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开拓学科研究新路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开拓学科研究新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经济法、法制史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被定为司法部重点学科。国际法、刑法、司法鉴定被确立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国际法学是司法部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市最早取得法学博士点的专业。法律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司法部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近年来,法律史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基础坚实,实力雄厚,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开拓学科研究新路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管理、金融、外语等专业的多科性院校,已建立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国际法学、法律史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等4个博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9个法学硕士点和1个法律硕士点、1个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点、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点。此外,还包括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硕士(MPA)、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产业经济学等7个非法学专业硕士点,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4个本科专业,不仅具有完整的法学学科体系,而且已经建立起法学与非法学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体系。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法学研究力量在全国300多所法律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的研究中心。

一、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立足于“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法律史于2007年8月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法制史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被定为司法部重点学科。法学学科(国际法方向、法律史方向)于2001年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一期),法律史、经济法于2005年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国际法、民商法、经济法于1996年被确立为上海市教委第三期重点学科,经济法、刑法于2001年被确立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国际法、刑法、司法鉴定被确立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6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交叉学科博士点、6个非法学学科硕士点。

(一)国际法学

国际法学是司法部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市最早取得法学博士点的专业。教师平均年龄39岁,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4人。90%的教师曾在美国、欧洲等国进修或攻读学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国率达100%。学术带头人有丁伟、朱榄叶、周洪钧、王虎华等教授,在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领域颇具影响。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专著、辞书50余种,其中,150万字的三卷本大型系列专著《国际经济法新论》在6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国际法学资料室被联合国指定为“联合国文件收藏图书馆”,每年从联合国获得大量国际法最新文件和资料。

国际法学科的三年规划目标是,适应中国加入WTO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新形势,集中力量提升研究水平,建成华东地区国际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基地,培养高层次国际法人才。力争在WTO、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航运法等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完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外资立法的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以及“国际融资法律制度研究”三项研究课题,出版6部专著。

(二)法律史学

法律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司法部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它是全国最早(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的专业之一,也是北京地区以外的第一个博士点。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90%。何勤华、王立民、徐永康等教授为该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法律史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和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我校。学科带头人何勤华是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之一,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和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等职,出版专著数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专业教师已经出版了一批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约700余万字。

法律史学科的三年规划目标是: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使本学科45岁以下教师均拥有法学博士学位;通过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全国法律史学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出版7部较高水平并有创新内容的专著,其中《法国法律发达史》将填补国内空白;初步建成开放式的意大利与欧盟法文献中心、英美法文献资料中心、日本法文献中心。

(三)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特色。该学科有正副教授15人,60%以上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40岁以下教师均为博士或在读博士。教师曾多次参与国家及地方立法,对近60项法律、法规(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近年来,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省部级成果奖9项。学科带头人顾功耘教授是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主编的《经济法文集》(四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徐士英教授对竞争法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吴弘教授对金融市场监管法的研究、董保华副教授对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经济法学科的三年规划是:重点对市场主体中的国有经济法、市场竞争法、社会保障法和市场监管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WTO的规则研讨国内法治建设。

(四)刑法学

刑法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该学科基础坚实,实力雄厚,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苏惠渔等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法学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刘宪权、杨兴培、游伟、郑伟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外刑法学研究中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近年来,刑法学科平均每年出版专著3本,共计达40余部,《金融犯罪的惩治》、《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中国刑法改革》等在国内同类专著中具有先创性优势,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每年发表论文70余篇,共计500余篇,许多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学校刑法学研究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创办的《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紧紧围绕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已出版6卷。

刑法学科的三年规划是,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加强在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网络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

二、发挥学科优势,开创学科研究新领域

学校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结合我国推进建设法治国家和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所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到各有关部门和司法实践部门,积极开展法学新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研究成果。

(一)针对入世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

我国入世后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和上海市多项课题,如“WTO规则与中国竞争法的完善”、“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外资立法”、“加入WTO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WTO时代中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型”、“WTO反倾销法律与案件研究”、“世界贸易组织与人权”、“入世与中国对跨国兼并的对策与法律研究”等。这些成果为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二)结合经济领域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

针对我国在国企改革、机构转制、金融证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经济领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并联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实证研究。先后组织公司法律论坛、商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理论研讨会、经济法高级专家理论研讨会、亚洲企业法制论坛等国内国际会议;定期公开出版《公司法律评论》,开设“法经网”,对有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承担“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前期研究”、“地方环境法制示范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竞争法关系研究”、“企业登记与行政审批改革衔接问题研究”、“国有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上海老龄化发展趋势、影响、对策研究”、“行业协会的法律问题研究”、“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定位问题研究”、“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市场主体信用制度的法学思考”、“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政府投资管理制度研究”、“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课题研究,并对“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产业政策、社会保障、非政府组织法律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立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密切关注司法实践,开展司法改革研究

学校教师通过深入司法部门、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司法实践,参与司法工作,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审判制度、检察起诉、公安机制的改革等问题,以及重大疑难案例,积极开展司法研究。2001年成立“司法研究中心”,与华东地区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研究和研讨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纠正和改判了多起错案。在江浙地区司法部门设立了多个研究基地,加强对司法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为华东地区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基地和指导中心。除了出版6卷本《华东刑事司法评论》外,学校教师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司法部、上海市的研究项目,如“证券犯罪研究”、“反腐败与职务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司法推理正当化与司法改革理论研究”、“中国刑法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职务犯罪研究”、“刑法中的单位犯罪问题研究”、“毒品犯罪研究”、“受贿犯罪研究”、“国家刑权力及其社会现实基础”、“刑事政策研究”、“WTO与我国金融刑法改革”等,这些成果对有关部门决策和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贡献。

