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福禄倍尔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显然,在幼儿教育方面,福禄倍尔已经远远超出他之前的所有教育家。福禄倍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位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

第五节 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一、福禄倍尔课程方案

(一)背景介绍

福禄倍尔(1782~1852年),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办学前教育机关,并于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他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方法曾对西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代表作为《人的教育》。

福禄倍尔受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其教育哲学中最基本的信念是坚信人类精神发展的规律是自内而外展开的。他还深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影响,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游戏的必要性。幼儿园的创建是他的教育思想和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的外部反映,也是他躬身幼儿教育实践的硕果和最好见证。他根据自己对儿童本质的理解,为儿童开发了一系列玩具恩物;他还搜集民间儿童歌曲、游戏,选定各种作业作为儿童的课程和教材。

福禄倍尔创办的幼儿园模式和幼儿教育思想对欧美影响很大,其教育思想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和美国等地得到广泛传播。他所创立的比较完整的幼儿教育理论,成为后人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根据,以至于人们把依据其理论建立起来的学前教育课程称为福禄倍尔模式。

(二)理论基础

1.福禄贝尔的哲学观

福禄倍尔的哲学观是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其中心是神,人只是其中一个小的统一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揭露潜在于人体内的“神的本原”。他强调人的教育应从儿童早期(出生至入学前)开始。他认为儿童未来生命之树的胚芽若在这时受到损害,将来要克服极大的困难才能成长,因而提出“儿童早期是人和人类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阶段,也是教育的最重要时期”的论断。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等四种本能。其中,活动的本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为创造的本能,教育就是促进这种本能发展的过程。他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好动的天性不应横遭干涉和束缚,儿童的各种活动也不是对教师指令的消极反应,而必须是内发的、自动的活动,教师应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福禄倍尔建立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

2.福禄贝尔的教育观

福禄倍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他依据对神的力量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它统一着万物,是万物之源,它就是神。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而对于个体来说,就是要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基于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福禄倍尔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的本能、创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这四种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

要完成这些任务,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就必须依据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进行。福禄倍尔认为,人类的精神本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前后相关联的阶段构成,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前一阶段任务的实现有利于后一阶段任务的实现。儿童身上蕴涵着三种特性,即自然性、人类性、神性,且三种特性呈阶段形成。因此,教育工作应遵循这种阶段性特点,逐渐发展,使儿童由“自然儿童”发展为“人类儿童”,再发展为“神性儿童”,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

(三)课程内容

1.宗教教育

福禄倍尔的所有教育思想都与他的宇宙观和神统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神性和宗教的本能,因此,宗教教育成为其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儿童时期,如果不实现上述任务,培养儿童对宗教的情操,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2.体育卫生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重视儿童早期的体育锻炼,保证健康,几乎是所有早期幼儿教育家们共同的教育理念,福禄倍尔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他既重视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3.游戏活动

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游戏,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在教育史上,福禄倍尔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园课程中。他认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自由的活动,无论是用物做游戏,还是与人做游戏,都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

4.恩物

这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它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而成的,作为儿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恩物共有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是六色球,球体的直径为6厘米,用红、橙、黄、绿、蓝、紫各色的毛线编织成球套,在里面塞上棉花或海绵,一端有一根短线。创制这种恩物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儿童认识数目、方向和颜色,又由于球体代表大自然,象征着具有统一性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从精神方面来说,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幼儿圆满的人格。

5.语言

这部分内容包括说话、听(讲)故事和童话,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福禄倍尔非常重视让儿童在观察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学习说话,采用直观法教学。他还选择能反映伟大人物人格的小说、故事等,让儿童叙述,从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习处世立身的道理。文法是语言的规则,与文字一样是思维的工具。福禄倍尔让儿童从学习画线开始,逐渐学习字母、单词、拼法,进而学习读和写,并且经常将读和写结合,作为儿童学习的课程。

6.自然科学常识

福禄倍尔重视对儿童进行自然常识方面的教育,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到自然知识、科学常识。

显然,在幼儿教育方面,福禄倍尔已经远远超出他之前的所有教育家。他所提出的课程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价值。

(四)课程实施的方法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福禄倍尔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活动,才能使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得到继续不断的发展。这种思想与现代所谓的让儿童“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大体相似。

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福禄倍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位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二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获得愉悦,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儿童要想玩好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

一方面,恩物可以训练儿童的感官,配合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恩物的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具有价值,儿童玩恩物可以使他们获得统一的整体观念。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福禄倍尔学前教育及其课程思想的主要内容,但从中我们已经足够看出他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诸多真知灼见。他对教育本质的观点,他关于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规划,他所采用的带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都反映出他对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深刻而全面的思考。

