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特色数据库

构建特色数据库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启动构建特色数据库工程,深层次挖掘了特色资源,促进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服务意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调研已建和在建的特色数据库分布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分析研究特定用户群,掌握其信息需求;分析特色资源的价值与市场空间、经济与社会效益;信息源的充足性和搜集渠道的畅通性;本馆设备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馆员队伍能否胜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选题。

(二)构建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依托本馆馆藏,针对用户需求,收集、分析、评价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具有价值的各类资源,按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中特色化资源数字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这是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立起来的数据库,是按一定标准建立可以共享的数据库,具有检索功能、便于用户使用的数据库。

这是网络时代为用户服务的基础之一,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依托有实力的学科专业技术队伍,完全可以针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或学术研究的需要建立特色数据库。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启动构建特色数据库工程,深层次挖掘了特色资源,促进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服务意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现在已有多种类型的地方特色数据库、个体或团体特色数据库、与高校特色相关的数据库、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特色数据库、以教学科研为主的特色数据库、抢救珍贵史料建立的数据库和深化服务相关的特色数据库,等等。

1.构建原则

(1)指导思想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基点,要做到突出重点和特色,实现价值,创造效益。

(2)坚持特色化,即在内容选择与编排上与其他数据库不同,保持资源的鲜明。如民族、地方、学科等特色,具有个性化、局部化、高水准的领先优势,为其他综合数据库无法替代。

(3)实现资源共享,即提供必要的通讯条件,提供可供传输和共享的资源,建立支持全文检索和多媒体服务的软件平台,实现共享。

(4)规范化。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是标准化、规范化,一定要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特色数据库的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5)保护性原则。珍贵资源只藏不借的封闭性保护不利于使用与开发,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成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

2.构建步骤

第一步,开展调研,做好选题。这是构建的必要前提,也是基础性工作。调研已建和在建的特色数据库分布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分析研究特定用户群,掌握其信息需求;分析特色资源的价值与市场空间、经济与社会效益;信息源的充足性和搜集渠道的畅通性;本馆设备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馆员队伍能否胜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选题。

第二步,筹措经费,分析筹措经费的渠道,积极争取到必需的经费。

第三步,在论证选题可行性基础上制订可行的、具体的开发与构建方案。

第四步,数据采集。对馆藏中符合选题要求的资源进行筛选、整理、集中,及时采集补充新资源,保证其完整性、权威性、即时性。在收集中要确定特色资源范围(如学科、时间、地域等)、种类(图书、期刊、会议录、论文集、专利文献、产品说明、文种范围等)与形式(文字、表格、图片、动画、音乐、多媒体信息等)。

第五步,配合必需的软硬件设备。诸如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扫描仪及相关网络设备,注重使用性和通用性,节省数据库空间,机型与汉字系统兼容性好,安装快捷,检索功能合理完善,使用的软件、数据库结构、内容表达、录入格式等要符合规范化要求。

第六步,数据加工,这包括数据筛选、数字化处理、标引、数据发布等。

筛选数据。删除重复的、不准确、价值不大的内容,最终确定入选内容。

数字化处理。以纸质载体为主的特色数据库,要做图像扫描、图像处理、转换识别、编辑、校对等工作,非印刷型为主的特色数据库要购买相关软件,专人采集信息,编辑加工。

标引。选择适合的标引方式、制订标引细则、规定标引深度、分类的集中与分散、主题词与关键词的选用等都要明确具体。

录入。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无误。

审核。要做到避免标引错误,保持标引的一致性,保证记录的准确,可采用人工审核加程序控制的双审核。

数据发布。以网页形式发布。

更新维护。建成后经常性的维护与更新是保证使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注重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及时替换,修改和整理数据,确定更新周期,保持实时和新颖。

3.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1)协调规划,分工建设,避免重复浪费。这是解决目前建设中经费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中国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GALIS)是一个范例,它根据各高校学科重点、馆藏特色和地方发展需要,在全国中心、地方中心统一协调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建立分布平衡、形式多样的特色数据库体系。就各馆而言,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应树立精品意识,明确目标与经费投入,分步实施。

(2)标准化、规范化。只有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兼容性,才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这里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坚持数据的加工、采集、操作、检索、传递、交换及维护等方面的规范与标准,标引的规范,都要尽可能采用国内外的数据著录标准、格式标准、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组织。

(3)知识产权问题,这是现实问题也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在适应知识产权国际秩序基础上,合理适度地调整法规,避免纠纷,解决好特色数据库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是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4)质量控制与评估,质量是数据库生命力的体现,怎样控制和评估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合理确定数据来源与收录范围,其内容、特色、规模都要明确确定。

②注重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在坚持建设好书目、题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同时,有重点有步骤地建立起全文、数值、事实、图文、多媒体数据库,并在揭示层次、反映角度、检索手段等方面做创新性探索与尝试。

③有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应提供基本与高级两种检索方式,满足不同用户需要;应有更多的检索入口,使用户有选择余地,包括入题名、书名、刊名、著者、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地名、人名、机构、年代、摘要、引文甚至全文检索;应设置多种检索途径,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如提高与、或、非的逻辑组配检索和位置算符检索,还应在一次检索基础上实现多次循环检索。

④有条件的图书馆开发具有检索词的查找、选择功能的辅助索引,如主题词表及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各种字典。

⑤提供简捷、清晰、直观、便于操作、切换灵活的检索界面。

⑥依用户需要提供多种显示和输出方式,检索结果也应设置一定的超链接。

(5)更新与维护。树立常抓不懈的观念,排除一劳永逸的想法,及时维护、修正和更新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协调性,提高运行效率。

(6)人员素质,工作人员应有较多的思想素质、信息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知识和工作能力。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合格的人才运作,特色数据库才有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