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细则

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细则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答问释疑处理,课堂教学的应变处置和课堂教学后记等几个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问题。可见教学秩序的管理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保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第七章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师范生试教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正式上课。它是我们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答问释疑处理,课堂教学的应变处置和课堂教学后记等几个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问题。

第一节 课堂秩序的调控管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的一种双边交流,它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情感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以其指导地位对课堂教学的秩序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把握。可见教学秩序的管理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先谈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及形成。

一、课堂氛围的良好特征及形成

教学保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阴郁、压抑、沉闷的气氛不利于学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可以改善师生的心境,更好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又是在课堂上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1.愉快欢乐的氛围

语文课堂上自始至终应充满欢乐愉快的氛围,这是课堂的氛围基调。课堂上要设法排除抑郁、烦闷、焦虑、厌恶、压抑等不良情绪,创造出自由、开朗、友好的氛围,把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创造出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愉快欢乐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教师要真正学会营造出愉快轻松的氛围并在这种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场所里学习。老师讲述有趣、诙谐、幽默,用故事、笑话来打破过分严肃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不时发出笑声,在笑声中思考,在笑声中获得知识,千方百计保持着轻松、自由、坦诚的氛围,使学生在精神兴奋之时能更好地与教师合作。

2.满足欲望的氛围

学生由于好表现自己,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课堂上,当老师一个问题发出,举手如林,但其中有不少学生是不能回答的,或回答不好。但这种积极性不可让其消失,应尽量保护,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以营造出满足欲望的课堂氛围。

教师讲课时,涉及学生自己能弄懂的问题时,就应让学生先说,让他们把自己认识到的全部讲出来,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地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解决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以营造出满足欲望的课堂氛围来。这样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出一种课堂的吸引力,使其保持良好地满足欲望的课堂氛围。比如《凡卡》,学生读了课文后,哪些地方能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泥?学生难于分类概括,从整体上去分清楚,但学生一般能找到凡卡挨打、挨饿、没有居住条件、孤单等方面的叙写,我们就可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文中把这些地方分别找出来,然后再概括地说明意思,这就比老师直接讲出来好。学生能自始至终让动脑动手动口,有事可做,让其自我表现,以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激疑探究的氛围

课堂上设疑引导学生刨根问底,激发探究兴趣,以营造出良好的激疑探究的课堂氛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故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的情境,用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刨根探究的兴趣。

中小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时期,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什么都想知道。在课堂上,随时都有疑,激发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有趣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凡卡》一文在信中,为什么把凡卡要把昨天上挨打的事告诉爷爷。学生一般就文学文,不去探究作者选材的目的,只能答昨晚刚挨打,打得又狠、印象深。但这是不够的,这时就可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写的信,把它放在圣诞节的前一天,这是别有意思的。一般再不愉快的事,也不会在过节的时候打孩子。可老板却狠狠打他,说明老板根本就没把他当成人,挨打是不分时候的,是经常的事,这才是作者的意图所在。这样使学生不断有疑而追究探讨,又不断解疑,不断地获得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活跃吸引学生,始终保持着不断思维探究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4.愤悱困惑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出愤悱困惑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常产生困惑,出现“愤”“悱”状态,“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言之貌”,让学生在不断地释疑解惑之中获得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保持课堂困惑而求知的心理氛围。

5.期待惊讶的氛围

学生遇到问题,困惑又不能答,就期望老师指导帮助,但老师绝不是把现成的“果子”———结果,“塞”给学生。而应该是老师给以点拨,教给获得知识的方法,营造出期待惊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迷惘中、困惑中茅塞顿开,感到惊讶,“呀,这么简单!”“原来是这样的!”让学生保持惊讶喜悦之情,使课堂充满着欢乐氛围。

6.争论活跃的氛围

教学上的难点问题,除教师分析进行讲解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质疑问难,讨论争议,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争论中辨明是非,弄清楚问题,使困惑得到解决。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疑点,需要耐心地思考琢磨,教师应留出一些时间,留有余味,让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多种想象,进一步深刻领会讨论,获得“全”的结果。教师要营造出这种争论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思考,在争论中获得真知,保持着有疑问难,讨论争议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7.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学民主“是一座搭在师生间的一座桥”。(魏书生语)教师上课应当帮助解决困难,引导启发开发智力为主要任务,不能只想到纪律问题,做课堂的“警察”。有的严厉苛刻,用简单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的纪律,破坏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的要求随时安静端坐不动,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有的爱激动,求全责备,训斥挖苦,这只能产生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

我们应心胸开阔,分清主次,营造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失败和出现不好的情况应宽容些,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引起学生憎恨和对抗心理,使学生屈于强大压力下听课,这是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们,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们才会听好课,“爱屋及乌”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上要平等讨论、学习与交谈,对他们的要求愿望表现出热情,在课余要和他们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思想性格,爱好习惯,对他们的个性特点表示感兴趣,这样民主平等以诚相待,学生就会亲近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就会为保持良好的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管理

最初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巴望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但不少的人极其认真地备课试讲,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教案,一上讲台还是不尽人意。学生常常是开始出现注意力分散,接着是无事可做,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进而是骚动做小动作放肆起来,使得课堂乱七八糟,无法控制。这种情况的出现,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所致。

教学秩序的管理,它不只是组织教学仅体现在抓纪律上,它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心理特征的掌握以及适合这一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它的交替使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师生感情交流、信息传递等等都会影响着课堂教学秩序。这就需要我们要从整体,从各个方面做好教学秩序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呢?