(五)课程评价

福禄倍尔对游戏、作业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确立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游戏、作业和劳动等活动作为培养、教育儿童的基本形式。他认为,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成人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体力与智力,利用儿童与同伴的共同游戏,培养公民意识和意志品质,进行道德教育

福禄倍尔重视儿童对自然的接触和了解,注意劳动作业,他创制了名为“恩物”的一套玩具,并为儿童拟定了使用“恩物”进行的游戏和配有歌曲或音乐伴奏的活动游戏。这些活动为儿童以后的观察和认识活动打下了基础,有益于儿童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还可帮助儿童语言的发展。作业是福禄倍尔为儿童拟定的另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包括绘画以及使用“恩物”和其他材料进行的各种手工活动等。他拟定的游戏和作业注意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同时注意发展儿童的语言。

福禄倍尔使幼儿教育成为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独立部门,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促进了当时欧美等国幼儿学校的改善,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欧美小学教学的演变。在理论上他的某些教育思想成为杜威教育的渊源之一。

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一)背景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她先是研究智能缺陷儿童的诊治,后转而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她坚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也能得到发展。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缺陷儿童教育的成功给了她新的启示:既然缺陷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不是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吗?于是,她开办“儿童之家”,转而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是她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她以一个社会和教育改革者的面貌出现在“儿童之家”,尽最大努力打破传统的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带任何先入之见,一切从观察研究儿童及其家庭环境入手;并以儿童和家长的朋友的身份出现,热爱、关心儿童,为儿童设计各种教育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引起了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而且在于她以长期的宣传和实践推动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她的学前教育课程被后人称为蒙台梭利方案。

(二)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她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理解,也就是她的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而在这一点上,她在很大程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同时,她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实验加以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儿童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并在能动地、积极地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不断发展。教育者不应把儿童看做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者应创设条件,保证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她认为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具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她认为敏感是事物在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力量。但这只限于对某一特定的感受能力的获得,一旦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感受活动就消失了。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期。

2.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六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觉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蒙台梭利认为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的,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

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内容、方法

1.课程目标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以培养儿童为身心均衡发展的人格为目标,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儿童把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在自由和主动的活动中让儿童自我纠正,使儿童在为其设置的环境中成为具有特质的人。

2.课程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通过动作的基本训练及日常礼仪训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即有感官教具的操作。可训练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进而训练儿童的观察、分类能力,使儿童五官更敏锐、更聪明、更有智能。

数学教育。通过由少至多的“量”的介绍,培养儿童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建立儿童的数学基础。

语言教育。蒙台梭利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儿童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3.课程方法(使用蒙台梭利教具)

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儿童通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四)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心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地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做出恰当地反映,提供必要的帮助。孟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自由学习的质量是由教师的质量决定的,正是教师才使幼儿的自由得以实现。

(五)方案评价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其内在需求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限制,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孤立的感官训练,对创造力的忽视等。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其次,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

三、Highscope课程方案

(一)背景介绍

Highscope是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HighScopeEducationalResearchFoundation)的简称,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韦卡特于1970年创立。他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将Highscope建成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机构。他集研究者、培训者、教育者、宣传者于一身。

Highscope课程是美国现代幼儿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流派。Highscope本身就含有崇高的目标和宽广的范围的意思,它的宗旨就是促使全世界的婴儿、学前儿童、青少年获得发展,并通过培训教师和父母帮助孩子们学习。近几年,Highscope的教育方案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世界性的青睐,HighScope课程的应用已遍及世界的许多国家。这些方案包括婴幼儿教育方案(0~2.5岁)、学前教育方案(2.5~6岁)、小学教育方案(6~12岁)、青少年教育方案(12~18岁)。在这些方案中以学前教育方案最先形成,也最为有名,其他方案都是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理论基础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吸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主动学习是High 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核心。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主要观点:①知识的产生,既不是来自幼儿,也不源于物体,而是产生于孩子与物体的互动中。②老师在每天的计划中学习如何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室活动的经验,努力发现儿童的技能和兴趣。这一课程保留了皮亚杰的理论假设,强调儿童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教师和儿童在确定学习经验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三)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

Highscope课程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其课程目标是反映儿童认知能力的关键经验,共分为五类,即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语言能力运用的关键经验、表征的关键经验、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这些活动既可由教师来组织,也可以是儿童自发的活动,儿童在每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能综合各种经验。

2.内容

该课程的内容并不是明确地规定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围绕各条关键经验提供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的活动内容,应注重发展与过程有关的经验,而不是与行为结果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分为主动的学习、语言的运用、经验的表征、发展逻辑推理、理解空间和时间等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

