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很多是通过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社会性规范的形成等。②在发展性目标中强调“创造性”目标的评价,以促使教师把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等放在首位。②内容是否含有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能力特征与人格特征全面生成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因子。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评价主体的局限性。

第四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对课程计划的执行,但不是机械的执行。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并不是在于它能否得到“精确”的实施,因为课程实施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存在着一些技术性的因素,也存在人的因素,而最终要取决于人的因素。这是因为,一个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而它的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

(一)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1.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和安排的活动,以引导幼儿获得优异的学习经验。它具有目标明确、内容精选、计划性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强等明显特点。这类活动主要用于帮助儿童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能整理、提升原有的经验。

2.游戏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最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活动。游戏不是一种单纯的儿童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教育性活动,也是一种具有教学价值的社会性活动。我们不应该将游戏与教学进行简单地划分,而应该深入探讨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看到游戏对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价值。

3.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生活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日积月累的,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很多是通过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社会性规范的形成等。因此,我们要使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教育化,在真实的情景中用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各种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让幼儿获得长足发展。

4.其他类型的活动

除了上述的教学活动及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外,学前教育机构还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动,如节日活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

5.家、园、社区的合作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教育影响源,社区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的学习环境。因此,幼儿园应该以社区为依托,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优势,构建家园与社区共育平台,促进家、园、社区幼儿教育一体化。

(二)影响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从本质上讲,编制新的课程本身就是为了改革原有的课程,课程实施则是为了把这种改革落到实处。因此,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就会影响到课程的实施。课程计划的特性包括:①可传播性,即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②可操作性,即使用它们的方便程度;③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④相对优越性,相对于原有的课程而言,新课程计划有哪些长处。如果新课程计划具有以上四个特点,则课程实施就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

2.交流与合作

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课程的成功实施。通过交流,课程编制者可以向实施者表达隐含在课程中的基本假设、价值取向,可以提供有助于课程实施的建议,传递其他地区和学校实施课程的情况。通过交流,课程实施者之间可以了解各自实施课程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经验,以取长补短。

3.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课程实施意味着要求实践者作出某种改变,要放弃以往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有人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对这种情况的改变,一方面要靠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的职责,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设法转变教师对新课程计划的态度,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把课程实施看做是自己的事情。

4.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因此,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目标、技能、方法和策略,以减少对课程实施的阻力。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评价中,无论是设计或执行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还是设计和创设教育环境与教育玩具等都要明确并且突出如下三个方面:①在基本目标中强调“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以促使教师真正树立“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手段(而不是为目的),千方百计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的理念。②在发展性目标中强调“创造性”目标的评价,以促使教师把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等放在首位。③在整体目标上体现超前性,即以婴幼儿自身为参照时,设定的幼儿发展任务要高于其现实发展水平(但要把握好度);以社会为参照时,设定的幼儿发展任务要有未来意识,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素质的要求。

把以上三点是否明确和突出作为设计工作和实施工作好与坏的重要评价标准来促进本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内容——评什么

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评价中,要突出以下价值判断:①内容是否对幼儿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索性,亦即是否有利于激起幼儿积极活跃的思考;是否有利于开拓和拓宽幼儿的眼界和思维形式;是否有利于诱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②内容是否含有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能力特征与人格特征全面生成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因子。③内容是否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观、发展多元化的全球教育观及可实现发展的生态平衡观。④所选的知识及知识类型、经验及活动类型是否符合关键性、科学性、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平衡性、趣味性等要求。⑤在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评价中,要以符合幼儿心理认知结构和知识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统一为总的取向,但是当二者已统一时,要首先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结构。

(三)评价主体——谁来评

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课程评价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事情,处于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大多只是课程评价的局外人和旁观者,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课程评价的对象而被评价,很少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程评价的机会,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

幼儿园课程评价应特别强调“双主体性”,即师生都是评价的主体。传统的评价观念只承认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等是评价的主体,例如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以及活动环境等方面的评价大都是由教师评说好坏优劣,而幼儿园课程评价则要求把幼儿也看成是评价的主体。因为评价本身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是一种有特殊价值的认识活动。评价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评价水平是衡量认知能力的尺度。幼儿应该得到更多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机会,他们有权参与评价活动,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把评价环节作为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评价的类型和方法——怎样评

按照评价的基准可以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按照评价的功能可以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将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为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幼儿园课程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同时,课程评价一定要有科学、正确的评价取向和评价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