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谈素质教育

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谈素质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素质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淡化选拔意识,即使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也主张教育是要面对广大的受教育者,而非少数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定是服务于素质教育。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谈素质教育

杨晓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指的也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国民素质。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源于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满,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

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遗传素质。《辞海》中解释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2.素质教育

依据国家教育督学柳斌的观点,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淡化选拔意识,即使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也主张教育是要面对广大的受教育者,而非少数人。二是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要求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培养成功的人格。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结合;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中,心理素质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的开发和实现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内化、积淀的程度,都可以从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中得到综合反映。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定是服务于素质教育。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

1.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针对受教育者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实施教育,从幼儿、儿童、青少年到成年直至老年,每一个时期个体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的发展、社会化程度、智力水平的发育等都有不同的水平,所以个性化教育要抓住某个时期独有的共同特征,提高对发展关键期的关注水平,因时而异,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应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

卢梭认为儿童不是空容器或白板,而是有他们自己的感觉与思维的形式,他们按自然制订的计划而成长,而且推动他们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同的能力与形式。所以我们要遵循这种自然的方式允许他们自我完善,而不是硬要闯进去以“正确的”方式教儿童思考。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直至形式运算阶段,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思维以及道德发展的特点。比如对学生的道德教育,10岁前的孩子,因为怕被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服从规范,10~15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是非观念、群体的引导和对权威的顺从,使他们能较为自觉地服从规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岁以后的青少年,开始建立法制观念取向和价值观念取向,是非观念逐渐形成。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有针对性,小年龄的孩子要有强化措施,而大年龄的孩子则要强调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任何跨越年龄阶段或者忽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而拔苗助长或填鸭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材施教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也要以每个学生的“材”,施以不同的“教”。这样的教学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推动力,维果斯基曾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最近发展区,要根据个体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且预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带动、加速个体发展。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比如对于“优等生”可采用加深、加速学习的方法进行培养,而那些普通生甚至“差生”,则更需要多关心多爱护,长其善而救其失,让他们打开眼界认识自己,使他们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这必须要求教师、家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因时因人而异。

2.激发学习者的潜能

作为教育者,要掌握学习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教学要与学习有机地互动,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机系统,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所构成的,比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加涅认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动机可以促进积极的学习,而成功的学习也可促进动机的发展。因此,学习的首要阶段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者意向,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任何新能力的学习需要先学习包含在新能力里面的从属的能力。奥苏伯尔也非常强调原有认知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不同的学习层次的特点(概念学习还是辨别学习等)和教学的目标,事先做好一个短期与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且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外部条件,做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轻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境,让学生时时保持精神振奋、思想活跃,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体验也能作为强化物,强化个体的行为,使之增加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巩固行为效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改革不良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他们建立一个尊重、理解、信任、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

考试本来是从属于教育,是为教学服务的,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而应试教育却把考试变成一个凌驾于教学之上的“指挥棒”,学生由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分数的奴隶。以分数论英雄,把升学率当作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水平的唯一评价标准,这只能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而落不到实处。首先是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每年的期中期末成绩的评比让教师疲于知识的灌输、分数的提高,而无暇顾及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心理环境反而导致了学生厌学、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滋长,所以要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奖惩合情合理,多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以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动,达到知、情、意并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从情感入手,知、情、意并重,强调通过以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促进,带动意志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分数决定命运的做法,德智体美不能偏废其一。不要视分数为宝贝,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这种表扬的含金量不高,容易形成一些高分低能现象,甚至是一些成绩优秀、品德有待提高的,社会化程度低的人群的出现。成绩差者被批得一无是处,而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无疑抑制了那些成绩低的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或许他们的体美方面发展良好,甚至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或者家长要设置情境使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他们的发展做合适的准备工作,而不是过分依靠奖励或者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过度强调外部评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自我。家长对待子女的学习应该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各种需求。学业成绩评价上也要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对子女尊重而不迁就,民主而不放任,严有度、爱得法。

4.注重心理品质的形成

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青春期的学生处于统一感的建立时期,容易出现统一感的混乱,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所以学校应积极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工作,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理想前途、人格品质的教育。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面对挫折困难时的勇气,培养对待失败的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等,给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这对处于“心理上断乳期”的青少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结束语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学习是心理结构构建过程,通过顺应与同化,将新的经验整合到原有的经验结构中而实现的。因此,学习及其教育是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辩证关系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冲破原有的不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桎梏,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个体的生理发展状况、能力发展状况及学习动机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