(一)课堂教学秩序的预防管理

管理好课堂教学秩序是手段,目的则是有利于学习、促进学习。预防不良秩序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则是教学秩序管理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学生内心活动,从而拟定出自己的教育措施,将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苗头抑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怎样对待纪律不良行为,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呢,首先应预防纪律不良行为的发生。

1.发挥教学自身吸引力

课堂教学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稳定纪律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个老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课上好,而是放在如何对待学生、对待纪律上,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就会本末倒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乐味”的因素,创设愉快活泼的教学情境,以趣激疑,以乐促思,充分发挥情趣、理趣的教学乐趣,寓教于乐中。

2.迅速进入教师角色

师范生初登讲台,由于怯场心理,常常难于进入教师角色,影响良好教学气氛的形成。我们一走进教室,就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地贯注于教学、充满教学激情,这就会使你的教学思路清晰起来,教学语言流畅、生动形象起来。这种教学激情很快就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这种“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亲师感的形成,就会促使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尽快出现,这种积极的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一开始就会把中性和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就会很好地预防不良课堂秩序的出现,就为你驾驭整个教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充分协调师生间的关系

协调师生间关系,是指调整课堂各成员间的思维和言行,以增进同学、师生间的亲密关系,从而预防不良教学秩序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学生间和师生间两个方面去进行:学生间相互协调,是指教师要有意识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基础和思想特点来调整座位,优化搭配,优化组合,使同学间达到心理互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以充分协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师生间的协调,是指教师应主动、广泛接触了解学生,与学生多交往,多对话,如果对班级上中下各层次的同学没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就会给自己的协调带来困难,影响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协调是以真正了解为基础的,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注意力分散溜号,是懂了闲着没事干,还是因没听懂失去信心,身体不适,还是由于思想、精神负担?是由于教学内容偏深偏难,还是教学方法不当?是由于讨厌这个集体和教师,还是想惹人注意等等,教师要心中有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协调,以预防不良课堂教学秩序的出现。

4.建立民主的协作关系

教学是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互相依赖,支持和相容,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建立课堂纪律的积极力量。对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控制不良行为具有积极的内部制约作用,是课堂教学秩序预防管理的潜在力量。

5.顾及学生心理实际

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顾及学生心理实际。

①心理准备与及时开课

一节课的开始,往往影响着整个一堂课的教学秩序,它对预防不良教学秩序的出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班上还乱哄哄一片混乱时,教师走上讲台,立即开讲,这样过早开课,尔后整顿就会使不良教学秩序的延续或扩展,就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而多数学生已准备好,还在喋喋不休指责个别学生,这种迟开课也会导致不良课堂教学秩序的出现,影响课堂教学。假如学生已准备好等待着老师上课,就应及时开课;如铃声响后还没有好的秩序,教师不应急于走上讲台,而可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暗示学生作好上课的准备,或者可轻声地说:“第二组准备好了,第三组也很好”,以表扬集体而提醒个别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做好准备,产生一种等待开课的期待心理,教师随即开课,并用好的导语引入新课,很快就进入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良好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有效地预防了不良课堂教学秩序的出现。

②年龄特征与教学安排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首先是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其次才是学习内容。因而,在课堂上要有事可做,而且所要做的事,无论听说读写或是观察背诵,都要感到有趣有味,一旦无事可干,或长期进行单调乏味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很快就会分散注意,课堂纪律就会松散,不良课堂教学秩序就会出现。因此,教学组织要严密,安排要紧凑,要注意教学课堂的密度,同时应针对注意力保持在15分钟、小学生10分钟左右的特点,注意教学方法交替变化,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而未分散时,就应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有一种新的教学活动,不断使学生感到新鲜,不断地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以达到对不良课堂教学秩序的预防管理。

③教学卫生与预防疲劳

学生疲劳是造成纪律涣散的首要原因。课堂负担过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就会造成疲劳,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防止学习疲劳根本的措施是讲究教学卫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形象化的教材和抽象的原理有机地结合,把动作刺激的学习活动分散在一节课时间的间隔之中,紧张之后的放松,课间的适当休息,都能很快地消除暂时的学习疲劳,这些都能够卸下学生心理负担,让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新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对不良教学秩序预防管理。

(二)课堂教学秩序的积极管理

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会有三种力量影响着课堂的教学序:

①是指有利和促进学习的积极力量;

②是指不利于和干扰学习的消极力量;

③是指既不有利促进,也不利干扰学习的中性力量。

由于集体内部成员的相互作用,三种力量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其中任何一种力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两种力量的变化。如强化积极力量,就能抑制消极力量,就促使中性力量往积极力量发展,相反则会导致消极力量的扩散。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促使中性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有效地控制消极力量,以求课堂有好的教学秩序。我们可以运用如下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法,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积极管理。

1.教学反馈管理

教学反馈管理主要是指教学的作用效果通过学生反馈信息,教师进行调控,促使课堂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的积极管理。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的效果怎样,主要是从学生学得怎样来衡量。比如,教师讲授分析的进度、深浅度、清晰度等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上反映出来。而这种学生反馈出来的情绪,则是直接影响教学秩序的好坏。

如学生多数精神兴奋,情绪高昂,说明听得有劲,学得有趣,教师可根据原来的方法,速度讲下去。

如学生静坐座位上,两眼出神或东张西望,说明讲得不清楚,内容不紧凑,或对讲述内容不感兴趣,应及时调整讲的速度、音响度,并重新组织内容,突出解决一、二个重要问题。

如多数学生两眼发呆,或紧锁眉头,说明讲过的没听懂,或讲得太快,学生听不清楚,心里焦急,应调整教学进度,减缓教学的难度。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的反馈信息,得到积极管理的措施,及时地对自己教学状态的调控,以达到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效管理。也可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检查提问等各种反馈信息来调控管理,以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2.指令诱导管理

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初始阶段,可采用指令、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秩序管理,以提高其认识的积极管理;或者通过感化诱导等情感作用,使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学习、思考、支配自己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良好课堂秩序的积极管理。

如《故都的秋》,课始就提出要学习司空见惯的秋天的描写,本课的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我们先看“总”是怎样写的,“分”是怎样写的,各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进入逐段的阅读分析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进入课堂,钻进课文,进入“角色”,始终保持在饱满情绪中学习,自然就会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了。

3.提问激疑管理

提问激疑管理,是常用的一种课堂秩序的积极管理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解疑,不断获得,常处在欢乐喜悦,积极思维的学习之中,而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提问可以指引学生观察,启迪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老师设计问题讲究正确、严密、灵活多样,熔启发性、趣味性于一炉;同时还应根据预习新课、复习等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深度的问题,从而能较好地引导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以实现其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4.正确评价管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正确的评价来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积极管理。所谓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种观察或理论正误的评论判定。常常要指出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好坏在哪里,为什么好坏。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一种有效管理课堂教学秩序的方法和手段。它能较好地保护积极力量,激励转化中间力量,转化消极力量。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及时地对学生加以肯定,不断地表扬激励,并指出不足,存在的问题,或指引努力的方向,就较差的回答也不是指责、讽刺,而是尽力挖掘其合理因素,指出错误之处,积极鼓励,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达到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教师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评判学生的答题,并非一件易事,这需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当机立断的判断力。

