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与门人(四)

教师与门人(四)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于安拉之前教授之回赐固厚于门人之回赐也,使无门弟子则又安能获此厚赐?教师之希图门人代办各事,帮助其朋友,仇视其敌人,以及奔走勤务,左右伺候,偶有疏虞辄勃然怒色,加以仇视,有以爱此品位乐此举动成癖的教师皆当鄙弃之矣。

教师与门人(四)

子 斌

教师应具之品德 共计八课

当知世人于其学问有四种情景,一如获取财物之情景,缘财主有利用而经营之情景,有储蓄其所获而无求祈之情景,有本己用费而受益之情景,及周济他人而慷慨之情景——此□最贵之情景。学问之取得亦若是,有学习而营求□情景,有学成而无求祈之情景,有默思所学而悦快之情景,及训诲他人而不倦懈之情景——此为最贵之情景。

遵闻行知而复教人者于天国则争执为大,□其若日之自曜而复照耀他物,又若麝香之自香而复馨□□物也。

有学而不遵之学者如薄记然,能使人知之本已则无知,又如磨石能快锐他物自己反不能割物,针能缝他人之衣自己反为赤身,灯心照亮别物自己反被燃烧。

谚曰:此莫非已燃之灯心,烛照世人而反见烧,

从事教育则已著伟绩,佩盛举故应注重其品德与仪注也。

当怜悯生徒,待遇若儿女,安拉之使者曰:“我之与尔曹如慈父之于爱子耳,”以其观念在救护教生脱离后世火狱,比较父母救护儿女脱离现世火刑更为重要耳,是以教师之恩德大于双亲之恩德,以父母为现在之有及暂时生活之原因,而教师永久生活之原因也,使无教师则父方所有之儿子必见逐于永久之灾祸,教师诚有益于后世永久之生活者也即教授后世学问,或因注重后世不重浮情——名利——而后及现世之科学之教师是也。因企图今世利禄之教育乃自害而害人,(吾人于此求主保佑)互相亲爱,有所作为彼此帮助乃同胞弟兄的情分,而同一教师领导下之学友的感情亦若是当相爱,如果彼此之意志皆为后世则于此亲切之外无他也,又若其意志为尘俗——名利——则于嫉妒仇怨之外无他也。

学者及后世子(修行后世之士曰——)皆为旅行于安拉之人,尘世为其所走之道路,年岁月份为其经过之驿栈,欲往都□之旅客于道路上彼此间之亲洽和平皆感情友谊之要素,欲往高尚之斐珥道丝(天堂之名)的旅行及其于道路间之亲洽又当若何哉?

天国之幸福不褊狭,故天国之子既靡所竞争,亦无所侵夺,尘世之幸福不宽阔,故不免拥挤狭小而发生攘夺之思。恃学问而欲出风头者乃叛出“惟穆民皆兄弟”之真言范围以外,而队入“是日也除廉士之外一切好友彼此皆成仇雠”之关系内者也。

当随从教祖——愿主赐以福安——不可因教学而求索代价更不可希冀报酬与感谢,而只可因安拉之善悦,暨求祈亲近安拉而教授,送礼虽为生徒应有之礼性而自己则不必重视,彼等诚能静心肄习则当重视教育之宝贵,教师乎子诚能借播种学理于门人之心以趋近安拉,譬有某人借地与子,俾得耕种,则子之利益自丰于地主之利益而何斤斤于礼物之索求哉?子于安拉之前教授之回赐固厚于门人之回赐也,使无门弟子则又安能获此厚赐?故自真主之外不可另求工资耳。尊严之主有曰:“民众乎吾不因此向尔曹求祈财物,吾之工价莫非于安拉之前耳”因财物并世界上之万有均为培植人身之奴隶,人身又为心智之骑乘,而受培植之主人翁为学问,因心智恃此而贵也,是以,以学问求财帛殆犹以面扫地欲其清洁,则反主成奴,反奴成主,冠履倒置也,彼与恶人同立于极大法场伏首于真主之前者正若斯人。

总之,恩惠概归教耳,试看圣教之事乌能达于妄言以所研究及所教授之法学与辩论学种种其宗旨系为接近安拉之人乎?彼崇拜名利,逢迎人君作出种种卑鄙形态,以求薪饷之关取,否则必见停止不发。

