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因而在培养学习能力时,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过高,达不到目的,容易落空;过低,阻碍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记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它直接决定着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成功概率。其内容包括:第一,它是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运用。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的综合运用。第二,学习能力与学习活动有着紧密联系。人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三,学习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特点。人最早、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感觉动作能力(包括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方位感),之后,逐渐形成了听知觉和视知觉,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出阅读能力。当阅读能力发展之后,我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才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学习活动中才会产生一种成功体验。因而在培养学习能力时,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看书阅读,老师能经常在他们旁边吗?因此,教师教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同时,更要教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的计划性

每个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都和自己的计划决策能力有关。有计划的学习,不但可以克服忙乱的现象,使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发展计划决策能力。制订学习计划要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正确权衡自己的基础,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如果基础知识差,教师讲的新知识接受不了,就应重点补习基础,提高接受能力;如果基础好,学习没困难,就应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扩大知识面。学习计划订在经过努力确实可以实现的水平上,并且要留有余地。过高,达不到目的,容易落空;过低,阻碍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同时,学习计划要突出重点,照顾全面。

2.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性

实施学习计划,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决心和毅力,也可以促使学习计划的坚决执行。持之以恒,能使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获得知识。同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调节大脑皮质的有效措施。只有妥善的安排学习、休息、体育和劳动的时间,才能保证精力充沛,健康成长。长期采取延长学习时间的疲劳战术,不但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而适当的劳动和体育活动,不但不影响学习,而且有利于学习。为此,就要学会做时间的主人,科学地管理时间。对于自己的可控时间,如早上、晚上、自习、星期日、寒暑假等,要有计划安排,使学习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活动等有机地结合。

3.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俗话说,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就会使自己自觉地产生要去完成某一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不去完成这种动作往往会感到不安或有所失落。自学也是如此,养成了自学习惯,平时就会自觉地去学。而自学习惯是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自学行为逐渐养成的。如果一个人当一天不读书就觉得若有所失,并能成为自己的一项生活内容,长此以往,自学习惯就养成了。为了养成自学习惯,可以给自己下两个规定:一是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求人,务求自己解决,结合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二是每天定时自学,雷打不动,从不间断,积以时日,就能成为习惯。

4.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技能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无疑无悟。“疑”是“学”的起步,一个头脑中没有问题可提的人是绝对不会学习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还要能够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解疑。目前,一般学习差的学生,不会提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已习惯于老师提问,他们思考,然后记下老师归纳的正确答案。学生没有疑问,说明他们积极思维不够。所以,教师要激发、鼓励学生多思,产生疑问,把问题带进学习的过程中去。针对这些疑问,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例如,有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采用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集体共享每个人之所得,从而获得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这种活动可以称之为“群言效应”,也就是说,学生群言之后,可以调动他们的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的个人潜力,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过程,这种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人类的最基本能力之一。没有记忆就不能积累和保存知识,也难于使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更不能进行学习活动。记忆能力就是人们把收集到的事物信息和资料储存和再现的能力。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等几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记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培养和提高。

1.注意科学用脑,张弛有度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脑,在功能上有不同的分工。左半脑主要是管语言、数字、逻辑、运算和加工的系统;右半脑与知觉和空间有关,是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系统。一般情况下,两半脑各司其职,既分工又合作,彼此相互补充。兴奋、抑制是其工作和休息的表现,因此不注意科学用脑,感兴趣的就抓住不放,而不感兴趣就碰也不碰,长此以往,让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或抑制状态,记忆效率肯定会降低,最终导致记忆力的消退。

2.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

记忆是客观事物通过各种感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而且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效果明显的优于单个器官的个别活动。实验表明:单凭听觉器官获得的知识,一周后能记忆15%;单凭视觉器感获得的知识,一周后能记忆25%;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一周后能记住65%。因此,在学习时要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来刺激大脑,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把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等结合起来,对加强记忆是十分有利的。