(四)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我国入世后,知识产权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学校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成立了“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和“知识产权学院”,开通了“中国知识产权法网”。目前,学校教师承担的课题包括《知识产权领域中反垄断问题研究》、《信息产品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等。这些研究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对中外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五)积极开展边缘法学科研究

结合社会需要,学校积极开展新兴边缘法学科研究,如体育法、计算机法、基因法、医学法等,承担了国家项目“人类基因的法律问题”,司法部项目“基因经济与法制创新”,市社科项目“邪教活动的法律控制”、“中外恐怖犯罪法律制度比较”等。在2003年上半年的“抗非”期间,我校从国际法的角度开展研究,并撰写了“我国预防和控制‘非典’的国际法问题”一文,引起市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以专报形式予以刊发。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建设

为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区分不同层次,落实学科建设目标

我校集中优势力量,使法学学科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华东地区具有法学博士点最多的学校,并率先建立了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二)加大投入,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

落实《科研课题经费的配套经费使用办法》,根据研究项目给予教师不同比例经费资助。制订奖励措施,对教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三)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切实可行

为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华东政法大学发布了“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科建设规划基本设想”等,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上海市重点学科“经济法”还连续采写了8期学科简报。

(四)整合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学科建设、研究机构、教授工作室、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即以学科为基础成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聘任校内外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学科建设工作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目前已成立商法研究中心、环境能源保护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国家安全法研究中心等。

(五)定期举办学术活动

学校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科研活力,也很好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更广的范围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的思考、学习和实践。近三年,科研处、学科办主持的“中华学人讲座”、“前沿论坛讲座”、“重点学科巡礼讲座”、“校友讲座”总计132场。2005年,先后有几十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院校的教授、学者来学校讲学。2006年,随着学校办学中心从长宁转移到松江,我们开始在两个校区同步组织讲座,除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来校演讲外,我们还邀请了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大法工委等国家机关的法官、检察官、法律研究人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吴汉东、朱苏力、陈瑞华、曹明德、梁根林、张少瑜、陈桂明等学者的精彩演讲,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与此同时,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来校演讲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政治学、经济法学者,来自政府、企业和传媒的著名人士纷纷来学校长宁或松江校区讲学,国外学者也来我校作精彩演讲。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最有收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们,以及参加讲座和讨论的教师们,尽管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其中投入的劳动有时比较艰苦,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但我们为全校师生们在这些演讲和交流中获得的丰厚收获感到非常欣慰。

近三年,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会议,如2006年5月,第三届亚洲法律学会年会在我校开幕,作为本次年会的主办方,学校迎来了来自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教授在会上发表演讲,会议对推动国际法学研究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又如2006年2月,“西法东渐与上海近代法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同时还是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来自国内众多著名高校的教授来我校参会和交流。再如,上海市法学会商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在学校召开,市犯罪学会2005年年会和“和谐社会与犯罪对策研究”研讨会也在学校召开。2007年4月,物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意大利、德国、荷兰、俄罗斯、韩国、日本以及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仲裁委员会等55个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务部门约150名中外专家、学者、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等参加大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2007年5月和6月,“第三届区际法律论坛”和“第四届亚洲企业法制论坛”也都在学校隆重举行。

学校为庆祝大学更名成功而举办的庆典前后,还组织了“华东政法大学校友论坛”系列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张谷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孙南申教授、中南大学法学院杨开湘教授、交通大学法学院叶必丰教授、市一中院游伟副院长应邀来学校讲学,为庆典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走出去,除了参加例行的各全国性、地方性学会、研究会的年度会议之外,学校教师还参加了在海牙举行的“世界法律大会”、“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和劳工权国际研讨会”、“第一届IT法律、安全和隐私问题汉堡会议”、“第十四届Fordham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年会(纽约)”等。在这些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学校教师传播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

(六)设立鼓励科研的“韬奋学者岗”、“韬奋青年课题”

为鼓励科研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创新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设立了鼓励科研的“韬奋学者岗”、“韬奋青年课题”等。据此规定,专职教师如达到学校规定的准入条件,可以聘任为“韬奋学者”,享受学者专项津贴。办法经学校审核批准施行后,已先后有两批14位教师受聘为“韬奋学者”。学校除了希望他们能以“华东政法学院韬奋学者”的名义,每年为学术界至少贡献出近50篇重要论文外,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全校科研研究的重要力量,带动全校教师埋头苦干、扎实前进,推进学校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在国内国际的学术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科研工作。

(七)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去国外进修或去国内一流高校访问讲学,启动小语种进修计划,并且继续实行教师学术假等制度,加强教师在职培养,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八)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制订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2007年已引进90余位新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非法学专业人才占相当比例。

(九)建立教师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室

学校为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配备了学科工作室,并提出为每一位高级职务教师配备一间设施齐全的工作室,为每一位讲师、助教提供两人一间的工作室。目前已为法律史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重点学科的教授配置了教授工作室。

随着学校松江校区的建成使用,学校提出将长宁校区建成南方法学研究的重镇、司法实践指导中心、高级法律人才的摇篮、国家法治建设的思想库、国内外法学交流合作的中心,为松江校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和智力成果,为科教兴市、科教兴国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法学学科,促进和鼓励非法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与法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建设,形成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相互支持的品牌学科群,为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和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