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解析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解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突出“阶级立场”和“阶级斗争”的主题。此后,经过多次辩论,培养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系统、最科学的表述。概言之,伴随着新中国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标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和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解析

杜志章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这一表述包含教育目标的两个向度:一是个人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条件,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就是把二者联系起来,使个人的发展不至于偏离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社会的发展拥有更优厚的人力基础。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曾指出: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让知识和能力正确而充分发挥作用的素质。这种素质的获得,其主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主要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突出表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是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其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标必须具体而且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因此,研究当前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历史与逻辑、结构与特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演化历程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只是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目标取决于时代和形势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建国以来,虽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始终是中国的主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有所不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别,因而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

新中国诞生伊始,虽然共产党掌握政权,但各种反革命残余势力活动十分猖獗,阶级斗争的硝烟仍然弥漫在中国的上空。1950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高校教育会议上通过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就规定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课,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着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其目标在于“树立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反对国内外一切阶级敌人;树立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显然,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突出“阶级立场”和“阶级斗争”的主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经济建设代替阶级斗争而成为时代的主题,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就要突出“红”这一标准。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中指出:“知识分子要同时是红的,又是专的。”此后,经过多次辩论,培养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红”也就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即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过分夸大阶级斗争存在的时空,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时代的主题。期间,从1966年到1969年在“停课闹革命”的号召下高等学校曾停止招生,即使1970年恢复高招以后,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其教育教学主要是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行,讲授一些内容受到歪曲的马列主义原著和毛泽东的著作。其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反潮流英雄”“反走资派的战士”“反修防修的卫士”等。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基本上被政治运动所取代,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真价值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也紧密围绕这一方针进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便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然而,由于“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自由化思潮泛滥,导致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对此,邓小平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纲要》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更加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2004年10月,针对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系统表述了当前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系统、最科学的表述。

概言之,伴随着新中国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标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事实表明,对中国国情认识越清楚,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就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标也就越科学。中央16号文件科学表述了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标,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结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层次看,有总体目标,也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有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有个人发展目标。从类别看,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目标,也有思想观念、理想和信念目标,还有政治教育目标;有知识目标,也有能力目标,还有素质目标。为了让师生更清晰地把握目标并努力实现之,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予以解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差别,教育目标是抽象的总体目标,而教学目标是具体的课程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各门课程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央16号文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条目中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的几门课程来实现的。

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清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激发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学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讲授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5方案”四门课程的共同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层面,前者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的宏观目标,后者是根据人的发展规律确立的微观目标。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范畴,其目的是培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层次人才,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可靠接班人”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宏观目标,其具体要求就是要有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并有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奉献实际行动的信念。

从个人发展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其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其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绪论中明确指出:“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的每一门课都在不同侧面有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历史知识、历史感和历史观方面完善学生的人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帮助学生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心;《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帮助学生掌握道德和法律等基本行为规范。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类别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要素多元且结构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多种类别。

首先,从课程设置看,不同的课程有具体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虽然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是其中的不同课程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其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在表述及内涵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于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国情、国史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很好地理解现实,把握未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侧重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其次,从目标的要素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包含不同的方面。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或要求。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培养“四有”新人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目标体系,包括理想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文化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教育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包含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因而也有这三方面的目标。在知识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拓展和深化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及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能力;在素质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明确上述目标,着力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讨,不断提高实效性,力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而造就千千万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评价及反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实施五年来,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科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基本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好转。但又必须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离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据华东理工大学刘伟兰等同志的调查: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认可度不高,只有35.1%的同学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而具体、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脱节等原因有关。

首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过于抽象,不够明确,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虽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各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但这些目标表述都十分抽象,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无法把握而置之度外。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任务和目标“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表述都是纯哲学层面的,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要求等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解答,因而这样抽象的教育教学目标很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将党中央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予以解读,再根据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度领会和重新表达,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其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制定重点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需要,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脱离了学生实际,因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社政[2005]5号)所表述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几乎都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学生“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基本缺失,即过分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都认识不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满足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的重要性,不能把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仅仅把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作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辩证关系,着眼于社会,着手于个人。把提高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