3.重视练习复习等学习环节

科学实验表明,人们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表现为先快后慢。有关学者做过研究,学一种新的知识后,如果不及时练习,经过一小时后再检查,遗忘56%,经过一天后再检查遗忘79%。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在没有遗忘之前进行练习。通过独立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懂得记忆内容的实际意义,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使记忆保持长久。然而,无论记什么事情和知识,光靠理解和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复习,复习得越充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督促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每天的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还要十分重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总复习这些环节。要记住某个知识,科学的、必要的重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4、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归纳和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记忆方法,如朗诵法、札记法、列表法、回忆法、联想法、图示法、谐音法、概括法、对比法、网络法和歌诀法等。这些方法能使学生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加强学生记忆,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譬如,概括法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来记忆的方法,它可以对主题、内容进行概括,也可能运用数字、顺序进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就可概括为一青(青苗法)、二募(募役法)、三农(农田水利法)、四方(方田均税法)、五保(保甲法)。这是按照识记材料的顺序进行记忆的,只要记忆五个关键字,即可回想起全部内容。再譬如,歌诀法是把识记材料改编成歌诀的形式进行记忆的方法,它要求语言编码韵律化,即语音和谐、节奏鲜明、顿挫有致、朗朗上口、语言精练、句子整齐。这样,能够化繁冗为简短,变凌乱为有序,既便于存储,又利于检索。把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简缩成一首七言律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十分便于记忆。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起点,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它是指人们发现和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是获得成功、捕捉机遇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智力条件。这种能力不是先天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和提高的。

1.培养学生会确定明确的观察任务

有了明确具体的观察任务,才能把观察力集中于所要观察的事物上,观察活动才能有计划地进行,这样就容易抓住事物关键的现象,对现象的感受也会更深,从而取得预期的观察结果。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说明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学生自觉地投入观察训练的前提。学生明确了行为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在银镜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不注意观察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就生不成美丽的银镜”;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2.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知识和技能

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捕捉到不易发现的重要现象,还能使观察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要培养观察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跟踪观察法、定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懂得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同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以及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也可以同时运用或交替运用几种观察方法。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掌握下列几个基本要点:一是要掌握观察的顺序;二是要学会比较;三是要编写观察提纲;四是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五是观察时应做好记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仅让他们知道如何观察还不行,还必须经常地进行实际观察训练,在观察中养成严肃认真、细致耐心、尊重事实、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良好的观察品质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客观性要求人们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防止主观经验的作用;全面性要求人们观察应仔细全面,不要遗漏有关细节;准确性是指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的差别;敏捷性则是能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各种现象;创造性则是指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帮助学生建立观察的行为模式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除了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学生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譬如:在对某项活动进行观察时,就有如下各模块间的程序体系:在活动之前了解活动意图,可决定观察的意图、重点,并确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按活动的意图,可分为实习、表演、旁听、交流、调研、取证、访谈、摄影、欣赏和游历等,对上述各类活动进行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法庭审判旁听活动中,主要观察和记录法官的审理程序以及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的辩论焦点与攻防依据。对教学实习活动,侧重观察教师讲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的教学安排、讲课程序、控制课堂节奏、处理随机事件等。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而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学习过程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让学生了解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是在头脑中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首先要掌握和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方面,例如,把一个完整的句子划分成为主语、谓语、宾语来进行讨论;所谓综合,就是把整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考察,例如阅读一篇课文,根据课文各段的大意,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和各种属性;综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各种成分、属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任何思维过程中,都包括最初的综合——分析——再综合这三个环节。分析和综合彼此紧密联系,组成了统一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把分析和综合在一起加以运用,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按从整体着眼(初步综合)到局部深入(分析),再到贯通升华(再综合)的思路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只有从整体着眼,阅读才会方向明确,目标具体,不致盲目乱撞,高耗低效;只有局部深入,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入透彻,避免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阅读之后再综合,融会贯通,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综合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概括,概括是思维的第一特征。所谓概括就是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从教学实践上讲,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概括的过程。例如,语文学科中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做到词达意明、层次分明、说到“点子”上,这是在“说”中概括能力的表现;读的要素较多,分析课文,即分析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是读的重点,它正是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是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2.让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它是用词来标志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及其体系组成的。因而所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概念及其体系。学习的过程,就是系统地掌握概念的过程。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揭示知识内在本质联系,而应用只是揭示在一定条件下知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只有充分利用自己潜在的智力因素,采用发现学习法,根据对新概念所依托的已有知识,积极观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所学概念的内涵意义和使用范围。概念不清,往往构成学习的直接障碍。判断是断定是否,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不得已敢于导演一出“空城计”,靠的就是准确的判断。他说:“司马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个正确的判断引出了一段千古绝唱。定理、法则、公式、条件、结论等都是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与之打交道的。判断也就是运用它们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推理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归功于他的推理能力。当1819年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现象之后,法拉第就立即凭借他丰富的学问功底作出了直接的推断: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磁”也必然会生出电来。他对自己尚未经过实验证实的推断深信不疑,经过十年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3.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正像人的道德品质有优劣一样,思维的品质也有差异。在问题面前,有人反应迅速、敏捷、灵活,能够立体地多侧面地进行思考,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有人则反应迟钝、呆板,思路受到种种束缚,展不开,收不拢。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思维品质主要有五种:一是深刻性。善于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综合,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本质,体现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两方面入手;二是敏捷性。这种人遇到问题,特别是遇到需要立即予以解决的问题,能通过周密思考作出准确判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关键是迅速。为此,在各科学习中都要抓作业正确率的训练,也要有明确的速度要求;三是灵活性。它是指思维变通流畅,不呆板僵硬,即思维起点灵活、过程灵活、迁移灵活、组合灵活、结果灵活或开放。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字词练习的一字多组和写作练习的一材多题的作法,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四是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的问题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方面,应强调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重视想象的训练;五是批判性。它实质上是思维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其特点是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思维批判性的训练要侧重抓好学法指导,特别是自我监控策略的培养。