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地探究;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选择材料活动和目的;掌握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2)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

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描述物体、事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语言表达情感;由教师把幼儿自己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读给他听;从语言中获得乐趣,念儿歌、编故事、倾听诗歌朗诵和故事讲述。

(3)经验表征的关键经验。

通过听、摸、尝、闻来认识物体;模仿动作;把图片、照片以及模型与真实的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活动;用泥、积木等材料造型;用不同的笔绘画。

(4)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

分类:探究和描述事物的特征;注意并描述事物的异同,进行分类和匹配;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和描述物体;描述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归属的类别;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一个以上的特征(如你能找到既是红的又是木头做成的东西吗?);区别“部分”和“整体”。排序:比较哪一个更大(更小)、更重(轻)、更粗糙(平滑)、更响(更轻)、更硬(软)、更长(短)、更高(矮)、更宽(窄)、更锋利、更暗等;根据某种特征来排列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长的、最短的等)。比较数和量:用一一对应匹配的方式来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如饼干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5)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关键经验。

空间关系。重新安排一组或一个物体在空间的折叠、弯曲、铺开、堆积、结扎,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和场景;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如在中间、在旁边、上面、下面、在顶上等);体验和描述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如进去、出来、朝向、远离);体验和描述事物之间、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如靠近、邻近、远、紧靠、相隔、在一起);体验和表征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结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学习确定教室、幼儿园以及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理解绘画和图片中所表征的空间关系;识别和描述各种形状。

时间关系。制订计划和完成计划;描述和表征过去的事件;用语言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并为此作好适当的准备;按信号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识别、描述和表征事件的顺序;体验和描述不同的运动速度;在讲述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时学习使用惯例的时间单位(如早晨、昨天、小时等);比较时间的间隔(如短、长、新、旧、年青、年老、一会儿、长时间);注意观察把钟表和日历当作时间消逝的标记;观察季节的变化。

3.方法(Highscope课程以主动学习作为一日活动的核心)

(1)重视一日常规的建立:计划——实施——回顾时间。

Highscope课程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包括计划——实施——回顾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过渡时间。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固定而灵活的活动内容,各时间段之间的转换是顺畅而自然的。Highscope认为通过建立一日常规,会使儿童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所有的活动中,计划——实施——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其重要处,在于能提供幼儿适当的选择自己的活动。幼儿自己有学习自主权、选择学习方式的决定权及问题如何解决权。

这是一种能增强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的模式。它由三个活动组成,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在实施完后,孩子们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并可以展示自己工作的成果。此教学模式中,幼儿和老师同时掌握着学习的主导权,主动学习的幼儿会培养出自己的学习兴趣,遇到问题时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也乐于与人分享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

可见,Highscope不仅重视儿童的自发的活动操作,也相当重视儿童的反思与回顾。它切实贯彻了主动性学习的精神,也完全符合皮亚杰重视个体主动活动和重视个体反思的主动建构主义理论。

(2)精心设计支持性活动环境与提供丰富材料。

空间是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教室的布置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让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最佳。基于这些观点,除了重视主动性学习的心理氛围的建立,Highscope课程非常重视物理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挑选。

在Highscope课程中,要求活动室物质环境的准备和布置必须是吸引人的,也就是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材料应是丰富的,能够支持孩子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能够支持孩子们各种感知觉的发展,能够反映不同儿童家庭的文化,同时,这些材料都按类存放,孩子们能够容易地拿到这些材料并易于儿童正确地放回原处。整个幼儿教育中心通常被分成几个兴趣区,如沙水区、建筑区、积木区、读写区、记数区、分类区、木工区、玩具区等。这些兴趣区数量的多少不是固定的,兴趣区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各幼儿教育中心的实际情况及孩子们的兴趣而设置或改变。

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不仅提供了环境设置的基本原则,而且对每个兴趣区安置在幼儿中心的什么地方,每个区应该放些什么材料,都有具体细致的说明,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四)评价

Highscope课程被认为是“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一个例证。注重提供材料和挑战性情景来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强调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师幼之间的积极互动,教师营造的是一个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氛围。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瑞吉欧课程方案

(一)背景

瑞吉欧幼儿教育系统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5~1946年期间,意大利政权进行重新改组,意大利民众也自力更生兴起了由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瑞吉欧学前学校即为其中的一例。当时在瑞吉欧幼儿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奇的带动下,民众在卖掉二战德军丢掉的破坦克车、卡车、马匹等军用设备以后,依靠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建立起一所新的民间学校。当时这所学校起名叫“鲁滨孙”。

