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困境分析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困境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开封、银川、梅河口三地六所中学的文化意识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课堂观察达三个月时间,并对参与2010年宁夏“国培计划”的部分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真实地了解到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现状。进而从影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的五大影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大环境进行了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集中在为考试、工作需要,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严重阻碍了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困境分析

刘 洋

[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基础外语教育目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开封、银川、梅河口三地六所中学的文化意识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课堂观察达三个月时间,并对参与2010年宁夏“国培计划”的部分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真实地了解到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现状。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培养要求,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大环境进行归因分析,以期帮助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 达成 文化教学

解决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帮助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时代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要求。从实践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英语新课程标准,实现英语新课程蓝图,彰显英语课程改革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

笔者通过对开封、银川、梅河口三地六所中学的文化意识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课堂观察达三个月时间,并对参与2010年宁夏“国培计划”的部分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真实地了解到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问题,如师生对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全面,实施文化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低效,教材自身的文化性相对缺乏,教育大环境制约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从影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的五大影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大环境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英语文化课标的达成现状

通过整理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从中发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越来越受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课下相关资料的查询,他们对英美文化有一些了解,认为文化知识输入能够帮助学习英语。87%的学生认为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较为重要,72%的学生很关心文化知识和文化现象。第二,从教师方面来看,9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66%的教师很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指导者,他们认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化教学方法,渗透文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思考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对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全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认识较为浅薄

教师问卷的第1、第3、第4、第5、第7题,主要围绕教师对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关心程度进行调查。51%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培养要求略知一些,34%的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不太重视。

教师对于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认识比较浅薄,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虽然在培训中接触到“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相关培养要求,但对此的了解并不深刻,至于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深刻内涵和如何具体达成文化意识培养,他们往往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出于教学压力等原因,即便是大部分教师知道,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一的文化意识对于学生掌握英语很重要,但是他们很少将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2)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些欠缺

教师问卷第2、第12、第13题反映了教师文化素养问题,教师对一些常见的中英常识了解甚少,比如春联、四个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常见词语,七成的教师不知如何表达或者表达不准确。通过听课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英语表达严重不足。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更是全盘汉语。一些教师很坦诚地说:“对于一些表达我也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干脆用汉语。”

综上所述,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存在以下三点问题:首先,教师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不高。仅1/3教师较感兴趣,59%的英语教师对外国文化的兴趣平平。这样的结果让人担忧学生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欠发展。从口语表达和文化了解来看,63%的教师每周用于扩大文化视野的时间少于1小时,仅有17%的教师与外国人交流时能放松自如。大多数教师不能保证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吃老本现象普遍。同时,教师的知识面较窄,对文化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透彻的,一些教师反映他们“对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很不了解”,他们期盼“参与和文化相关的教师培训”,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扰。

2.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不浓厚

学生问卷第4、第5、第6、第7题针对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进行调查。62%的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感觉一般,只有不到1/3的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较高;50%的学生对文化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28%的学生英语课堂中对文化现象不关心。81%的学生每周用于扩大文化视野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62%的学生从不去理解英语表达的文化内涵,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知识点,过半学生认为通过课堂获得的文化知识很少。每堂课上仅仅只有五六个学生比较积极地用英语表达并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去,这些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5%左右;其余学生则表现出被动和不情愿的情绪。

(2)学生对培养自身文化意识的关心程度不够

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生活中确实能接触到不少与英语有关的东西,比如英语原声电影、英文歌、英语杂志等,但是由于学习压力很大,看电影和杂志还被指责为“不务正业”。每周用于扩大文化视野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的学生占绝大多数。88%的学生把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作为考试、未来工作需要。目前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学生对外国文化兴趣较浓,但迫于学业压力,文课标的达成只是纸上谈兵。

总之,学生对于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认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培养自身文化意识的关心程度不够。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他们对文化教学、文化知识习得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集中在为考试、工作需要,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严重阻碍了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二是,学生对课堂文化教学的效果不满意。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点传授、文化教学少之又少。尽管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教学活动很期待、很感兴趣,但苦于机会太少,发展自身文化意识也只是空谈。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和学业压力迫使学生轻视文化意识培养,这表现为学生用于拓宽文化视野的时间过少、运用英语交流困难等突出问题。

(二)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到位

1.实施文化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低效

学生问卷第8题:“获取文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85%课堂教学;13%上网;2%与外国人交流)。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自身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近七成老师同学都认为英语课堂上偶尔进行文化渗透,可见文化意识的达成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教师也反映:“不可能花很长时间,5%的比例已经不少了,每周五节英语课,要学习单词,讲课文中的知识点,处理课后练习并测试,哪有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可见,目前英语课堂上文化意识渗透的频率较低、随意性大。

25%的教师不知道用什么文化教学方法;41%的教师仅仅说一到两种,例如看电影、听音乐等多媒体手段;34%的教师能说出5种方法。常用的文化教学方法是:读外文资料、讲故事、看视频、听音乐、表演等。不难看出,这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意性大,效果不明显。从总体上看,近一半的师生认为目前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培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见对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学生比教师更不满意,并期待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2.教材自身的文化性相对缺乏

教材是教学之本,而现行教材中文化内容相对缺乏。30%的教师和37%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化素材不满意,师生观点较一致。另外,教师对教材的要求高于学生,一些教师反映教材中的素材远远不足,他们对于如何实行文化意识课程目标感到很迷茫、无所适从。访谈中教师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教材中提供的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素材较少,往往脱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反映:“仅把达成文化意识目标寄托在课堂教学中,这十分有限,教学负担很重,我们自身获得文化教学技巧的途径还很窄,难度很大”。