教师不能科学评价学习活动,也不重视评价手段,这种情况时有存在,教师不能只是笼统表态,“不错”、“对的”、“好”、“非常正确”,结果学生不知对在哪里,错在何处,造成师生信息交流的阻塞,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秩序。

5.暗示间接管理

暗示间接管理,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秩序的积极管理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正面的语言暗示,目光暗示和手势暗示等均可对学生起到有效的作用。

比如发现说悄悄话,做小动作的学生,或用目光注视,或向学生点头示意,或轻轻摆手,当学生领会,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移到听课上来,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时也可从侧面迂回绕道,以退为进,旁敲侧击,用冷处理方法把激烈的矛盾缓和下来,以制止事态的恶化和非理智冲突,使关系融通,让火气降息而使教学秩序转入正轨。

6.情感交流管理

情感交流管理是用情绪感染的变化交融流通,而达到对教学秩序积极管理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流通、心理互换的过程。师范生初上讲台,要注意练习与学生感情的交流,交流程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课堂上始终笑嘻嘻,也并不一定就会收到好效果。有时出于教学调控管理的需要,也可“冷”一些,让学生感到你情感的明显变化,而自觉收敛课堂违纪行为。要注意冷而不板,冷而有情,显示出审慎、自信、有力,以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可“生气”,当然这只是调控管理的应急措施。但要学会生气,要适可而止,不可一气而不可收,缺乏理智,造成逆反心理。只要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否定的表示,就可收住“气”,缓解、宽容、赞许,借个梯子下楼,使教学很快转入正常的教学秩序。

7.激励管理

激励管理是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积极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激励方法,就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态的形成,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会出现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的一些方法进行激励管理。

①表扬激励

表扬是感情激励的重要方法,公正合理的表扬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还会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用语言、微笑或手势、点头等体态语言加以赞扬。即使答题不对或不全对,也应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肯定其正确的部分,或对学生态度的积极性,答题姿态、语言等方面给予表扬。比如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声音洪亮等都可是表扬的话题。运用感情激励,要注意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确定表扬标准,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而得到表扬,同时要注意表扬的频率,不能太频繁,以保证表扬对学生永久的诱惑力。

②归因激励

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后续教学效能,改进后续教学行为。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把自己成功行为归因于自己高能,就会感到自豪与自信,就会增强再次成功的期望,就会再作努力;如果个体把自己行为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则会感到沮丧与羞愧,就很少有,甚至无成功期望,就会不再努力;但是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个体虽然会感到惭愧,感到内疚,但会产生成功期望,会发奋努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采用积极归因激励。

归因激励是用查究其根源而进行表扬肯定的一种激励方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获得成功,不仅希望人们承认其成果,而且希望人们承认其所付出的劳动;遇到挫折,不仅希望得到理解,而且特别不希望别人从其智力上追究原因。因而我们可以将归因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在肯定学生成绩时,可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查找原因。

如以“答得好,说明你认真听课,善动脑筋”来肯定其学习态度;以“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前后贯通”来肯定学习方法;以“刚学完就如此流利背诵,表明你不仅记忆力好,而且有科学的记忆方法”来肯定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如出现错误应在指出错误的同时,注意从学习方法和主观努力上分析原因,避免涉及其智力因素。如“你不会背,不是记忆力差,而是没有用功夫”;“不是你不能理解,而是上课不够专心,对吧?”“你是完全能正确回答的,只因阅读时不仔细,是吗?”这样,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学生易于接受,这样间接激励就能较好地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以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③信心激励

信心是人们成功的内驱力,教学常常采用增强信心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在课堂上用“信心”来激励学生上进,保持奋发的学习劲头,出现良子的课堂气氛。这对后进生尤为重要,一旦有了信心,便知难而进,不断努力;一旦失去信心,便一蹶不振,急转直下。因此,信心激励一定要认真重视,要让孩子们随时感到老师的信任,得到鼓励,增强信心,看到自己的希望。

学生在答题时,对学生要考虑其水平能力,让其力所能及,以此来增强信心。比如提问后以“我相信你能回答”,“只要想想,你是会答好的”,“大胆些,老师、同学们相信你准行”等来坚定其信心。一旦答对,则以“瞧,我说你行嘛!真不简单”,“真不容易”等加以肯定;如答错,则以“别急,坐下想一会儿再考虑回答,老师知道你会成功”等加以安慰和启发。这样激励,对于坚定中下等学生的信心,使其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力量是十分有益的。这就能面向全体,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④竞争激励

好胜好强是中小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竞争的方式,使学生在兴趣昂盎中学习,以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常以速答、抢答等各种形式置学生于竞赛环境之中,以激励学生竞争,有利任务的顺利完成。常以速答、抢答、开火车、找朋友、插红旗等各种形式置学生于竞赛环境之中,以激励学生竞争,有利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提问时,我们常以“看谁先想出答案”,“看谁先举手”等教学语言来激励学生快速思维,使学生常处于一种激励竞争活跃的学习气氛中,以较好地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三)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管理

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这就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注意分散进行调控管理,以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上我们可采用如下一些基本的方法,对学生注意分散进行调控管理。

1.目光调控法

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具有调控学生注意功能。劳夫·爱默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小学课本《穆老师的眼睛》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说明了教师的眼睛,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我们应用好眼睛这个重要的调控工具。教师的眼睛一要敏锐,以扫描捕捉大量的反馈信息;二要热情鼓励,表达对每个学生的信任、真诚、友好。

①亲切信任的目光

教师用亲切信任的目光巡视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到他们都在老师的视野之内,随时提醒自己,不分散注意力。师范生最要忌讳目光不敢正视学生,常常只看书本或教案,要不然眼睛太高或太低,要么看天花板,要么看地板或看窗外,这极大地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②严肃期望的目光

教师用严肃、警告、期望的目光盯他一眼以制止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这种做法使他知道行动已被注意。这种眼神,表达了很多意思,我不希望你这样做,我原谅你这一次。这个信息的传递是能够用一个眼神的变换,心照不宣地沟通,这时学生也会送来这样的信息:我很抱歉,我感谢你的好意。

