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呈现出寄宿制幼儿整体的特征及幼儿父母的某些特征,了解到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各种原因和幼儿进入“全托”以后发生的某些变化,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版块1代表日托幼儿,版块2和3相加即为寄宿制幼儿。依据幼儿的情感需求发展,以及幼儿与自我环境、他人的相互关系和幼儿在与这三方面联系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将寄宿制幼儿情感需求学习内容划分为自我、环境、交往、表现四个领域。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寄宿制幼儿整体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呈现出寄宿制幼儿整体的特征及幼儿父母的某些特征,了解到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各种原因和幼儿进入“全托”以后发生的某些变化,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见图1。

统计数据有:

(1)园总人数293人。

(2)寄宿制幼儿77人,其中女童35人。

由图1可知,寄宿幼儿人数占园总人数的26%,其中男女比例相当。版块1代表日托幼儿,版块2和3相加即为寄宿制幼儿。

img30

图1

(3)幼儿户籍在本市的62人,外市的3人,外省的12人。

分析:我园全托幼儿基本上为丽水市幼儿,外省的幼儿户籍多为在国外。

(4)家长职业市直机关的1人,企事业单位的7人,经商的69人。

由图2可知寄宿制幼儿的家长90%在外经商,这也表明这群家长充当的社会角色。

img31

图2

(5)家长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3人,专科的10人,职高中的45人,职高中以下的19人。

分析:家长的学历程度决定对幼儿教育态度。

(6)家庭在幼儿教养上的月开支1500元以上的54人,1500~1000元的18人,1000~500元的5人。

由图3可知寄宿制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愿意花大钱,但在花销的目的上我们这次未做研究。系列1代表月开支1500元以上,系列2代表月开支1500~1000元,系列3代表月开支1000~500元。

img32

图3

(7)家长送孩子入托的主要原因:

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的59人,家离幼儿园远,接送不方便的3人,希望接受集体生活教育的10人,单亲家庭的2人。见图4。

img33

图4

(二)构建寄宿制幼儿情感需求发展的内容及目标体系

1.确立情感需求的目标

幼儿有哪些情感的需要呢?国内外的许多幼儿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不但有游戏和交往的需要,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有安全和归属集体的需要,有自尊和被信任的需要,有取得好成就的需要,还有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等等。

依据本园“寄宿”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情感需求的重点也会不同,如小班刚入园的孩子,被爱抚的需求比较强烈,到了中大班,可能成就感、集体归属感的需求就会突出。所以,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应根据幼儿情感的需要及其阶段性重点来构建,幼儿多方面的情感需要决定了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多维的、具体的,因此,我们把以下一些情感内容及能力作为寄宿制幼儿情感需求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孩子的信赖感。使孩子能喜欢并亲近父母、老师,乐于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交谈,并乐意将自己的事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忙,并为此感到快乐。

(2)培养孩子的自信感。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有成功的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

(3)培养孩子的合群感。让孩子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一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培养孩子的求知感。使孩子能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并感到好奇,乐于向成人提问;喜欢摆弄、操作各种物体,愿意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在探求的过程中掌握本领,体验快乐。

(5)培养孩子的求美感,教会孩子欣赏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使孩子能用唱、跳、画、讲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6)培养孩子的觉察能力,教会孩子辨别他人表情、语气、体态等所表达出来的高兴、喜欢、生气、痛苦、悲伤、难过、惊奇等各种情绪。

(7)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让孩子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欢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能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接近他们。

(8)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教会孩子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在集体活动中能用恰当的言语、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的感受;学会选择合适的场合和对象来表露自己的各种情绪。

2.构建侧重“情感需求”的内容

依据幼儿的情感需求发展,以及幼儿与自我环境、他人的相互关系和幼儿在与这三方面联系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将寄宿制幼儿情感需求学习内容划分为自我、环境、交往、表现四个领域。自我领域重点涉及健康和个性,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亲近他人,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身心和自我观念。环境领域重点涉及探究体验,帮助幼儿形成乐于认知的态度,在探求周围事物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交往领域重点涉及交往和合作。帮助幼儿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并激发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表现领域重点涉及创造和表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两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体系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订计划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反复对照目标体系,并将情感需求教育作为重点。