4.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思维积极活跃。如教学“中国地形”一节课时,先让学生看、摸各种地理模型,接着引导学生对着自己做好的中国地形,在上面动手标注平原、高原、盆地、河流、山脉、湖泊等,画出山脉走向,标明河流流向,认识平原、高原和盆地的位置及其特征。通过学生这一系列的看、摸、弄、做、数、画,使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活泼、有趣,同时对所学的地形知识既形象又深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思维与语言训练也是紧密结合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借助语言的作用,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地升华。如地理教学中可借助地形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从逆、顺两种推理思维方向加以叙述,还要让他们将思维的过程用严密和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五)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大脑在思维的基础上,对自己原有知识和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联想、梦想、空想等都是想象的表现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想象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拓展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到雪后秀山时,有句“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点更美的山肌肤。”这时,便设问,“这更美的山肌肤是幅怎样图景?”又启发学生到《春》里去寻找答案(这位教师实现的单元教学,不按书上的顺序上,而是按春、夏、秋、冬的季节先后安排教学的),学生很快想到描写春草的一段。有位学生答道:“我想,这更美的山肌肤就是满山坡嫩嫩的,绿绿的,还软绵绵的春草,它似绿毡,令人神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2.培养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意识地联想能使我们想起相关的人或事之间存在的或隐或现的某种关系。对于人文学科而言,联想能促使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自我扩充,避免知识僵化,使死读书变为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的活力和潜能。在人文教育教学中,联想包括因果联想、相似联想、背景联想、系统联想等,教师可以用联想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例如,运用因果联想,可以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联想到新航路开辟,再由此联想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样,相关的知识点就自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运用相似联想,就可以由戊戌变法联想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一时期亚洲两个国家的改革一负一胜,其原因何在呢?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今的日本和中国的状况。

3.调动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是影响、制约想象的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是想象的动力和翅膀。情感越强烈,想象就越丰富。没有情感参与的想象是没有生气、没有意蕴的想象。离开情感,想象就会萎缩,就会枯竭。美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激励学生想象,教师应该用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自己,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火焰,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自己想象。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时,为了更好地激励、推动学生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描绘50年后的中国社会美好景象:社会生产力相当发达,市场上质优价廉的商品极其丰富,民主政治更加广泛,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一句话,“国家、民族振兴离不开我们的每一个努力”。那么,我们将为50年后的发展做什么呢?“让学生在激情中展开更丰富、更深入的想象”。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国外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基因研究,终于使人类无病长寿,为祖国作出伟大贡献,并且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学生想象自己用毕生的时间游遍祖国的名胜古迹,写下数百万字的游论,在全世界发表后,使各国的游客蜂拥而至,中国旅游风靡全球——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自己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热爱之中,掌握了教材知识,也促使自己的想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或措施:(1)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挂图或动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他们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其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实物,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他们仔细倾听,刺激其听觉系统,让他们用手上的笔表达听到音乐后的感受。(2)利用好大自然的活教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或校外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它不仅能增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也能促进他们的智慧发展,丰富其整个精神世界。大自然是学生放飞想象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在段落上的安排常象‘黄河九曲”,斗折蛇行,腾挪跌宕,尤其是结尾段更是词尽意不尽,余音缭绕,余味无穷。这些是发挥学生想象的好教处,可让学生发展更广的想象。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段上完了,有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想象“韩麦尔先生,在失去祖国的极度悲愤中,连放学了也哽塞说不出,有谁能想象出他后来去干什么了?”五分钟后,一位同学说:“韩麦尔先生等散学后,他不忍离别四十年工作的学校,因此,就自杀在讲台上,以示对法西斯的抗议!”另一位同学立即站起提出不同的想象,他说:“韩麦尔先生决不会消极地抗议,否则他就不会在最后一课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想:韩麦尔先生也许组织学生,开设地下课堂,那教室的通道大概似《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那样曲折、隐蔽。说不定小弗朗土还当上了班长,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唤醒人们起来反抗德国法西斯,”这一大胆、合情的想象,是符合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教师肯定了后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