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的十大贡献

民办高校的十大贡献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向市场经济学习经营、向公办高校学习教育规律,面向社会求得生源、财源。民办高校具有区别于公办高校的诸多特征,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应变性和针对性,也为公办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民办高校的“民”也已不那么“纯”,许多方面向公办高校学习,如强调教育规律,重视教学质量,加强组织领导等。

民办高校的十大贡献

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常会伴随一些争议甚至非议,但30年来的发展事实证明,民办高等教育确实已成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办高校的创办者、管理者、办学者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境界。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陕西作为一个民办高等教育大省、强省,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从创新教育体制、增加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扩大社会就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十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证明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无可争议的。

一、促进了高教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

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格局,促使整个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筹措、管理模式、人员聘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勤管理、招生就业等全方位发生了深刻变革,改变了过去教育体制单一、办学机制僵化、教学内容滞后、人员不能流动、经费来源单靠政府拨款、学校办社会、学生就业靠分配的状况。原有的教育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后它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民办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一脉相承,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办教育体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今天公办高校实行的收费上学、毕业不包分配、教师聘任制、后勤社会化等政策,无不借鉴了民办高校在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民办高等教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模式,调动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新体制,正在形成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也为公办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教师聘任制、精简机构、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许多做法具有创新性,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取得成功。民办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市场中博弈、在竞争中发展。与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公办院校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初生牛犊,但就是这头敢闯敢拼的牛犊以一种全新的教育观适应了市场,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天地,也为公办院校在经济转轨时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民办高校首次将市场意识、资源意识、投资意识和效益意识引入办学活动中,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与合理配置资源获取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重视和提高教育效益成为民办学院的必要选择。如果说国家法律赋予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活力的源泉,那么求生存、求发展的执著意志则是前进的动力,而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则是发展的催化剂。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向市场经济学习经营、向公办高校学习教育规律,面向社会求得生源、财源。民办高校犹如海绵一般从周边尽力汲取着生存发展所需的一切社会营养。公办高校、企事业单位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党务、行政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积极受聘到民办高校工作,优化了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民办高校也积极选派中青年干部、教师到公办高校挂职学习或进修、学习提高。

民办高校具有区别于公办高校的诸多特征,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应变性和针对性,也为公办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目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省高等教育的比重已达1/3左右,成为全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既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同,同时也存在许多趋同之处。双方经过多年的互相借鉴、学习、交流,在许多领域取长补短,互为补充,逐渐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同时也不断演化出趋同现象,即公办高校的“公”已不那么纯,许多方面向社会靠拢,如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面向市场调整专业,重视学生就业等。而民办高校的“民”也已不那么“纯”,许多方面向公办高校学习,如强调教育规律,重视教学质量,加强组织领导等。