(2)生成性原则: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我们的活教材。《纲要》中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学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因此,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充分考虑贴近幼儿生活,使教育自然而有成效。

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提出三条教育教学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和师幼情感交融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化幼儿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第一,寓教于乐中的“乐”,既包含“快乐”又包含“兴趣”,是“快乐———兴趣”之意,其内涵比传统的“乐学”更丰富。

第二,寓教于乐是以调节幼儿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为操作点,即通过控制一定的教学变量,使幼儿的情绪的调节处于快乐和兴趣状态。

第三,寓教于乐是以促进幼儿由“外在乐”向“内在乐”方向转化为目标的。幼儿可能是因为教师采取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学于游戏这中,满足了他的娱乐需要而感到快乐;他也可能是因为在通过师幼共同努力使自己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到快乐。

(2)以情施教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第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第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幼儿,以陶冶幼儿的相应情感。

第三,是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3)师幼情感交融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就是教师让重视师幼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幼儿的良好情感以引发幼儿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幼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幼关系,优化教学效果。

第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怀着对幼儿的一片爱心来促进教师与幼儿间的人际情感交融。

第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怀着对幼儿的一片爱心来促进幼儿与幼儿间的人际情感交融。

第三,是教师要重视教学外师幼交往活动,怀着对幼儿的一片爱心来促进师幼情感的积累。

3.情感需求发展各年龄段及全园主题内容设计列举

把幼儿情感教育纳入幼儿园培养目标时,有组织的情感教育活动在纷纷展开,如“认识自己”、“开心宝宝”、“学习表达情绪”、“妈妈的节日”、“学习交往技能”、“请让我来帮助你”、亲子活动等系列活动都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幼儿情感需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作部分例举。

(三)寄宿制幼儿“情感需求”发展的实施策略、途径

实现幼儿情感教育的多维目标,关键在于幼儿是否能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直接体验情感、理解情感和表达情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尝试和运用,幼儿情感的内容才不断丰富,对情感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其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才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增强整合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为幼儿提供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感受爱与被爱的同时,培养其同情、信任、合作等积极情感;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美的情感体验;保证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勿粗暴干预,尽可能减少幼儿怀疑、羞辱和内疚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教会幼儿调控情感的简单方法,尤其要理解幼儿忧虑、痛苦、不满、愤怒等消极情感,引导幼儿合理宣泄消极情感;等等,把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把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整体效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用爱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幼儿入园前,其依恋需要的满足对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入园后,他们大多数时间是与教师相处在一起,其依恋需要的主要满足对象也由父母扩大到教师。他们不仅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知识、技能,而且也期望教师能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这种需要在寄宿制幼儿中尤为强烈,他们的很多行为表现是为了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认可和赞许。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鲍尔比说过:“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个最坏的母亲”。母亲的重要性显然易见,因此全托班教师首先要扮演好从周一到周五的“代理母亲”角色。

首先,教师要爱孩子,孩子最需要的是爱,特别是这些长期寄托幼儿园的全托幼儿,也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母亲般的关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教师要像母亲一样的经常会对他的孩子温柔地抚摸、拥抱、安慰,对他微笑和说话,向他表达爱意,尧尧的父母在国外,她从小便与奶奶同住,也许是缺少母亲的关爱,她特别愿意与老师在一起,在常常会走到老师身边,用小手摸老师的手和脸,在老师的脸上亲一下。老师们也总是用微笑回应她,亲亲她,她也会甜甜地笑起来,我们付出的并不多,却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与渴望,从中使他们得到快乐。

其次,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安全感,这对缺乏母爱呵斥的全托幼儿来说极为重要。特别是幼儿初入托时,教师要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当初入托的孩子表现出对离开亲人的焦虑时,教师要获得他们的信任,用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方式使他们产生安全感,用温情消除他们的焦虑。从而将他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令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喜爱的情感。

