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进展中的青云学校

河西进展中的青云学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西教育在突飞猛进中?”而今后的更大的效果的因素,易言之,教育的范围愈广,青校在今日已给文化贫血的河西,增加了不少的赤血球,在社会的进程中,是永远继续的,存在的,也正个人的遗传因素一样,永远的决定

河西进展中的青云学校

恩 兆

“河西教育在突飞猛进中?”这句话在不大了解河西教育现状的人们:也许认为是吹嘘道谎,人们一向带着有色眼镜,妄以臆度,不肯详察其究竟,甚至当他们听到“河西教育的主潮是青云学校”时,立刻侧起耳来,表示惊异,这里我且把青云学校(以下简称青校)的大概,加以叙述,或者可以证明以上话并不是唐突的:

一、青校之过去

青校的产生是民国二十一年的秋天,他看到闾闾街巷一股垢面洗足的穷苦儿童们,因而想起了教育的重要,当时委任袁耀庭(现任青校教育长)先生,创办了一处民众小学,一时收集失学的儿童约六百多人,这些儿童的书籍制服文具各□,均由学校供给,其过于穷困者,也供给了他们的膳费,这样办了三年之久,成绩非常可观,于是就改设为一个完全小学,从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这段落我们可说是青云小学胚胎期及发育期。

民国二十五年的秋季,马氏他见到以往的成绩不错,使一心一德的要一处完全中学,这样一个理想中的计划,自然不是很容易的事体,然而马氏他命令他的成千成万的部队,做起改造的工作来,袁先生当时也手持着一幅测量图,忙个不已,同时聘试好多位外来的专门教师,招收了不少的学生,半年的经营,令人壮观的青云中学,在西北走廊的咽喉——一威武——突然出现了,拿河西的中等教育而论,这是设立完全中学最早的一处。

二、青校的近况

当我们要谈青校的近况时,我们首先还需要明白它的一个特点,中国办教育的人,往往拿一种推诿的口调,掩饰自己的缺点,大学的成绩不好,便归咎于中学,中学成绩不好,又归咎于小学,甚至小学推幼稚园,幼稚园推家庭乃至推到父母的遗传上去,教育的效能,只能控制了人类后天的环境,若认为是先天的不良,在优生学尚未发达的今天,教育还有什么用处!马氏对于这一点,看的很清楚,他说“与其推诿归咎于别人,莫如自己澈底作起”,而以他不问一切的从幼稚园送到中学,从若干的阶梯中来探讨教育功能的问题,现在我们分述青校的近况:就可知道他办教育的得法了。在量的方面。1.在量的方面□之,青校在抗战的过程中。的确有惊人的成绩,以单元论,中学包括了三处——除本校外,民勤一处,山丹一处——小学则有二十四处(分布区域是武威永昌民勤山丹古浪永疆等县)此外还有临夏永靖,政定宁诸县,设立中学一处,小学十七处,这些都属于武威本校的系统之下,不过在地域上不在河西范围之内了。人数方面,我们不能一一分述,大概的总数约为一万七千多人(师生共计)并且各校内附设了民众学校,从事文盲的救济,至于这些人们的数量,我们□不须管他,2.质的方面:质的上说,青校固然不能算好,但也不能说坏,甘肃教育厅二十八年度全省会考的毕业成绩是第一位,二十九年度会考的成绩也占了第二位,并且在二十八年曾经行政院嘉奖过一次,可见他们学校的成绩,也在水平线上面,至于前后毕业学生约为二百六十多人,在各界服务者占十分之二,本校服务者占十分之三,升学者占十分之七。他们也各有其所长。3.教育方面:河西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外界的优良教师,总不容易聘到,在抗战之前,□在北平一带聘到了几位,然而学生人数太多,仍不免闹教员的饥荒,在抗战后,由沦陷区域又来了几位,他们有的是江南人,有的是直鲁人,此外以本省聘请的教师居为多数,以上仅就中学部而言,至于小学教师,倒是不乏其人,在青校开办之始,曾经训练过一批师资的人才,大约有二百余人,这些人才,多半都是现在青云的教师,这些教师们,他们同样有一种苦干的精神,和耐劳进取的意志,无论是外来的和本省的他们同样的感觉着边疆事业的重要,共负起个人应有的担子。谈到这里,我们更希望有志于边疆事业的青年,多多充实着自己的智力之实,带到边疆去,作一种文化事业的开拓者,这是不胜欢迎的。4.现在我们分而述之:(一)就建筑方面言,堂皇富丽高户相望,恐怕要算甘肃各校中最壮观的一个。(二)操场的平阔,运动器具的设备,也有相当的完善,(三)图书方面,自从中学部成立之后,屡经官方私人的捐赠,又经学校的向各书店大量的购置,所以青校的图书,在河西总算是丰富的了。(四)仪器:实验仪器在二十六年,曾购到了贵重仪器一套,后来因为抗战开始,以致无法添设,多少实验器具因为材料的缺乏,也只好“束之高阁”,不过这也是抗战时的一般现象,无可如何的。5.经费概况:一件事的基础,往往是由经济来决定的,不过我的论调,并不是马克思所谓的经济影响一切,而是一件事情的若干因素中,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由一个民众小学数年中变为一个完全中学,这我们不能不说是由于马军长慷慨解囊的力量所致。除过兵队修工不计而外,从二十二年起到现在各项开支经费项目,已达二百二十万七千七百多元,此处又将他私人产业四百九十八处,价值为一百零一万九千四百多元以及所积廉俸四十三万六千二百多元一并捐赠青校,作为基金,以垂永久,总数约为三百六十余万元,今后学校的经费就由这些基金活动的利润来接济,不过学生人数日日增多,支付项下(连学生书籍制服津贴等费一共在内)往往超过预算,除教育部年助两万元外,其余不敷之数由马步青军长临时补助,关于青校经费方面,我们敢说不成问题。

三、青校对于社会的影响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青校在今天,在大时代的冲积层上,已经播种下了不可磨的种子,并且也在开放着紫色的鲜花,累结着肥硕的果实,我还听人说,在不久的将来,青校要增设学院,如果实在的话,那么塞上风光,也许会使漠视西北教育的人们改观吧!不过伟大的事业,并不在别人的俞扬,事业的表现,任何人也不加以否认,我们对于青校的生长与发展,至少有以下两种估价:1.历史文化的传递(即所谓社会遗传)是建造于一般人的心灵上面,这一般人既不是高等智识的优秀份子,也不是下层社会的无知愚民,而是知识不高不低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他所处在中层的社会阶梯上,承受着上一层的意见,来影响下一层,青云学生是一个大批制造中等教育人才的场所,因为他的范围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能够支持着河西社会推动了河西社会的轮轴,使之渐进于光明灿烂,□当前效果的力量,可以使一般人对于教育发生更深切的观感。而今后的更大的效果的因素,易言之,教育的范围愈广,青校在今日已给文化贫血的河西,增加了不少的赤血球,在社会的进程中,是永远继续的,存在的,也正个人的遗传因素一样,永远的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倡导教育,也更为马氏不朽的一件事业,我们敬祝马氏继续努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至少这一不朽在地,是有把握的。

选自《突崛》1943年 第66期 第18-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