二、盘活了社会资源,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量和存量

截至2009年,全省民办高校校园占地面积2.53万亩,建筑面积912.2万平方米,图书1968万册,电子图书3.67万GB,固定资产总值96.2亿元。与25年前相比:学校数增长40倍,教工数增长420倍,学生数增长1146倍,土地面积增长1686倍,建筑面积增长3010倍,固定资产增长9600倍。这些教育资源的形成均是在没有国家投资,主要由民办高校依靠自身滚动发展和企业投资形成的。20多年她不仅为国家积累了近百亿元的固定资产,同时还带动了教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陕西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多来自社会自筹和滚动积累,不仅对社会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吸纳、盘活了许多国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进入市场经济运作状态后,有一部分成为闲置资产。西安翻译学院有效整合了原西安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的200亩土地、6万平方米建筑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西安欧亚学院有效整合了原西安现代化养鸡场的300亩土地,两万平方米的建筑及相关设施。此举不仅给国有企业带来生机,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形成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西安外事学院与鱼化寨合作,把乡镇企业闲置的设施、村委会自建的鱼化公园等盘活后用于办学,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都带来希望。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采取滚动发展模式,其初创阶段主要是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维系办学活动。如果没有这些社会资源的注入,陕西民办高校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三、缓解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选择教育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目前我省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数的30%左右。1998年全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3%,正是由于公办高校的扩招和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全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3年17.2%提高到2008年26.2%,并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在短短10年时间内提高23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20年前,高考后大批落榜生无学可上,大批高中毕业生或进入劳动力市场或无业待业,生活举步维艰。随着一大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兴起,改良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办学模式在全省悄然兴起,为一批未能进入公办高校的青年提供了重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遇。1993年又随着国家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进行,进一步拓宽了广大青年的求学之路,1996年我省加入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行列,一举成为全国仅次于北京的试点大省,2000年以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向实施学历教育迈进,学校的办学层次、类别开始涵盖本科、高职(专科)、成人本科、专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高教自考等。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积极为各类青年提供教育选择。陕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民办高校的招生还向周边8个省区以及更远的地方延伸,不仅为陕西,还为全国的广大青年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目前全省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高教自考助学机构在校生达34.4万人,其中外省生源要占45%左右。陕西的民办高校不仅为全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主要贡献,同时也对周边省区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四、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20多年来我省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毕业生15万余人。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紧贴市场、服务市场的特点。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验实习实训,强调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更具特色,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每年要接纳民办高校毕业、结业生6000余人,为陕西的IT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外包行业等提供了人力支持。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同时还给家庭带来福音,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依靠在校学习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每年都培养大批的外语类人才,他们为西安建立国际化大都市弥补了外语人才的不足。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每年为计算机行业、IT行业、汽车行业培养人才10000多人。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适应全国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企业的需要,加大面向企业办学的力度,学生毕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陕西还围绕国计民生设立了服装、烹饪等职业学院,丰富了办学类型,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广大青年面对应运而生的民办高校,拓宽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增加了个人对不同教育的选择。许多青年通过在民办高校的学习,取得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还有的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为继续求职求学奠定了基础。特别在职业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的类别众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接轨紧密,学生普遍能掌握一技之长,就业问题基本得到保障。这为青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择业、创业、成才创造了条件。

民办高校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尽力吸引生源、留住生源,而提供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民办学校立足的基石。

五、扩大了社会就业,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

全省民办高校现有教职工2.88万人,他们为民办高校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民办高校也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条件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民办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算,直接为民办高校师生服务的工勤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等多达3.5万余人。连同教职工计算在内仅陕西民办高校就为6.38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再连同间接为民办高校服务的建筑行业、交通行业、通讯行业、旅游行业等人员就更多了。

在民办高校还有数量较多的兼职教师,他们为民办高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增加个人收入创造了条件。

民办高校吸引学生的又一亮点在于近两年高达90%以上的就业率。作为高职学院,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就业率的前提是过硬的教育质量和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并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只有靠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认可,民办教育才能真正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民办高校的教学计划大量增加技能课,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专多证,平均每人拿到2—3个资格证书、等级证书、技能证书,缩短了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成功率。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理论功底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掌握一种或多种现代技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需求,心理素质较好,因此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民办高校的举办不仅解决了大批青年的求学问题,同时还为学校周边的村民带来就业机会。西安思源学院周边地区的农民每户可安排一人在学校从事劳务,不仅获取一定报酬,也提高了自身修养。过去家庭夫妻间争吵的现象大为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六、缓解了就业压力,稳定了社会秩序

民办高校在初创阶段,所招学生多为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如果不进入民办高校学习大多会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多年前发生的千岛湖事件就是因两名高中生高考落榜失意造成的。如果当初他们能接受高等教育,或许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有人说,多办一所高校就可以少办一所监狱不是不无道理的。民办高校的设立,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他们在学校期间,不仅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从这两方面看,民办高校都直接、间接地为稳定社会秩序作出了特殊贡献。陕西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达34.4万人,如果没有民办高等教育,这30多万人中必然会有一批人进入就业市场,挤占就业岗位,加大社会就业压力。