2.抽问调控法

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用目光调控无效时,可抽问点名该生回答,促使注意集中,以使其意识到:再不认真听讲,就对不起老师了。这样因没点名批评或让其回答也就使注意分散的学生有了下楼的梯子,随后就是集中注意力,认真上课。

3.信号调控法

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教师施以信号进行调控,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①突然停止教学,示意注意分散的学生集中注意力。

②教师可边讲边走到违纪学生身旁,摸摸他的头,或敲敲他的桌,以示意制止违纪行为。但要注意,在课堂上教师不能随意走动,或不停地走动,这样会使学生视神经疲劳,分散学生注意力。走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应服从于调控的需要而使用。

③语言暗示诱导。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讲述语言清晰,语速适度,有节奏有余味,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方可牢牢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运用语言暗示、诱导,即把消极、指责性的语言改用积极性的语言,正面诱导。如不讲“不要伏在桌上打瞌睡”而讲“注意坐好”,不讲“不要大喊大叫回答问题”,而讲“如果你们认为能回答就请举手”。

④声调暗示。即用声调的高低,节奏变化或暂时不讲话,引起注意分散学生的注意。

4.快乐调控法

学生疲劳,精神不振,注意力普遍分散。这时教师可暂时停止教学,可猜谜语,可讲笑话,可做简单的游戏,或在座位上做运动操,在不影响其他班的情况也可以唱首歌,消除疲劳后再上课,可让打瞌睡的同学站一下,让活动做完消除睡意后再坐下听讲。

5.教法调控法

教法轮流变换也能较好地集中学习注意力。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显得呆板,使人疲倦。每堂课间隔10分钟左右,就应安排新奇有趣的一些教学方法。教法多样新异,是稳定注意的有效力量,它具有磁力效应。学生在新颖多变的教法中,情绪饱满的学习,也可将出现的几个教学高潮点分散在各环节中而进行调控管理。

6.纪律调控法

纪律特别差,乱哄哄地难以上课,可停止上课,强调纪律,树立守纪光荣的集体舆论,使每个学生养成守纪的习惯。个别违反纪律的学生,必要时可令其迅速改正。

三、课堂教学常见的失误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大致在如下一些方面常有的失误。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备课时没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理解肤浅。错误认为教材太浅,没什么可咀嚼的,影响深入钻研,结果难以驾驭教材,把握不住重难点,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讲述内容深浅不当,要么过深,学生听不懂,不能接受;要么过浅,听与不听没有多少关系。学生无事可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有的面面俱到,缺乏重点。

师范生初上讲台讲课,常常感到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舍不得丢,胡子眉毛一把抓,求多求全,讲深讲细,结果淹没了重点,使得学生无法把握要领。有的常常想露一手,显示自己的水平,不顾学生实际,旁征博引,结果学生似懂非懂。也有引述、讲故事,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而是离谱太远,漫无边际,吹牛皮,侃大山,结果是重点没讲清,难点没突出,训练项目没落实,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收获不大,得益不多。

2.双边活动方面

师范实习生上课常常会出现一股脑儿地讲,只重教师的“教”,不重学生的“学”,不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结果讲得辛劳,学生只是旁观的听众,把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知识没掌握,基本功没得到训练,教学任务没完成。

有的照本宣科,只读教案,连眼也不敢看学生,死搬硬套,缺乏教学艺术,使学生昏昏欲睡。只注意个别优等生,提问问答只抽少数几个,似乎教学就是三五几个。教学不能面向全体,面向多数,更难照顾到后进生。评价不合理,要么“很好”、“非常正确”;要么一无四处,没有一点是对的,发现不了学生的积极因素;要么不作评价,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劳动得不到肯定,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双边活动活跃气氛的出现。

3.教学语言方面

文白混杂,堆砌辞藻,语言乏味,缺乏感情,有的语言很深,学生难于理解或费解。如解释词语,常常照搬字词典,不从上下文去理解,从理解上用功夫。

有的是大量运用华丽的辞藻,词语堆砌,或者书面、成人化语言多,而浅显易懂,简洁准确,连贯流畅,充满感情的语言少。有的语言不精炼,重复啰唆,缺乏趣味,更无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的上课时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特别重。

4.课堂教态方面

教态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是站立姿态生硬,手足无处,举止不雅,教态呆板,样子别扭;

二是表情过于严肃拘谨,不苟言笑,脸上没有一丝笑意,不自然,更谈不上举止大方,和蔼可亲;

三是仪表不端庄,穿着打扮与教师职业不协调,淡化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有的奇装异服,穿得花枝招展,学生在课堂上评头论足;有的尽管不是奇装异服,但与实习学校的当地差异太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影响课堂教学。

5.板书教具方面

有的板书凌乱繁杂,书写潦草难认,字或大或小,大小无章,随写随擦。出示教具时机不当,一上课就把教具公布于众,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偷看教具上。

其他方面,有的教学结构松散不紧凑,开头无趣,过渡生硬,课尾平庸无味;有的放松了常规要求,或与原任教师的要求不一致,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处理个别违纪现象不当,如批评没完没了,使多数学生厌烦,有的抓“典型”树自己的威信,“杀鸡给猴看”,结果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些毛病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克服,以搞好课堂教学。

第二节 课堂答问和释疑的处理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而教师怎样处理学生的答问,如何解释学生的质疑,则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学生答问后的处理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答问,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组织内部语言,形成答案,再返传给老师的一种信息交流。当学生回答提问后,老师就应及时地将反馈信息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但师范实习生试教上课,常常对这种课堂答问缺乏应有的反应和评判,或者处理不当。比如,学生回答后,要么对答案一味称好,要么不表态不评价,要么全盘否定,或表露出不快,或批评讽刺。这就会造成学生不善思考,或不愿思考,无所用心,或应付了事,贻误思维。那么该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呢?

(一)处理答问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就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处理答问的基本原则,否则我们就难于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

1.鼓励表扬,严格要求

处理学生的答问,既要做到热情鼓励,又要做到严格要求。如果只希望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一样,那是很难办到的,学生的答问兴趣也难提高。我们应该是,即使只对了一点,也要充分肯定;就是完全错误,也应从其它方面发现积极因素,给某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这是因为学生分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因而对学生的答问积极性,一定要热情鼓励,认真保护,在鼓励表扬的前提下要从严要求。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用词句法都不能随意迁就任其错误。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答问。

师:小壁虎向谁借尾巴?

