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转变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转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在1995年达到最大值:有民办高校1所,高等教育机构121所,当时发展太快,甚至在一个文件中批复成立10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随后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清理整顿阶段。陕西民办高校迅速作出反应,积极开设了数控、计算机、模具、汽车、机械、铸造、焊接、印刷等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转变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办高等教育正在发生转变。分析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掌握发展趋势,以利在制定政策、制度创新、科学管理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思路,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积极发展学校数量向有效控制学校数量转变

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在20世纪后20年得到了长足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在1995年达到最大值:有民办高校1所,高等教育机构121所,当时发展太快,甚至在一个文件中批复成立10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今天看来有点冒进,却是当时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诫我们:大起必有大落。随后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清理整顿阶段。1996年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骤然减少到54所。以后虽出现过回升,但最多时有66所,并相对稳定了数年。2003年以后逐年递减,当年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共计为55所,学校类型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普通高校由原来的1所增加到12所,其中1所为本科院校。二是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有27所,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一结构的变化有效地提升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更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民办高校走上具有招收国家统招生的资格,并可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这是一次质的飞跃。2004年以后民办高校逐年增加,而高等教育机构逐年递减。2008年已有民办本科高校7所,独立学院12所,高职院校11所,高等教育机构19所,合计49所。这一数字仅为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峰时的30%,自2005年以来我省已基本停止审批民办高职院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态势还会保持一个时期。学校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民办高等教育优胜劣汰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众多举办者理性的选择,更是社会需求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宏观调控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学校数的减少有利于减少恶性竞争,提高校均规模,增大教育水平。

二、注重从趋同化办学向特色化办学转变

民办高校在创办初期,因资金缺乏,条件简陋几乎清一色以举办文、经、管类专业为主,这一办学类型因投资少,不需或少需教学设备,教师的社会储量也较大,容易聘请,不少学校还通过上“大课”节约师资和成本。全省虽然民办高校较多,但专业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由此又引发生源大战,恶性竞争随处可见。2000年大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停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趋同严重,生源竞争激烈所致。2000年后各校开始多元化发展,紧跟市场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就业前景好,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这些专业一般多为工科类,需要较大投资,师资也相对短缺,培养成本较高。陕西民办高校迅速作出反应,积极开设了数控、计算机、模具、汽车、机械、铸造、焊接、印刷等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陕西民办高校还将与国计民生联系十分紧密的衣、食、住、行、美、医等专业列入高职院校设置范畴,实现以特色专业不断壮大的新增长点。

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还就育人特色,办学特色做文章。各校的管理模式各有千秋,个性也较鲜明,为教育创新和互相借鉴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注重从无党组织到加强党组织建设转变

民办高校在1999年以前,基本处于无党组织状态。一是学校办学基础差,生源不稳定,教职工队伍几乎完全依靠聘任,党员人数偏少,流动性大,难以建立党组织;二是学校场地多以租赁为主,办学地址一再变动,按照党组织属地管理原则,民办学校只能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党委领导下成立学校党组织,这也增加了学校建立党组织的难度。1999年,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对66所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始组建党组织,任命了各党组织负责人,并分别通过省委教育工委、行业党委、属地党委对学校党组织进行领导。2000年后随着18所民办高校的相继成立,规模较大的学校已经组建成立了党委,规模较小的学校成立了党总支。目前,正对全省高等教育机构拟联合成立党工委,以加强对这类教育机构的党组织建设。

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一项重要抉择,虽然党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不同于公办高校,其作用限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非领导作用,但开始改变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党组织开始参与学校的管理。民办高等校党组织按照党要管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思想建设、班子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坚持先组建后规范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已有基层党组织357个,覆盖面达100%。二是坚持分类指导,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民办高校,其工作重点是规范和提高,对独立学院是督促和检查,对非学历高等教育是指导和协调。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不断促进党建工作上水平,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为保证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特殊作用。

四、从注重对外宣传向注重品牌建设转变

民办院校在初创阶段,大多数不被社会理解和认可,甚至不知民办教育为何物。即使对民办教育有所了解者,也仅限于这是个人办学、资产属个人所有的肤浅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民办高校为了自己拯救自己,必须自己宣传自己,客观上形成了民办高校不惜拿学费收入的10%~20%用于招生广告和学校形象的宣传。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学校的无奈之举,通过造势宣传学校受益匪浅:一是解决了部分生源短缺问题;二是提高了社会认可度,解决了学校的生存困惑。

这种依靠他人为自己贴金过日子的时代毕竟是短暂的,而且代价昂贵,民办高校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实力、靠信誉、靠质量。近年来民办高校随着国家统招生比例的不断加大,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依靠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吸引生源的力度也随之下降。现在学院更注重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增添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力求有所创新。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不认可到基本认可的发展过程。招生已不完全依靠广告宣传来招揽生源,而是更多地依靠办学条件,依靠教学质量,依靠历届毕业生的业绩和社会口碑赢得社会信赖。

今后民办高校会加快向内涵建设发展,逐渐减少对媒体的依存,转而把节约下来大量资金投入学校的各项建设事业,把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做得更好。

五、从注重学校投资规模向注重学校投资效益,防止投资风险转变

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滚动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一切活动“借”字当头,资金是借,场地是租,人员是聘,举办者基本没有投资,甚至一分钱都没投,因此也不存在投资规模化。二是投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始于2000年后,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升格为高职院校,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客观上对学校提出了自有土地、自有校舍、自有设备、图书、自有专任教师的要求。这些活动需要一大笔巨额资金,依靠滚动积累已不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求。陕西民办高校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投资问题。三是效益、风险共存阶段。从2005年以后各校大额的投资基本结束,开始注重投资效益,防止投资风险。原来没有投资,规模小、发展慢,既无大的效益,也无大的风险,而一旦有了投资,就必须讲究效益和预防风险。因为学校首先要向银行按期偿还一定数量的本金和利息;其次学校后续发展还需要一定投资;再次现在的办学成本显著增加,仅“五险一金”与工资即增加办学成本20%左右,同时征地、基建、设备、后勤管理等都呈现成本增长态势。而学费收入连续4年不得上涨,财务管理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办学风险反而加大;最后民办高校属自负盈亏单位,国家不承担投资责任和投资风险。各校必然会精打细算。一些学校聘请高水平的高级会计师,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收入状况,作出学校各项事业的年度预算,量入为出,力求节约,减少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是民办高校的一大特征。许多人做过对比:同样完成一项施工工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可以节约1/3—1/4的经费,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民办高校坚持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招生、当年收益的运作方式,在民办高校极少出现烂尾工程或久拖不见效益的建设项目,力求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民办高校通过以上转变,成效显著,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实现了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