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理解孩子偶尔或经常的情绪发作,给予其适当发泄的机会,帮助幼儿尽快摆脱消极情的困扰而健康发展。

老师对幼儿的爱,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安全感是孩子们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恐慌不安,他们不仅觉得不快乐,而且也很难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期望。只有孩子心中有安全感,他们才能内心平静地去玩、去学习、去探索。他们才有快乐可言。才能促使幼儿更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2.营造温馨的园内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处处洋溢着温馨、整洁、优雅的家庭式环境,给幼儿以“回家”的感觉;心理环境主要是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使幼儿获得社会安全感,被尊重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绪方面的积极发展。

(1)家庭式的称呼,我园的教师对寄宿制幼儿不是直呼姓名,而是称呼幼儿的乳名,也称孩子为宝宝、宝贝,这样教师在感情上把幼儿作为自己的孩子,使幼儿有一种在家的感受。孩子们则称呼教师为“张妈妈”、“王妈妈”,这些“妈妈”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自己是被这些“妈妈”爱着的对象,和幼儿园的妈妈在一起心里踏实、安全,这种感受是留守幼儿良好情绪情感发展的基础。

在“寄宿”幼儿中,有些年龄稍大一些,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常被老师封为大哥哥、大姐姐,这种称呼逐渐被幼儿默认,视为兄弟姐妹。这样幼儿之间有了更亲密的关系,彼此的信任、责任建立起来,幼儿园成为弥补幼儿亲情发展的基地。

(2)分享食品。有了家庭式的称呼,幼儿就有了责任感、亲切感,所以每周来园的时候,孩子们总不忘从家里带一些好吃的食品分给小伙伴吃。

(3)兄弟姐妹一起玩。我们隔周安排一次不同年龄班的混龄游戏,让“兄弟姐妹”一起玩。这种大带小的活动,或是一起游戏,或是大班给小班送礼物,都可自由结伴,幼儿玩得开心。

(4)家庭式的晚间活动。节假日,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家庭式的活动。如元宵节、中秋节,我们都准备了元宵、月饼、水果等相关食品,在家长不能来园的情况下,让各个年龄班的“寄宿”幼儿共同度过难忘的节日。平日,我们注意利用晚间时间,带他们上街散步、做客类似家庭生活的活动,使他们既得到了情绪转移又丰富了社会经验,弥补家庭活动的缺失。有时,组织小班幼儿与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共同活动,加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创造开放式的自由活动,利用多功能室,让各班的小朋友自由结伴,自愿选择各种活动。使留守幼儿感受到多种爱。

此外,“寄宿”幼儿在园过生日,享受在大家庭中过生日的乐趣,这一活动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会主动把蛋糕送到幼儿园,请小朋友一同过生日,老师和小朋友提前准备生日礼物,幼儿园则准备丰盛的食品。让孩子一起享受大家庭生活的乐趣,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有组织的情感教育活动与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有机整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爱”为主线,以幼儿情感需求为着眼点,围绕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又解决好与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例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入园,他们大多不适应新环境,他们在这一时期有的啼哭不止;有的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虽然不哭不闹,但非常任性,自由散漫,不受约束。鉴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我们制定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为完成这些具体目标,一方面,我们设计了系列的目的性游戏和自选游戏,来满足这一阶段幼儿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这一系列活动与新课程中的“开心宝宝”、“一起玩”这两个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它们进行了有效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见表1。

表1

img34

在表1中,我们设计的“打电话”、“这是什么地方”等游戏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尽快地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花园幼儿园的小朋友,熟悉了班级环境后,他们逐渐消除了恐惧和紧张感。在“打电话”游戏中,他们能拿着电话比较自然地介绍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老师。

在幼儿熟悉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谁躲起来了”、“我们做个好朋友”来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教幼儿学习初步的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在集体面前大胆地介绍自己,大胆地说话,敢于大胆、大方地与成人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设计了“我和爸妈去旅行”、“击鼓传花”、“我的家人”、“送信”等游戏活动。在“客人来了”,到“娃娃家做客”等游戏中,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礼貌用语,也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们需要玩耍,需要伙伴、朋友,需要安全感,需要成功感,需要我们的爱。当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快乐起来,并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

