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启超(—)

梁启超(—)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启超幼承家学,聪颖异常。1918年赴欧洲游历考察,回国后宣告政治退隐,全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梁启超丰富的教育思想。从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梁启超大力提倡女学。在教育目的上,梁启超强调培养“新民”。在梁启超以前的教育家,主要提倡人才教育,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其后的教育家开始提倡国民教育,注重于整个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梁启超(1873—1929)

瀚 青

img11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

梁启超幼承家学,聪颖异常。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后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系统研习中西学术,接受变法维新思想,协助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成为维新派的理论骨干。1895年入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人物,人称“康梁”。次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撰《变法通议》等文章五十余篇,宣传变法理论,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1897年底应聘赴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以“彻底改革,洞开民智”为办学宗旨,宣传君主立宪思想,培养了蔡锷等高足弟子,开湖南风气之先。百日维新期间,受命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东京创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创办同文学校,皆任校长。1907年组织政闻社,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后仍坚持立宪保皇,政治上趋于保守。1913年回国后,出任共和党党魁,后改组为进步党。这时的梁启超热衷政治事务,先出任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后又成为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策划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1918年赴欧洲游历考察,回国后宣告政治退隐,全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开大学、东南大学讲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成为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后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梁启超丰富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盛衰与国家强弱关系密切,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主张教育救国。他强调要想自强,必须开启民众智慧,开民智的关键在于兴办学校。人民由愚昧到智慧,国家由弱小到强大,关键在于兴办学校教育。因此,他呼吁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培养维新变法人才。要兴学就必须废科举,他批判科举是“锢蔽文明”、“坠塞聪明”的主要根源,变革科举是兴办学校的先决条件。

在学校制度上,他按儿童身心的发展,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即幼童期(5岁以前),受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儿童期(6~13岁),受小学教育;少年期(14~21岁),受中等教育或相当于中等的师范和各种实业教育;成人期(22~25岁),受文、法、理、医、农、工等大学教育。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公德、利群、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进步等道德教育,“中学”与“西学”并学的智育教育和设置体操、注重饮食起居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要适合自然原则,适应儿童心理,注意激发儿童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办教育的次序上反对先办大学,认为中国兴学,应从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凡有千人以上的市镇村落,必须设立小学一所。

对师范和女学教育,他尤为重视。他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曾专门撰写《论师范》一文,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如果师范不立,要想兴办教育,教育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师范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要革除旧的陋习,开启民众智慧,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从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梁启超大力提倡女学。1896年发表《论女学》,系统地阐述女子教育观点,抨击了传统教育制度对女学的不重视,致使中国女子大多数是文盲,导致人口素质下降,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强调“欲强国必由女学”。他大力倡导男女平权教育,并预言将来的教育必定是男女合校。这在今天已毫不足奇,但梁启超在19世纪末便提出,确实有预见性,并产生强烈影响。

在教育目的上,梁启超强调培养“新民”。流亡日本期间,他曾撰写《新民说》,明确提倡教育要培养“特色国民”,即“新民”,明确强化了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功能。他认为“新民”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有18种之多,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自由、尚武等,推进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在梁启超以前的教育家,主要提倡人才教育,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其后的教育家开始提倡国民教育,注重于整个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