教师之希图门人代办各事,帮助其朋友,仇视其敌人,以及奔走勤务,左右伺候,偶有疏虞辄勃然怒色,加以仇视,有以爱此品位乐此举动成癖的教师皆当鄙弃之矣。独不愧其所言“予教学之宗旨在播扬学识,亲近安拉,并相助圣道”之语哉?故当观察形迹以识别种种之欺骗矣。

勿拒绝忠告门人之士,彼关于生彼徒于应受前之躐等,及于形而下之学科完竣以前即从事形而上学科的跌踣既有所劝阻,复示以求学之鹄的为亲近安拉,不为攫取领袖地位与竞赛比对,心目中应以比赛为最先之丑品,恶学者之所修持不厚于其所破坏,若□度其胸中意思求学莫非为现世浮情,则当注意其所学,如彼于法学中所学者为辟驳之学,于辩论学中为攻讦之学,于各家争执与法规中为决断,则应阻止之矣。盖此种种既非后世之学,更非“舍真主而工学问,学问非真主而不予,”之谚语所指之学问也。

夫后世之学乃古兰注解学圣谕学,以及先儒所专心致志之后世学及认识人之德性,与陶冶德性之方法学是也。研究此项学术之士虽其观念为浮情,不遵所学则无妨也,以其或有演说劝谕利益之希图,虽然,于事之中途或末了,或可醒悟,以其畏惧安拉,小视浮尘,重视后世之学理在焉,庶乎于天国能引人入胜,甚至彼以所规劝旁人者而自行幡然悔悟,以功名利禄之念头置诸撒在网□四周,以罗扑雀鸟之籽粒地位也,安拉示以此待遇其仆人,造化欲性使人藉以达至子孙之永续不绝,复造化贪爱名利之心,以为复活学问之动因,是则于此项学问所盼望之点矣。

纯粹的辟驳,理论的攻击,及怪异问题发生的认识,仅专心属意于此项,而离去其他,除安拉加以怜恤,或参与圣教学之其他成分者外,莫非增加心上之硬度,对真主之昏晦,踟蹰迷途,与夫求谋名利而已,此不若经验阅历之有明证矣。

当留心体会详察,以明悉其于人物与地方之实在矣,安拉乃相助吾人之真主也。

有见苏福扬扫理面现忧色,问曰:何为?曰:吾人已成与尘世子“专务浮俗不重圣道之人”交易之商人,彼等之来随从吾人者学成后往往去为官吏,为委员,或买办耳。

如能生效;用暗示之方法,使门人离去恶劣性质,而勿明示,循循善诱,不必粗鲁,皆为教育上之妙方,以显明之叱责有失威信保障,惹动大胆孟浪之反对,而波起固执之成见,盖一切教师之明师——愿安拉慈以安宁——有言曰:“苟阻止庸人之擘驼粪也,伊等则必然擘之,而言曰:吾人之被禁止为此,莫非其中有物耳”。阿丹,好娃及其受禁之传记,亦以此示汝,吾不愿向汝赘述阿丹传,以徒费时间,而只借此示以感想之法耳,况暗示复能使宝贵之性,与清净之心,倾向意义之发明,以获澈底了解意义之乐利,贪图知识,以明此种方法不远于我之思想也。

专任某种科学之教师,不可对生徒訾议其他之别科,如字学教师其习惯往往贬抑法学之不美,而法学教师又恒诋毁圣谕学与注解学之不然,以为此项学术为纯粹之传闻转述,为无价值,无理想的观念,辩论学之教师又恒弁髦法学,以为法学乃属关系的细则,其所讲论为妇女月事,奚有辩论学所探讨大慈主之德用?诸如此类皆一般专任教师之通病及缺点,应即改去也,而只担任一科之教师应以研究其他别科之方法鼓励学子,若系兼任各科之教师,则应严守班次,使学生一级一级之升进。

当估料学生之记忆力减短课程,勿以思想尚未能了解之功课授与学生而使其畏避或淆乱其思想,于此当摹仿圣先知——愿安拉赐以安宁——因其言曰:“吾人为众圣之群夥,受命处置众人于其位置,视其思想程度而与之交谈,倘知其记忆确已有独立的能力把握,则当布以真理”。又曰:“以众人心思莫能理解之话语与众人言谈之人莫非惹起其一部分之风潮耳。”

