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

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后进生,要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教;有的父母虽在家,却疏于管教,甚至放纵其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一)后进生的成因及其特征

对后进生,要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一般来说,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这里就前两者作一简要分析。

1.家庭原因

1)父母综合素质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

2)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相互之间沟通困难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知道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心灵沟通。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教;有的父母虽在家,却疏于管教,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2.学校原因

1)学习受挫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受挫后,很希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但是,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动则挖苦、讥讽、责骂,使他们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他们甚至还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后进生还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表面上看,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比如,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便要扣班主任的津贴。于是,班主任便把这个学生狠狠地训一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另外分出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1.思想品德不高

一些后进生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爱心不够,不太懂得尊老爱幼;个人主义比较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感恩心;有的同学甚至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表现为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组织纪律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2.心理健康不全

后进生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在情感特征上重哥们义气,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叛逆性过强,存在着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

3.行为习惯不良

一些后进生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同学经常出入“三室一厅”和网吧,甚至和街头“小混混”混在一起,抽烟、酗酒、盗窃、打架滋事。

4.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反应迟缓,理解力不强;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三)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中真正富有挑战性的,可能还是承担有难度的工作。一位教师这样说:“我工作17年来,所接班级也有大家眼中的乱班、差班。可是我在对这些班级进行教育管理时,我发现越是大家眼中的差生,淘气的学生,一旦使其转化,收获的会是比那些优等生更为愉悦的惊喜。这些孩子往往更具有人情味,他们一旦与班主任成为朋友就会从心底里真正的承认和接纳。”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爱事业,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聪明的,抑或是迟钝的;漂亮的,抑或是难看的;家庭富有的,抑或是贫寒的……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成尚荣:《大师之大》,见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爱心、仁慈集中表现在对“问题学生”的态度上。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他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儿童学习不好,落后;儿童难于像他的同班学生那样学习;儿童或少年犯了流氓行为——所有这些都是糟糕的事。如果是你的儿子遇到了这种糟糕的事,你会怎么办?不见得会提出开除、减品行分数之类的处理办法。当然理智会提醒父母,这些部分也是需要的,但你首先会提出极端必要的办法去挽救儿子,只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下面是一位老师讲的故事,读后耐人寻味于永正:《给马金花的一封信》,转引自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发生在1976年初冬的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那年,唐山大地震,震得人心不安。徐州城的人都住在用塑料薄膜搭的防震棚内。

初冬,天气已经很冷。突然有一天,过去的两个学生找上门来。一个说他是木工,一个说他会瓦工,要给我搭一个能过冬的防震棚。说干就干,不消两天,一个坚固的防震棚搭好了。这是两个什么学生?都是所谓玩劣学生!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内疚极了。我教他们的时候,给他们的爱最少,而他们长大之后,给我的爱却最多!

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学生观、教育观。从那时起,我爱的天平开始向所谓差生倾斜。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爱,就像虚弱的婴儿更需要母亲的精心哺育。十个手指有长短,为什么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呢?说来也怪,我这么一“倾斜”,这些学生跟我上个一年半载的,语文成绩居然都有所长进!是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我,于是爱屋及乌,就喜欢我教的学科?相关链接

爱,可以改变一切秦朔 文,见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美国大学教授,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果都是:“他们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继续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仍然健在,虽然年迈但仍然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微笑着回答:“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爱”是一个博大如海的字,而爱的回答更是诚挚的爱李倚天:《给予爱者是强者》,引自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175页。

下了一夜的大雪。第二天早上,早自习的时间到了。

一个教室里,班主任点着人数:缺18个。他愤愤然拿来一把锁,“咔嚓”将教室门锁上了。这样,18个眉毛和头发上挂着霜的学生,在门外站了40分钟。“一个个给我说清楚,还打算不打算上课?!”

没有回答。其实有的,他听不到,那就是18声在心里的“哼”!

另一个教室。班主任站在门口。他准备了4个暖瓶,命令每个进来的学生先喝上几口热姜水。

第二节是他的课。当他要将课本放到讲台上时,手停住了。那上面,摆着各种治疗感冒的药。他望着台下,一张张脸都低着,60个“若无其事”。他背转身,摘下眼镜,说道:“镜片上全是水汽了……”其实呢,他眼里也充满“水汽”了。其实他不知道,他身后,60张脸早已扬起来了,绽出60个甜甜的笑……

有人问:“在学生那里,为什么他的话那样‘管用’?”