4.全园性大主题和各班级小主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全园性大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阶段内由全园幼儿共同参与开展的主题活动。例如:家园同乐亲子活动,为灾区捐款活动等等,在全园大主题的引领下,我们又强调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认识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如“花环送给您”这一全园主题活动的意图在于通过庆祝“三人”妇女节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父母长辈有自己的印象,初步体验感谢父母对自己爱的行动后的愉悦心情,密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制作彩色花环”、“花环送给您”两个教育活动,通过做请柬和家长共度“妈妈”的节日,进一步强化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在分目标上,小班幼儿初步知道听长辈的话,在成人的帮助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爱活动,以获得初步的关爱别人的愉快体验,进而激发幼儿关爱父母、长辈等周围人的情感。中班在此基础上,知道一些简单的关爱的行为方式,如不任意发脾气,用语言表示关心或问候(包括打电话);大班则学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要关爱他们。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全园性大主题和各班小主题的有机整合,互相推进,即使各主题的目标得到落实,也使各主题的内容得到丰富、延伸和拓展。

5.开好寄宿制幼儿家长会,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

寄宿制幼儿因为一周才回家,老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少,家园交流的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些幼儿的家长来自四面八方,住区分散,教师经常家访难,教师缺少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家长会便架起了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因而开好寄宿制幼儿家长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取的方式是重视家园一致教育,共同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情感需求。

(1)首先,选择恰当的时间。

①选择开学初第一或第二个周末,孩子刚入园,是家长最不放心的时候,此时召开家长会,再忙的家长也会抽空参加。

②利用幼儿举办大型活动之时,如每学期的家园运动会,对家长的半日开放,“六一”庆祝活动、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幼儿园都会发放通知,家长一般都很重视,会准时参加。

③每学期放假前。一学期下来,家长都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如何,他们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这时召开家长会,家长都会积极参与。

(2)选择针对性内容。

除了汇报近期的教育内容,介绍近期幼儿的生活情况、情绪的反应、行为习惯,以录像等体现手段展示幼儿的全托生活外,重点结合“寄宿”幼儿情感发展需求课题的内容及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进行讨论,开始阶段可以准备话题,家长适应后可以自由讨论。并对影响幼儿情感需求发展提出相关的要求。

(1)父母要亲自陪伴孩子。如针对一些父母经常在休息日节假日将子女交给保姆、长辈、亲戚、朋友照看的现象。首先让家长明白,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父母的角色和他们对子女的爱抚、教育、是旁人不可以替代的道理,并向家长提出建议。

在休息日节假日,父母要亲自照料幼儿的饮食起居,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带领他们出去接触大自然,尽情地玩耍。从而在亲子的玩耍中亲近交流了情感,渗透了教育,愉悦发展了儿童的身心。

(2)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又如一些父母由于忙于它事,一同甚至几周不见孩子,感到内疚,欠缺孩子很多很多,于是他们就用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予以补偿。对这些家长,要求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这样就容易使幼儿学会,并且养成要挟人、说假话、奢侈浪费等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双休日家长对幼儿既要有温柔细致的关怀、呵斥,也要有出于爱护的严格要求,防止幼儿情绪波动的大起大落。

应该看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的是孩子被爱的需要和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忽略孩子归属集体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摆脱过失感和克服胆怯的需要,所以,幼儿园在这方面应给家长科学具体的指导,家园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加强双向沟通。为了增加家园互相了解的透明度,加强双方沟通。我们有目的的、有计划地组织了家长开放日,郊游、运动会、联欢会等各种亲子活动,一方面给予孩子来自亲情的特殊情感需求,他们的情感真空。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言行,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这些亲子活动,也促进了家长、幼儿、教师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好多方面的家长工作,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园教育的和谐一致,从而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