生:小壁虎去借尾巴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去借的。

师:意思说对了,但句子有些啰唆。能不能说得简练些。

生: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改得多好啊。如果再把“去”提到“向”字前面去,意思表达就清楚了。以后,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精炼。

这既有表扬,又有引导,在鼓励表扬的话语中指引了思维方向。既全面严格要求,又及时表扬鼓励。

2.师生参与,共同评议

答问处理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一起评议,让学生参与评价,评出民主气氛。以处理一人的答问而调动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收获,这是教学本身的需要。老师除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鼓励评价外,还应启发学生参与评价,而且可以与老师持不同的见解,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话当做碰不得的“标准答案”,那就不能活跃思维。

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当分析讲读完后问:“大家对板书有修改意见吗?”(见板书7-2-1,一生改成板书7-2-2),把“帮助”改为“团结友爱”这就深刻得多。可见孩子们也有丰富的创造力,如只强调老师的唯一标准,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答问处理中,最常用的是“大家说对吗”,“大家赞同吗”,“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能来补充”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 7-2-1)小公鸡和小鸭子( 7-2-2)

3.诱导宽容,不可求全

学生答问一般总是从模糊到比较清晰,从局部到整体,从不够准确到准确,从比较肤浅到有一定的深度。这是认识思维的一般过程,因而学生答问不可能一次就完整,完全符合标准,不能求全责备。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帮助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会是更深层次的答问,这比只一下就撞对标准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回答要强得多。这是交给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习的规律。

4.尽力自得,不可轻授

有一两个同学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全不完整,老师怕影响效果,耽误时间,就和盘端出,老师直接回答,这就没有答问的意义了。有价值的提问,就应启发引导,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不只从教师那里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自己去分析解决。这样做的特点是教师重在指引,学生重在思索。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处理答问,也应当着眼于训练思维智慧的能力,答问的过程成为启迪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没答对,或不完整,或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就应对提问的内容目标加以说明,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如答问模糊,抓不住要领,不能突出重点,我们就应分析其原因,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对课文的理解不深,还是属于表达问题,教师要弄清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说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有时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对答问思维过程的说明,常常要引导学生,逐步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不仅自己获得知识,还要能说明是怎样获得知识的,这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

5.科学严谨,择善而从

在处理答问时,不少人只希望学生一下就按照自己标准答出,否则就不快,把自己教案上准备的当成唯一的标准,不能仔细听取学生发言,也不作认真分析整理,只要与自己准备的答案不一致,就宣布无效,指责不对。其实,一些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有见地,是有创造性的,我们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好学生的答问。要当好先生,就得老老实实当好学生。

处理答问时,一旦发现学生的答问比自己的标准好,就要有勇气说出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不要耍老师的架子,丢不下老师的面子而不敢承认。从知识、思维、语言、表达方式角度都可以说出“自愧弗如”之处,以教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择善而从。这是教师自身治学严谨的表现,是教师应有的科学态度,它不仅仅是处理答问的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生治学,做人的问题。教师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风度将对学生做人、治学都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将会使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二)怎样处理答问

对学生答问后怎样处理,我们主要从对答问的分析和处理答问的方法两个方面去研究。

1.答问的分析

怎样处理好学生的答问,我们首先就应对学生答问进行分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才可能谈得上对答问的处理。那么,教师在瞬间,怎样对学生的答问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回答呢?一般可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①分析答问与问题间的关系

学生答问,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大致说来有五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答非所问

学生回答的问题,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是属的完全错误一类。要么问题不明确,要么学生没听准,应分析两者,从中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种,完全错误

学生回答的问题,完全错误,应立即予以纠正,要么引导答问学生自己纠正,要么让其他学生或老师纠正;

第三种,基本正确

学生回答的问题,基本正确,一般情况可指出欠缺的地方,基本照原样接受;

第四种,完全正确

学生回答的问题,完全正确,可以照原样接受;

第五种,超前或有距离

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超前,要么有距离,这种问题是属正确一类的,虽没有错,但与完整的回答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或是答问“超前”,即需要两三步走的,却一步到位,大大超过了老师的预定计划,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②分析学生答问的思路

分析学生答问的思路,无论对或错,都应分析思路。如错,要弄清在什么地方错,思维在那里走了岔道,原因是什么,是忽视某些内容,还是理解不当,还是推理不合逻辑;假如对,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过程是否清晰正确。

③分析答问的人数关系

分析答问的人数关系,教学面向全体,假如好,是否多数一致,是否是多数对

答问的理解,如需采取措施,是多数需要还是部分、少数需要。是对是错,它们各占比例大致是多少,这样就能对学生理解或掌握等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就能较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答问也就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为处理好学生答问打下了基础,也就可以把教师的“应变”变为可以认识、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了。

2.答问的处理方法

学生回答提问,总的说来,应让自己获得。方法很多,下面就对答问处理的一般方法作以简介。

①读书解疑法

读书解疑法,有的提问,通过阅读原文就可解决,如学生不能答好提问,就可指导学生读书,在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答,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那就请将课文最后三行话仔细读读就会懂得的。”当读到“他掩着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这句话时,学生就悟出:掩着耳朵去偷铃的本意,再引导知道自欺欺人的引申意思,也就容易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②追问探究法

追问探究法,有的答问正确无误,但未必理解,就需进一步追问而达到真正理解,如《詹天佑》一课。

师:“要挟”是什么意思?

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答案来自词语手册,虽解释无误,但未必理解)因而老师进一步追问。

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方”指的是谁?

生:清政府。

师:帝国主义者抓住清朝政府的什么弱点?

生: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又缺乏技术力量。

师: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答应什么要求?

生:用他们的工程师,否则就不再过问。

师:他们为什么要对清政府进行要挟?

生:阻挠清政府修筑铁路,争夺铁路修筑权。

这样通过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又通过内容来帮助领会词语的意思,较好地理解了整篇课文。

③思维导向法

思维导向法,中小学生易受以往或他人思维定势影响,答问常常思维偏向而失误。这就需引导思维方向,指明思维目标。如《我要的是葫芦》

师问:邻居要那个人治虫,那个人说:“叶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答:“他不听邻居的话”,“他不谦虚”,“他真傻”。(后面同学受前面同学思维定势影响而不能准确回答。)

师(引导思维方向) :“你们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你们能不能从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去想想呢?”