还有人问:“为什么这个班的孩子最‘争气’?”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而当其受到激励后,能力便可以发挥出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可能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造成差生的因素有千万条,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自身对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内因”造成的,如果不触及差生这一根基,任何转变差生的努力最终都将化为泡影。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后进生的学习个性;要经常与他们谈心,融洽师生感情。

另一方面,可以迂回进行,即先培养其他兴趣,再慢慢迁移到学习上来。传统观念认为,差生的差距主要是成绩上的缺陷,因而在转变差生的做法上依靠大量的补知识,试图缺什么补什么,于是乎补课、补作业成了转变差生的唯一途径。在这点上,差生的家长们也形成共识,每每谈及子女优劣,总会埋怨某某学科成绩差,央求老师补课请家教。其结果是差生原来的差距还没赶上,新的差距又“补”了出来,这种单一的补课“补”作业,差生还是差生。

对差生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差生学习成绩差,并不等于一无是处。在他们中间,不乏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健将”,或者能歌善舞的“艺术精英”……只要稍留意一下,兴许会冒出原先并不为人知的其他特长。问题是他们没有适宜的场合来施展,只要有机会,这些差生积极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因此,合理地开展各种活动是消除差生失败阴影的重要途径。在广阔的课外活动中,让他们为自己制作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而欢呼,为自己争得比赛第一而拥抱。把他们放到工厂、田野、商店……去了解他们喜欢了解的知识,当他们感到书本学习负担减轻,而其他知识面在欢快的情绪中得到充实时,便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愉悦,看到自己不比别人差,这样也许能启动差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内趋力,将学习的积极性迁移到书本知识上,真正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歌德有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对差生而言,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看法往往很消极,这也许是导致他们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不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成功,他们就不会努力。那些在落后的班级中获得成功的教师们发现:通过坚持不懈地告诉学生你相信他们能够成功,可以将班上的“负能量”转变为积极的力量。美国学者本尼斯经过研究认为,只要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分数提高25分。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不言而喻,只要育人得法,说教得体,学生均能成长为不同领域的建设型人才。

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后进生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6.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甚至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抵消了学校教育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5+2=0”。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7.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8.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形成“班级特征”,发挥“协同作用”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征。班级特征可以使好的班级越来越好,而差的班级越来越糟,这种影响就是“协同作用”,它是指整体联合效果大于各部分单独作用之和。如果学校里的所有教师都遵守并执行统一的规章,由于协同作用,这所学校就会很强大。同样,如果班上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很高,那么,协同作用会使学生的表现比最初的预期更好。

即使是很落后的班级,他们也有一些积极的特征。例如,某个班级学生很爱讲话,你可以试着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个问题,表扬他们善交际。此外,多注意学生的优点,而不要总盯着他们表现不好的地方。比方说,在落后的班级,如果你要求学生完成书面作业,他们往往很快安静下来,这就是一种好的表现。

9.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注意方式方法

一些班主任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将批评惩罚作为管理手段,试图用“管、卡、压”的方式,以各种规章制度压服人。殊不知,多年“差生”的经历,使他们有了极强的抗拒承受力。对班主任的规劝、批评甚至处分均能“坦然处置”、我行我素。要么当面顶撞,“破罐子破摔”;要么“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大禹治水”虽然是水利问题,但其实很多事情道理是一样的。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后,一味的压服,他们是不服的。对“差生”做的错事,一般情况下不要当众批评,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过后单独找其谈话,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帮其改正。如不注重对“差生”的工作方法,当众批评,会损伤其自尊心,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不利于教育。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走进学生中,跟他们谈谈心。李镇西谈到自己成功时,讲到他每天坚持的“五个一”,其中一个就是每天找一个学生谈谈心,一个校长尚且能做到,那么班主任更应该能做到。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佚名:《我的“后进生”教育观》,为你服务教育网。拓展阅读

一位“差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之谈”

激将开头

第一次班会是班主任的就职宣言,也是全班同学的动员大会,更是吹响全面扭转班风号角的最佳时机,但我却以别样的方式来开始我的第一次班会。我说:“同学们,我这个暑假很难过,因为知道要来带我们这个班,我曾多次强烈要求换别的班,但没有成功……”全班学生一片寂静。