自1963年起,瑞吉欧开始设立自己的教育设施网络,创立了一些最早叫学前学校的幼儿园,招收3~6岁的幼儿。到了1967年,所有由家长经营的民间学校全部由瑞吉欧市政府收回管理。从1960~1968年,经过8年的奋战,瑞吉欧所设立的3~6岁幼儿学校的重大政策抗争活动已蔓延到整个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妇女就业的机会增加,为婴儿提供服务开始被看做是每个工作家庭应该享受的权利。另外,要求将子女送进托幼机构接受托顾与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此在1970年,瑞吉欧又创办了招收4个月至3岁儿童的婴儿中心。

瑞吉欧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意大利传统文化,尝试运用与借鉴了很多理论,如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理论,杜威、布鲁纳、克伯屈等人的教育理论,从而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想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瑞吉欧教育体系,它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当今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理论基础

1.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马拉古奇认为,该体系的建立曾受到过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影响,其中主要有杜威、克伯屈、艾沙克斯等一些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想家的影响。杜威是进步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瑞吉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瑞吉欧的创始人马拉古奇说:“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最基本的就是以幼儿为中心……”。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必须有自己的空间,成人不能对儿童施加权威,成人是儿童生活的引导者和支持者。②教育应鼓励民主与合作。这在瑞吉欧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学校实行的社区式管理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与儿童一起开展教育与学习,学校的教师、家长、社区的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民主、合作的精神和态度体现得非常明显。③“做中学”的思想。这为瑞吉欧的“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奠基石,倡导由儿童决定活动目的,儿童自己制订计划,自己进行活动,自己进行评价。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是促使儿童主动学习的基础。这种相互作用的活动观自然体现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维果茨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高级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他强调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瑞吉欧教育非常重视每一位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家长及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互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瑞吉欧的多元化教育理念、科学的目标定位、优化的教育环境及合理的评价方式等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瑞吉欧的课程特征

1.引入方案教学

在瑞吉欧学前学校中,其课程的组织结构就是幼儿参与的、范畴深入而广泛的方案探索活动,我们称之为方案教学。

所谓方案是指一个或一群儿童针对某个主题所做的探索活动。

方案与我们平常所称的自发性游戏不同。因为在方案里儿童不仅有机会亲自参与经过自己或自己与同伴、自己与教师周密计划的活动,而且儿童还必须不断尝试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努力把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及一些技能、技巧运用到方案活动中。而儿童的自发游戏在持续性及一贯性上可能要比方案活动差,同时自发游戏完全凭儿童的主观欲望。尽管它在儿童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儿童有所发展,但其偶发性比较大,更强调其愉悦性。

方案(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儿童自发地决定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在儿童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帮助儿童选择活动的材料,教师是活动的提供者、参与者。

方案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子题目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就教的角度而言,方案教学强调要以合乎人性的方式,积极鼓励儿童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学的观点来看,方案教学强调儿童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以取得第一手资料。而方案的内容或主题,通常要取自儿童所熟悉的生活世界。

2.多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征系统: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办者为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成果巡回展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里的语言泛指文字、动作、图形、绘画、建筑、雕塑、皮影戏、拼贴、戏剧或音乐等多种活动形式以及丰富的媒介材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意指儿童有权利也有能力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外的诸多方式,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他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个标题包含着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办者对儿童无限潜能的尊重、赞赏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瑞吉欧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让他们获得完整的生命经验。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孩子

     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想法,

     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发掘;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创造;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

     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

     学校和文化,

     把脑袋与身体分开。

     他们告诉孩子:

     不要用双手去想,

     不要用脑袋去做,

     只要倾听不要说话,

     了解但毫无喜悦,

     只有在复活节与圣诞节的时候,

     才去爱与喜悦。

     他们告诉孩子:

     去发现早已存在的世界,

     而一百种当中,

     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

     他们告诉孩子:

     工作与游戏,

     真实与幻想,

     科学与想象,

     天空与大地,

     理由与梦想,

     不是同一国的。

     因此他们告诉孩子,

     一百种并不在那里。

     孩子说:

     不,一百种是在那里。

3.小组工作

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一般是3~5人,有时2个人。瑞吉欧认为这种小组工作的方式有利于保证同伴间的合作研究。项目活动中的同伴合作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向同伴提供经验或技能上的指导与支持等。瑞吉欧也认为小组内同伴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不应过大,应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既能因不同而产生观点的交换和切磋,又不要因差异过大而产生过度的不平衡。从瑞吉欧的经验来看,小组内同伴间的发展水平既要有所不同,同时这一不同又不要过大。