现行教材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困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在突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确实现行教材比老教材改进很多,但是数量上远远不足、合理性欠缺,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把任务型教学——语法、单词、知识点——作为课程重心。

(三)教育大环境制约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

1.考试制约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

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能够提高英语成绩,近半数学生不赞同这个观点,可是也有将近半数的老师认为了解西方文化对提高成绩帮助较大。46%的教师认为帮助较大,这个结果与访谈中教师的观点存在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碍于面子,在管理者层面上附和课程目标;二是反映出教师内心的矛盾,虽思想上明白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教师花过多精力在此上面。

2.学校、家长、社会对此关注甚少

从访谈中不难发现,学校、家长、社会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注甚少。一方面,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校硬件设施上来讲,除了一些重点中学给每个教室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之外,其他城市学校的设施不完善,很难满足教师达成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学校的管理理念上讲,“升学率”是重中之重。学校不断给教师增加教学压力,无形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另一方面,家长很少关心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他们指出:“成绩降一分都会被批评,爸妈根本不关心什么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只知道成绩”。一些教师认为:“别指望家长支持文化意识的培养了,让学生听歌看电影,多了解西方文化,会被他们指责成‘不务正业’的”。总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达成文化意识课程目标面临的困难重重。

二、达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的实现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达成现状,分析导致此困境的原因是提出改进策略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达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教育的要素之一,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如何转变英语教学观念,达成文化意识培养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态度与此密切相关。

1.受教师专业化知识水平的制约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达成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专业化表现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意识。

首先,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十分欠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可以看出目前教师自身对基本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还远远不够。同时,教师的整体英语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关键。相信一位思想活跃、专业知识丰富、表达流利清晰、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清晰。“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既包括教师在考虑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运用的经验、想法、判断、领悟、想象、记忆等观念,也包括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1]

但是从调查结果看,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的培养要求,特别是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楚、不透彻,尤其是文化意识与其他四个课程目标的关系,大部分教师还是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培养为教学重心,至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课程目标的培养只是形式化的敷衍,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从深层次理解文化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2.教师落实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积极性不足

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帮助学生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人文关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英语教师的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创造性。另外,教师并没有以实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仅仅停留在教材中有限的文化素材,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探求更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更不要说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文化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因素

1.学生的重视度

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和学习精力不足,学生对文化意识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学习主体对目的语文化所持的积极态度以及学习其文化的强烈愿望。这种学习动机越强烈,第二文化习得程度越高。”[2]

首先,目前大部分学生依旧认为,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目的,文化意识仅仅是一个边缘、隐性的课程目标。把英语学习当做是考试,乃至今后工作的筹码,学生并没有理解语言学习的真正含义。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严重忽视。

其次,由于“学习外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学习外国语要比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学习第二种语言接触更多的文化问题”[3]。习得英语文化是一个需要语言情境、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且文化的习得可以帮助语言学习。可是,现实情况是学生迫于学业压力,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文化习得当中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作业、考试等负担抹杀。正如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八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了解相关文化资料。由此可见,学生自身对于文化习得的不重视也是阻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2.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由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提出,影响学生文化习得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自信心因素、动机因素、态度因素等。其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同样是影响文化习得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阻碍和加速语言的习得。”[4]因此,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能力,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对实现文化习得的帮助很大。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并敏感。可见,此阶段是习得英语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和老师都忽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没有抓住情感过滤的重心,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可理解性输入量过少,严重降低了情感过滤的有效性,阻碍了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揭示出教学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5]

虽然在教材中添加了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仍旧是教材的重点,并且教材中每个单元并没有一个独立的部分是关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已有的文化交际素材不够地道、缺乏生活化的特性、较为死板的表达方式。访谈中教师也反映教材的文化内容不足,加之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达成文化意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仍旧是边缘化目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2.教学方法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影响文化教学的因素之一。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拓展教学内容等”[6]

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甚少,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甚至有的教师“把一堂课重复了三十年”。在任务型教学观念主导下,一些教师一成不变地使用结构主义教学法,将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教学剥离开来,一遍一遍地讲述知识点、单词、练习等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被严重扼杀;或者一些教师采取一些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比如文化对比、文化讲解,使得课堂热闹起来,并没有真正地抓住文化教学的核心。

(四)其他因素

1.学校

“学校的作用就是设法促进学生与他人、自然、社会,即与世界的联结,它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给学生挥洒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7]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尽管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培养被反复提到,但是学校好坏的评定仍然是靠成绩、靠升学率。这样的学校必定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用提文化意识的培养了。

一方面,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成绩。传统英语考核内容集中在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培养目标被严重忽视。“成绩好才是好”。没有哪个学校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创设的文化氛围不浓厚。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特点,实现文化意识等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一切都是空谈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2.教育大环境

在实现英语教学目标这个问题上,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也负有同样的责任。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是前提。尽管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效果欠佳。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学生反映,家长对于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态度很冷淡,把他们查阅一些文化资料、了解西方文化信息等行为视为不务正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习得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重知识、轻素质。如何改变此现状,使得家长以及整个社会转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业需求和人生发展,是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

(作者系宁夏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注释】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5]黄远振.文化教学的模式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6]林德全.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J].天中学刊,2010(1)

[7]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