经过几个学生相互补充,最后明确:把叶子和葫芦分开来,一心只想要葫芦,但不懂得没有叶子就不会有葫芦的道理。

④类比诱答法

类比诱答法,有的问题,学生绕来绕去,总是答不准。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直说,举出类似的例子诱发学生回答。比如《海上日出》“这深红的圆东西……”这里为什么不写太阳而称为圆东西,有的说为了避免重复,有的说太阳是圆的等,但不能答准,老师顺势问:我叫某同学,不叫名字,而叫“小家伙”怎样?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朗,大叫:“喜欢,对太阳的喜爱”。

⑤回应释疑法

回应释疑法,有些课开始老师故意让学生被问住,卡壳的提问,这是用来激发学生求答的欲望,以引起阅读兴趣,形成强烈的探究心理。这类的提问往往不需要学生准确回答,常常在读课文后才能作答。比如《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后问:这小小的鱼钩,明明长满红锈,“怎么又是金色的鱼钩呢?”学生连忙翻书以求答案,老师趁势说:好,就从书上找答案,咱们学完本课再来回答这一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回答,也就知道这金色的鱼钩的特殊含意,也就掌握了本文的中心内容。

⑥迁移答疑法

迁移答疑法,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回答不理想不完整的问题。如《踢“鬼”的故事》一文,学习中问:“鬼”字上面为什么加引号?生答“是引用”,师又问:“引号除了引用外还有其他的用法吗?请你回忆六个‘墨水瓶’里‘墨水瓶’为什么加引号?”学生经过回忆:“那不是真的墨水瓶,而是盛着牛奶的面包”,继之学生一下子推想到:鬼不是鬼,那又是什么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明白“原意是个盗墓的人”。这样由此及彼从知识迁移中掌握了引号的用法。这不仅学会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而且由于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产生了浓厚兴趣。

⑦查源溯流法

查源溯流法。有时答问说得很流畅,语言组织也很严密,特别是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类,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来自读写例话或参考资料,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完全理解。常问:“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怎样知道的?”“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进一步要求回答。这样追源溯流的方法能增强思维的力度,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

⑧比较求异法

比较求异法,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引导启发学生求异比较。如几个学生对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可追问哪个答案最正确,为什么,除了这几种外,还有别的回答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几种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鉴别,从中找出最理想的答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或者通过比较求异,以鼓励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

⑨归谬矫正法

归谬矫正法,是抓住学生答问错误推演开去,促使学生自省自悟从而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向,让他们自行推理,发现答案的荒谬,走出原思维的轨道,寻求正确答案。如什么叫“呻吟”的教例。

师:什么叫“呻吟”?

生:就是声音很微弱的说话。

师:你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很小,我说你呻吟行不?

生:在痛苦的情况下,小声地自己哼。

师:对,生病或者哪儿痛,哼哼叫“呻吟”。

3.答问“卡壳”后的处理

教学中,常出现教师提问后,学生“卡壳”,即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少师范生怕影响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怕课堂出现“冷场”的难堪局面,常是自答收场,这就失掉了提问本身的价值。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卡壳”的问题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师范实习生,更应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诱答方式。

①联系提示

联系提示,是答问遇到“卡壳”的情况,教师适时提示旧知识,引发思维,让他们联想起来,从中推出新知的诱答方法。中小学生思维缺乏前后联系,往往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忘记已学过的知识,不能从旧知识中去推出新知识。如《数星星的孩子》提问:张衡爷爷为了证实北斗星总是围绕北极星转,一夜没睡觉,几次起来看,那么他一直观察不睡觉不更表现张衡爷爷的刻苦精神吗?学生不能回答,老师便提示:常识课告诉我们,北斗星转动得快还是慢?学生一下恍然大悟:转得慢,长时间观察没必要,所以一夜起来几次,不但表现张衡刻苦,还表明他很聪明。通过提示,学生联想起旧知识,一下就解决了“卡壳”不能回答的难题。

②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是指把解决难点为突破口的诱答方法。有的“卡壳”问题,只要把难点解决了,整个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如问:“自不量力”、“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清楚,教师不从整体解释词语,而是说“量”是“估计”、“遣”是指“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释整个词语。学生也就很快准确完整地解释词语了。教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排除障碍,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去解决“卡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不利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③指引思路

指引思路,是指有的问题“卡壳”后,教师指引思路后,就能较好帮助学生解疑的诱答方法。如《赤壁之战》问:黄盖为什么在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的地方把芦苇点着?回答是“因为最合适”。为什么合适?学生不能答。老师:想想,在太远和太近的地方点火有什么不好?学生进行紧张思索,终于回答:“在太远地方点火,烟火蔓燃,会使曹操生疑,曹操会另作准备进行抵抗;太近火势不旺,不可能由船上烧向岸上的曹营,不到二里点火,正说明周瑜的计划很周密”。这就得到了正确的回答。教师指引思路,学生顺着思路分析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得到满意的回答。

④相机释疑

相机释疑是指相机诱导的一种方法。答问“卡壳”后,有时会为释疑而出现一些偶然的机会,只要捕捉好时机,相机诱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小马过河》,老师问:“谁能解释‘难为情’?”抽学生不能答,学生低着头,红着脸,老师趋势问这个同学:“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没预习好课文不好意思,对不起老师。老师抓住时机说:你讲得太好了,你已经把词语解释清楚了,你此时此刻“不好意思”的心情,就是“难为情”,你答得很好,用不着“难为情”了?“卡壳”后的沉闷,一下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过这种得来,是平时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提问“卡壳”之后,启发诱导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是难以穷举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应该做到启答而不是代答,是引导而不是代替,这是处理卡壳后答问的根本原则要求,也是处理答问所具有艺术性的标志。

二、学生提问后的处理艺术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好形式,这是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外露,是内化吸收的表现。那么,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如何回答,怎样处理,这也是一门艺术,值得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学生提问后,如掌握得不好,就会难以收场,学生将会议论纷纷;如任其自然,没有把握准时机,就会浪费时间,问题不能解决;如都由教师包办代替直接解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训练。那么怎样处理好学生的提问,教师如何释疑呢?