4.档案支持

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包括儿童自己的视觉表征活动作品以及对儿童工作过程中具体实例的记录,如记录儿童在工作进程中的具体实例,正在工作的儿童的照片、教师写的旁注、眷写下来的儿童们的争论短评和对于活动意向的解释以及家长的评议等。这种档案并非简单的文字记载,而是以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它贯穿项目活动的始终,并在活动结束后延续,档案并不意味着一个最后的报告,文件夹中的作品收集以及帮助记忆、评价或创造的一个文件才是儿童、教师交互学习的过程,是他们共同工作的成果。

(四)课程的组织形式

1.阶段一:活动的发起及准备阶段

活动的发起,也就是主题的产生。瑞吉欧项目活动主题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源自成人的建议、儿童的讨论,也可以是成人和儿童共同协商的结果。项目活动的主题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提出,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仅仅指儿童在活动中的自发表现,而且还包括由教师推断和引发出来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儿童的活动和反映中看到蕴涵在其中的学习价值。

在这一阶段,教师一方面的任务是对主题做些经验上的准备,如制作“主题网”——教师事先依据经验和对孩子的了解,设想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想法,并使用“主题网”的方式加以呈现。另一方面的任务也是其核心任务,即充分地了解、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原有经验。瑞吉欧的孩子们更多的是运用视觉表征活动(绘画、泥塑等)、象征性游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借助它们,孩子能充分表达对主题的认识或对这一主题做出自己的假设;而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此全面了解幼儿的经验基础,并由此设计出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2.阶段二:活动的进行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获得新的直接经验,并围绕着这一任务而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实施和活动后的表达,活动在其中一步步地进入主题变化或情节发展的高潮,幼儿在其中验证自己的假设,探讨问题和事实的真相。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户内外的实际操作的研究和探索的活动,使其全面了解事件本身或发现其背后的规律,然后,根据观察所得的东西或活动结果进行各种形式的再表达。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为获得第一手的新经验而进行的实地考察或调查研究是很重要的一步,它可以说是瑞吉欧项目活动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环节。当然,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拜访专家等途径,收集信息,获得经验。

对教师而言,这阶段的任务在于提供丰富而适宜的资源,如提供材料、暗示和建议等,同时,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他们随时可以提供帮助的资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幼儿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求助。

3.阶段三:活动的高潮与总结阶段

项目活动的最后还需要一个全程的、系统的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活动反思和总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写活动反思,并要养成写反思的习惯,反思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组织此教育环节中的收获、成功之处;另一个是通过此环节的组织,总结需要改进的地方及策略,重点谈感受。还可以让个别孩子讲述自己整个活动的历程;或由幼儿在教师及同伴的帮助下整理自己在这项活动过程中的材料、绘画、照片、建构的作品,将其中所获得的发现介绍给家长、客人、本班或别班的孩子,也可以由全班幼儿集体办一个面向全园的作品展示会、戏剧表演等。具体如何操作,要视活动的具体完成情况和幼儿的学习情况而定。

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实质上是给孩子以各种方式表现、展现他已具有的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学习上的沟通和互动。

(五)瑞吉欧课程的评价

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和探索。同样教师也是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作为局内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孩子一起工作、思考,但他又扮演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始终关注着孩子的状态以及活动的进展情况,适时地、自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要求为他们提供各种媒介和帮助,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促进主题的深化。教师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相互转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他们的引导作用。幼儿的知识是在师生共创的宽松、自由、融洽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和教师有效的指导逐渐建构起来的。

瑞吉欧的小组工作模式既给予每个儿童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同时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同时,瑞吉欧教育中鼓励儿童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外的诸多方式,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他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饱含着瑞吉欧创办者对儿童无限潜能的尊重、赞赏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瑞吉欧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让他们获得完整的生命经验。可以说,瑞吉欧的课程模式对于我们目前的课程模式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方案

(一)背景

陈鹤琴,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后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儿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儿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儿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资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

(二)理论基础——“活教育”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及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

“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新人,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放眼世界的情怀,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时代性。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的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①课程应为目标服务;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③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④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陈鹤琴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明确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活教育”方法论的宗旨是反对封闭教育,强调实践教育,体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具有创新性。

(三)课程目标、内容、方法

1.目标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

2.课程内容

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②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③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④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⑤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儿园课程中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应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儿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儿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从而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

此外,幼儿园应特别注重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儿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3.课程方法

(1)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游戏法和小团体活动。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进步。

以上只是介绍了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有关幼儿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和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与借鉴。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毕竟受到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辩证地继承,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内容,而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进步了,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也不同了。因此,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