年学者多是有学术追求的年轻人,博士后们期望通过博士后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相对而言,博士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更加勤奋和努力,在博士生研究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学术台阶。这一台阶的具体标志就是要强迫自己再写一篇质量更高的博士论文。只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才能促使青年人更快更好地成长。出站的博士后,都做到了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再写一部不同于博士论文的博士后报告,而且这些报告后来都成为各自的专著公开出版。

3.博士后是专家的预料阶段

人才培养的目的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对未来从事职业报有一定的期望,比较起来,通过攻读学位而取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层次要更加丰富一些,如企业家、艺术家、金融家,甚至政治家。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最终的职业选择多为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任职,最终职业几乎全部是科学家。博士研究阶段往往与理论研究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属于理论建构的阶段。进入博士后研究时期,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4.博士后的精神素养和交流能力

对博士后的精神塑造,与业务能力的训练是同等重要的。博士后研究不是为科研成果而研究,更不能成为只知撰写文章、发表论文的“机器"。博士后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对其精神素养是有较高要求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重视调研研究和经验数据,“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样提出的论点和建议才可能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文精神就是做学问要有人文关怀,要坚持为人民说话,为大多数人说话,为弱势群体说话,积极建言,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

无论是开阔博士后的业务能力还是精神素养,加强交流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术研究需要交流,交流出思想、出真知、出成果,交流还有助于打开研究者的视野,开阔研究者的心胸和境界。学术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与合作导师的交流,与国内其他学者的交流,还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要争取走出国门,到国际上交流。

5.博士后更能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检验博士后培养制度成功与否的标尺,也是博士后出站之后安身立命的根本。博士后阶段既是年轻人的知识加速积累期,也是知识的加速创新期,更是出科研成果的黄金时期。有些博士后在出站之后连续出了好几个重要成果,而且竞争了几项国内外的科研基金。博士后在站期间均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成果,科研成果不能只看数量,数量和质量都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这一研究领域,衡量研究成果的质量不仅包括学术性,最重要的还包括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