(一)释疑处理的准备

学生提问,教师一定要认真细听学生的发言,并在听的过程中,要及时迅速地进行分析判断分类。一般释疑处理的准备,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仔细倾听。

仔细倾听学生的提问,边听边整理辨析,以使自己真正知道学生提问质疑的中心内容。这是教师释疑的第一步,是处理好释疑的基础。切忌不要一听到学生提问就心慌害怕,或心不在焉,想其他问题。

第二步,迅速判断。

迅速判断学生提问的内容,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是否有解答的价值,以确定必须讨论解答的内容。

第三步,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把学生提出有必要、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为选择确定释疑的方式打下基础。解决的办法一般采用归并法,进行归类整理,学生提问后,教师及时进行归类,分出类型。一般情况,学生的提问以内容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知识类;二是理解类;三是探索类。

这些内容,有的是属于课堂内的,有的属于课外的,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分类排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合并工作,哪些是同一类的,哪一些是另一类。比如哪些是属于字词的,哪些是属于句段的等等。这样就有了针对性,整体性,不至于提一个答一个;有了条理性,不至于前后重复;有了重点,一个个问题逐步解决,不至于面面俱到。这就为释疑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四步,确定方式。

我们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就是确定好处理方式了。处理的方式常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一是教师释疑,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不能马上回答的,可查证后补充释疑;二是指引学生释疑,可引导提问的学生自己释疑或发动学生讨论释疑,一般应发动学生共同讨论释疑为宜。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活跃了思维,帮助大多数人理解掌握,通过讨论、比较,对问题认识,也能更准确完整,同时为有些难于回答而有价值的问题,赢得了教师充分准备的时间,使释疑更准确完善。因而,就是学生不能回答,教师释疑,也要注意充分启发引导,让学生一起来共同释疑,不要唱独角戏,教师独自解答了事。

(二)释疑处理的方法

释疑处理的方法很多,一般对于知识性,理解性的问题,可尽量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中去解决,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兴趣;对于探索性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为宜。下面对一般的释疑处理方法作以简介。

1.读书释疑法

学生读书时,常常粗心大意,因而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是属于不仔细读书,没很好思考所造成。这就需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有关部分,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思考找答案,以“找”解疑是一种基本的释疑方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培养自学能力,并使逐步养成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运用此法,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提供必要的寻找线索,以让学生沿着所指方向,而得到满意的答案。否则会浪费时间,或没找到理想的答案,而似是而非,抑制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2.以问设问法

针对学生提问,教师再设问,以让学生自己回答而释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教师常常围绕学生提问设计几个有关铺垫性的问题,大题化小,难题化易,放缓坡度,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沿着铺设的这条解决问题的通路,最终解决疑难的方法。学生把铺垫性的问题解决了,原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的释疑也就完成了。

3.讲解点拨法

有时学生提问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作出符合逻辑的猜测。对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往往还比较模糊和肤浅,这时老师要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讲解,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以比较模糊、肤浅认识到清晰深刻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讨论争议法

学生提问后,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必要的争论,求得正确的答案。以讨论争议解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在争议中深化,促使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和思辨性,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5.悬疑绕道法

学生提问后,教师绕道而行,悬而不解,待时机成熟,让学生自然领悟以达到释疑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能悬而不解,绕而后忘,或为悬而悬,为绕而绕,故弄玄虚,明明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却偏要绕弯子,那就会弄巧成拙,损伤质疑的积极性。

6.以画释疑法

用板画,图示的方法予以解疑,以画释疑,以引导学生得到问题的结论,直观形象,能通过视觉感应,唤起形象思维。使用这种方法不必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一般只要简单勾勒简笔画,略具其形就可以了。比如《鲁班学艺》一课,学生问:什么叫“柁、椽子?”老师旋即在黑板上画了如下简图( 7-2-3),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7-2-3

7.讲解释疑法

无法通过以上几种途径解答,由教师直接作答的一种方法。以讲解释疑,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得更加深透,把握得更为准确,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见闻学识无法解疑而又特别想知道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一般都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一起释疑为好。

8.留疑待解法

教师一时无法解答,暂时存留的一种方法,以“留”存疑,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敷衍塞责,以讹传讹,并能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当然这里讲的“留”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因此,不要留而不结,存而不解,不了了之。否则,就无法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而有所长进。

教师不要怕被学生问住,问住也不足为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胜过老师的表现。被学生将了一“军”,这也是正常的,要知道老师不是无晓不通的“百科全书”。因而,我们要老老实实,不怕丢面子,要敢于承认,要敢于留疑。

随着学生质疑水平越来越高,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迫使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无论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都要学习。至少教材上的有关知识都要掌握,否则自己惑而不解,焉能为学生解惑。

三、处理答问和质疑常见的失误

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答问和质疑,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主要是在如下一些方面。

1.重“讲授”轻“自得”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不能答,或学生质疑,师范实习生常常是忙于解答释疑,马上给予答案,忘了学生这个主体,组织学生自己去获得。特别是在学生提问后,更容易出现这类毛病。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就是学生问老师,还应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相互争论,老师相机调控点拨、引导、补充、强化、归纳总结,这才是有效的方法。

学生质疑,教师忙于自我表白,不能很好倾听学生意见,使学生讨论解疑变成老师的“独白”。教师释疑,除想到答案外,更应想到学生,想到如何启发学生自答,或引导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不要唱独角戏,忙着自我解答。要知道教师过早给答案,就会过早停止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答时间把握不当

师范实习生上课,常常提问后马上抽问,甚至先抽学生后发问,学生答问后马上评价,这是时间把握不当的表现,这看起来很活跃,但却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美国教育者研究认为:课堂提问,要有时间意识,应掌握两个最重要的时间区域,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前者指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而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后者是指学生回答之后,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这是根据生理与心理关系来确定的。

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的不是连续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思维高峰后,往往要停顿3~5秒钟,才出现另一思维高峰。因此,提问过程中必须富有停顿间隔的时间,无论第一或第二等待时都是有利学生的思维高峰的出现,有利正确回答和有效吸收,有利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能力。

因此,要注意把握好时间,不要提问后就抽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立即忙于评价。同时,无论是处理答问,还是处理质疑,都要面向全体,要尽量顾及全班学生,不能只被少数优生所控制。只有从学生个性差异、思维规律,以及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怕丢面子转移矛盾