七、拉动了社会内需,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但同时又是一项产业,他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作为民办教育其产业性更为明显)。每办一所民办高校就可以拉动一片经济建设,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每生每年按1.5万元教育消费计,全省每年的民办高校的学生消费支出就是50亿元,这对拉动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基本建设、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旅游等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想20世纪90年代初,民办高校和当地群众的关系普遍比较紧张,经常发生摩擦。近年来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民办高校的发展使学校周边地区的群众受益匪浅,共同的利益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受益的基础上。从我省而言,民办高校中50%的学生来自外省市,相当于把省外25亿元的资金引进陕西进行消费,这对促进全省经济建设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西安翻译学院1993年初到太乙宫镇,当地农民意见很大,现在学校与镇上已经融为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依存。西安外事学院为鱼化寨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广大村民从中受益,西安欧亚学院不仅盘活了西安现代化养鸡场的国有资源,而且为企业改制提供了机遇。

八、承担了社会责任,为广大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群体带来福音

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与自己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一所民办高校就是一个社会组织,而她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学生,二是教职工,三是与之发生各种关系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以及个人。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实质就是为这些利益相关者服务,就是对社会负责。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相应的民办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限于财力,每年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虽然教育经费绝对数每年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长期维持在3%左右。2005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82%,低于国际认可的4%~5%的水平,也低于教育发展纲要规定4%的标准,而且教育经费主要向义务教育倾斜,远远不能满足全民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需要。应该看到,教育资源不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之中,它还存在于家庭的消费资金中,存在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投资或消费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科学运作与优化配置中。民办高校在举办不同形式、层次、类型、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吸纳了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客观上减轻了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她们充分尊重教育市场的需求,尊重求学者的个人意愿,想方设法解决社会各类群体、各个成员接受不同教育的供需矛盾。公办高校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受国家教育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在适应市场经济变革中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成员接受各类教育的需要,也不可能为更多地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其实,古代、近代的私立学校的“私”绝对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自私”,而是以一己之力,勇敢地担当一个国民对社会的责任。现在我们称为“民办高校”,这个“民办”突现了更广义、更广泛的各类、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勇敢地担当起为国家、为民族的兴旺强盛而举办教育事业,这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心的使然。民办高等教育诞生与发展,在弥补国家经费不足和各类教育不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多元化,学生求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的扩大化,迫使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连续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更优质的教育,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民办教育的兴起,大大强化了家长的教育投资消费意识,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投资办学。20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造成独生子女比例日趋扩大,同时家长有愿望、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可能。由于中国家庭亲属关系密切,一旦一个孩子因高考落榜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父母担忧,而是所有亲戚朋友都会为之操心挂念。民办高等教育在为家长排忧解难方面立下头功。民办教育在吸纳家长手中的闲置资金,满足家长交费求学、交费能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心理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需要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有的需要接受更具特色的教育,有的需要各类补习、辅导、培训以及高教自考助学教育等。民办高校为排除家长对子女求学无门的担忧、消除子女因无学可上在社会上流浪走上犯罪道路的担忧、消除因无一技之长无法就业的担忧,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为成千上万的失学青年提供了重归学校的机会,为增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引国外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育内容、授课模式、教学管理、优秀教材、外籍师资、资金等,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起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形成了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可喜局面。我省民办高校通过国际教育交流,扩大了陕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促进了我省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完善,提升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外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教育的国际化人才,更多的是培养了一批相应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也为一批民办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培训提供了便利。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还吸纳了一批海外资金投入民办高校的基础建设,扩大了我省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同时对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制度创新,推动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联合举办培养研究生教育,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成效明显。西安外事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悉尼学院、德国F+U职业教育集团、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日本高松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学院等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肯特州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西安欧亚学院引进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EB项目、剑桥国际办公管理项目课程及美国库克大学生涯规划暨体验教育课程等。西安培华学院与日本的对外教育交流十分广泛,且延续了20多年。西安思源学院已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奥地利、新加坡、新西兰、德国、加拿大等25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2所大学实行互认课程,互认学分,分段教学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加拿大莫哈克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中加大专班,并纳入国家统招计划,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缅因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大学合作,以2+2双学位模式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重要的创新之一,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偏见仍难以消除。本文旨在通过民办高校的不懈努力而作出的社会贡献,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并重新审视民办高校这一新的教育集群,给她们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多地政策扶持和公平性待遇。愿民办高校的明天更美好!愿民办高校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