“然而,我今天才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别人说我们班是差班,我,你们的班主任第一个不同意。同学们,你们同意我们是差班吗?”“不同意!”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群情激动。

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们我们一起用行动证明自己,改写自己的历史,扬起希望的风帆,学生对我的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么,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争取这个学期摘掉倒数第一的帽子,争取坐上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的交椅……”“不!”“目标太高?难度太大?”我又激了他们一下,“不,我们要第一!”他们个个信心满满。

约法定调

学校本来是没有差班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差班,主要是因为在前期没有进行很好的养成教育,学生放任自流,淡漠了班级荣誉感,对班集体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要把班级管理好首先应该抓好纪律,可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关键在于选择有效的方式来执行。因而从第二次班会开始,我就开始制定班规。我制定了新班规要求学生们执行,同时也让学生们给我制定班主任规则,由我来执行,对于这个决定同学们既惊奇又激动。

新班规归纳起来为“一二三四五”,简单好记也容易产生效果:

一个规定: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

两个原则:纪律求遵守,学习求进步。

三件事情:每周调换座位以保护视力,每周进行等级评定,周末大扫除。

四个优点:每周找出自己一个优点,别人一个优点,本班一个优点,别班一个优点。

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忍耐。

学生们也很快给我制定了五项规定,也是“一二三四五’:

一个笑脸:每天到班里见到同学要给个笑脸。

两个关爱:关爱差生,关爱差科。

三个面向:面向全体同学,面向全部科目,面向中考。

四个注意:注意幽默,注意时尚,注意倾听,注意方法。

五颗红心:对本班有信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热心,对差生有耐心,对自己要开心。

经过协商,师生双方一致同意对于做好者奖励,对违反者罚,罚给班里做一件好事或者表演节目。每学期期中初评,期末总评,评比结果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刘林涛:《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为你服务教育网。

1.今天,充分利用时间了吗?

与其在口头上、书面里去赞美时间,还不如每天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时间,明确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多向单位时间要效率,踏踏实实地把握每一分钟。熬时间、做时间的仆人,都是“不预则废”。

2.今天,上课积极动脑了吗?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无所事事。”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怔:我们的许多学生就是这样的啊!课堂上一半是“燃烧的火焰”,一半是“平静的水面”。这种状况的存在,直接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课堂是激发学生大脑的最具活力的阵地,阵地上每一员的思维火花都应是熠熠生辉的。

3.今天,作业独立完成了吗?

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要自己去完成,方能得失自心知,“知其失方能救其失”。作业是用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独立去探索、去触摸知识的“脊骨”,是不会深刻地体会到知识本身的乐趣的,又怎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知识的乐趣呢?

4.今天,班级的任务认真完成了吗?

初一进班时,有许多学生竟然不会使用拖把,分配女生拖地,竟还引来同学的哄笑。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5.今天,主动帮助同学了吗?

现在的孩子是受宠的一代,一生下来身前身后尽是爱;同时他们又是孤独的一代,缺少兄弟姐妹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问问自己:今天给同学送个微笑了吗?借给同学橡皮了吗?帮同学解答问题了吗?……事小暖人心,暖人心之人亦心暖。

6.今天,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

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懂之处要今日解决。许多学生有了不懂的问题,通常的对策是“懒”,懒得问老师,懒得问家长,懒得问同学,懒得查资料。日积月累,不懂的地方就成了个大障碍,如果是学习上的,就会抑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如果是生活上的,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7.今天,做了无效劳动了吗?

迟到、旷课、上课分神、说话、抄袭作业、打骂同学、顶撞老师……这些都是无效劳动。魏书生老师曾让学生每天找一找学习中的无效劳动,全班竟找了100多项。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成长中的人,极易有一些小问题,但也较易纠正。学生如果不时时提醒自己,就会“小问题铸成大错误”,有语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8.今天,爸妈正在干什么?

可叹天下父母情,学生们在校衣食无忧地学习,父母们在家在社会勤勤恳恳地劳作。要让处在“温柔富贵乡”的学生们时刻记得父母的辛劳,与父母同笑同泪同悲同喜,共同历练人生。要让学生形成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学会从身边事做起、做好。

9.明天,我怎样去改变自己?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之,首先,必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自信心经常被自己的错误击碎;再次,要寻求方法,或自己摸索,“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或借鉴别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