阿里大贤指其胸怀而言曰:“如能遇有负载之学者则此中有广博之学识焉”大贤诚言不虚矣,夫善人之心怀乃机秘之墓藏,学者不应将其各项学问概行揭示与人,此之“人”系指虽能领会而不屑遵守之门人,而于其所不能领会者又当如何欤?尔萨曰:“不可以宝贝挂在猪脖,”智慧——学理——胜于宝贝,厌恶之者比猪尤为凶恶也,是故谚有曰:当以智慧之尺码量人,以思想之权衡度人,俾自彼获得平安与利益,否则因权尺差异发生隐讳。

有以事询某某学者而不答,问者曰:未闻安拉之钦使“隐藏有益于人之学问者,复兴日套火络头而来,”之语乎?曰:弃络头——去——倘有明经而匿藏之人至再来套我,安拉尝言曰:“勿以汝曹之财帛畁与蠢愚”盖示人于为非作歹之人保护学问为必要,授与不当受业者之不公,不亚于拒绝当受业者之缺点矣。

予岂撒宝贝于驼夫之前兮!与羊牧而隐藏?
彼辈以不识宝贝之价值兮!故不挂诸兽脖!
安拉若肯以德惠而赐予兮!得遇好学之士!
予即展启经典悦然讲授兮!不则任予深藏!
以学曼授彼愚昧为徒□兮!阻好学则不公!

轻浮学子只宜以相当简易之学科授之,不必告以此外准备之高深学理,以其能以使其于简易科之贪爱有所灰心,于其心思有所纷乱,而怀疑教师之悭吝不为教以高深也,盖人皆自作聪明,自以为能受各种高深学理,莫不愿意真主赉与完全才智,即虽天资鲁钝秉赋薄弱而亦仍悦其才智之完美。以此即知彼被圣教之限制所驾驭,先贤所遗传无蒙蔽,无强解之信条坚固于其胸中,心意以是美善,而其心目中亦未记得另外问题的普通人,则不宜扰乱其信仰,而只宜随便之也,如果以显明之一切注解语之,则其普通限制立见解除,而欲以特殊之限制以驾驭则未容易,且彼与罪恶间之屏障亦将因以撤消,而形成狡狯之鬼魔,害己害人也。

与庸人俗子不宜深谈高深理论,仅拘定于教授功课及指与相当之技艺职务,按照古兰所言以天堂地狱之羡慕及畏惧充盈其心志,勿得以蒙蔽动摇之也,盖蒙蔽事物苟一所牵累其心,往往不易释除,致招薄幸与祸殃耳。

要之,对普通人不宜开放讲论之门径以失时而旷废其操之有益于社会,及特别者之生活的各项业艺耳。

教师当遵守所学,勿言行悖谬,缘学识以智慧而得,行为以眼目而见,而有眼目之人最多,万一品学相远,则训诲受人拒绝矣,口中诲人曰:不可取用某物,以其为有害毒剂,而复自行采用该物之教员,众虽屈服一时,然而于其话语则终有所怀疑,而于其所禁戒之物的贪心仍复倡炽,且言曰:是物也若非甘美,某教师则决不取也。

道长教师与门人之比喻,犹书与泥,影与棒,不施彩色泥何以见绘?棒不直竖影何从端正?是以谚有曰:

“汝既有同样举动,即不应禁戒旁人,汝一为犯大罪恶,众则瞎眼于汝前,”

安拉曰:“尔等命人行善,而遗忘自身欤?”是故学者当担之罪过大于愚昧之罪过,盖因其差失而多数之学者亦将效尤而跌仆,发起一恶行为者——有其罪及相随者之罪,故阿里大贤有言曰:两个人——

A.乖张之学者,

B.徒善之愚昧,

损坏我之臂背也,夫愚昧者恃其徒善而欺众,有学者假其乖张而骗人。

———安拉能知———

圣历一三五○,○六,十六,于仰思室  

摘自《天方学理月刊》1932年 第4卷 第5期 第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