学生提问,怕自己答不上,怕丢面子,怕影响老师威信,转移矛盾,掩盖不懂,不甚了了。这是不可取的,既失掉质疑问难的价值,又反而使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受到损害更丢面子。我们应给学生老老实实讲清楚,没准备好,待老师查证后再告诉大家。这样老师可赢得时间做准备,学生既可得到准确无误的知识,又能受到老师严谨治学的熏陶感染。

日本教育主张,教室就是出错误的地方,很有道理。更要不怕被问住,被学生问住也不是坏事,从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必定胜过老师这一角度讲,被问住还是一种好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被问住就好,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不被问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学生会提出问题,尽量周全些,充分些,这样在释疑才会从容不迫,才能处理好学生的质疑问题。

4.不爱护答问质疑积极性

学生答问质疑的积极性一般都高,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评价,不鼓励表扬,不注意差中优各类学生参与,偏爱优生,被优生控制整个课堂或忙于答问评价和继续教学过程,偶尔还有忘了叫答问的学生坐下的现象,他就一直站在那里,有时实在累了就自己怏怏坐下。

学生常常问这问那,当然有不少的问题也没有多少价值。要么太深,老师不能答丢面子,要么太浅,问得老师心烦,这都会引起老师的不快,这些情感变化很快就会传递给学生,影响质疑问难的兴趣。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答问质疑的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答问释疑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学生答问质疑的积极性,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要记住,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珍爱保护,别让泄气。

第三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应变处置

课堂教学的应变处置,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偶然的突然事件敏感而又迅速地作出明确判断和正确处理,习惯称教学机智,它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教育能力。对于刚刚登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更应引起重视,在实践中注意加强培养和训练。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与原没想到,或与原计划未及的问题,遇到难以回答,或出乎意料的恶作剧。这种偶发事件是难以避免的,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种随机应变处置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具有这种教育机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及时推测学生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动地改变原计划,控制调节教学过程,从而灵活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卡马连柯认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要得心应手驾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要具备随机应变处置的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机智,应变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素质,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知识等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知识;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多读多想;备课时要认真准备,如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或出难题,这是可在备课中解决好的;平时注意多练习,多想想怎么办,实践中认真学习,不断总结,就会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应变处置的几个有关问题作以介绍。

一、偶发事件的种类

课堂上,对偶发事件要处理得当,要具有应变处置的能力,首先对偶发事件的种类应有清楚地认识了解。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千差万别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意外事件,属于智力因素方面的。

这一类是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教师措手不及。这类问题有时教师备课时没意识到,考虑不周全,同时也不可能把课堂上的情况都估计在内,总是有意外的;有时是因为备课草率造成的;有时是教师水平有限而无法解答的。

第二类,意外事件,属非智力因素的。

这一类有的是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情绪低落,或想出出风头;有的则是学生无意识造成的,如丢笔盒发出响声,教室外意外事件发生对学生注意的转移等。

第三类,意外事件,是属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兼而有之。

这一类是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向老师提出怪问题,目的在于考考老师,特别是新老师上课更易出现。

我们对以上三类意外事件的处置,教师都要冷静沉着,能解答的尽量解答,不能解答的也不能责备学生故意捣鬼。因而,我们要不断培养训练,使自己具备随机应变处置的能力:

第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对课堂气氛变化敏感,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细微变化;

第二,要具有准确而快速的判断力;

第三,要具有果断适当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种类的意外事件,采用不同的措施,随机应变,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随机应变处置的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应变处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根据不同情况出现而采用相应不同的应变处置。下面对常见应变处置形式作简介。

1.顺应式应变处置

顺应式应变处置,是顺着偶发事件就势处置的一种应变处置方式。这种方式因势利导,调和情绪,以转入正常的教学秩序上来。比如老师走上讲台,学生正在议论昨晚的电视。对此,这位老师首先神色凝重简单地说了自己对男足失利后的感想,然后话锋一转,“虽然中国男足失利了,但他们的拼搏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我们都要认真学习,抓紧分秒,听好每堂课,练好本领,长大了为国争光。同学们,为国争光是幸福吗?大家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幸福是什么》,再回头看男足幸不幸福,好吗?”学生们一下翻开了书,把强烈的爱国情感巧妙地引到教学中来,调和了同学们的情绪,促使学生专心听讲。

又如,有一老师提着录音机,走进高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上李清照《一剪梅》词这一课。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乱哄哄的,有学生随身听的耳塞还在耳朵里,听着音乐,有学生还在小声唱歌,仔细听,哼唱的是《月满西楼》的歌曲。老师见此情境,顺势来到听随身听的同学面前,请她大声唱出来,还把那同学的录音磁带放到录音机里,让全班跟着唱《月满西楼》歌曲。当“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歌声再次响起时,全体学生已转入到了《一剪梅》新课的学习了。

2.逆反式应变处置

逆反式应变处置,是用于学生无意而产生的某种不良影响,教师按照反而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应变处置的一种方式。

如一学生因睡过头,气喘吁吁跑到学校,连报告也没叫就闯进教室,眼里还含着泪花,此时再精彩的课,学生也会受干扰。老师没批评,相反还表扬: “××同学今天迟到不能批评,因为他不是主观造成的,平时他从来没迟到过,并且他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今后保证不再迟到了,我们应学习这位同学勇于改正缺点的好品质。”同学们觉得这结论是有根据有道理的,该生和其他的同学都受到了一次教育。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是反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全面看问题,而不能孤立静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3.设疑式应变处置

设疑式应变处置,是通过设疑以启迪学生思维,老师赢得时间应变处置的一种方式。如老师讲了“鸟有翅膀天上飞”时,一生站起来问:“老师,鸵鸟也是鸟,为什么鸵鸟不能飞?企鹅也长有翅膀为什么企鹅不能在天上飞?”这一问可把老师难住了,备课时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老师想了想说:是呀,老师还没想过这个问题呢,谁能回答呢?“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许,更有设疑激发思维。全班都随着老师的反问陷入沉思,这样赢得了思考时间。最后有一学生,终于回忆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方面的知识,说了出来,全班同学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增长了知识,也为老师解了围。

4.幽默式应变处置

幽默式应变处置,是指在课堂上出现僵局,采用能起着缓和气氛作用的幽默圆场的应变处置方式。幽默方式能让同学,特别是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在幽默的批评和希望中接受教育。

有位老师正在教《游园不值》,一学生迟到,“砰”的一声推门走进,听课学生的注意全被吸引了过去,进而全班同学望着老师,等待和推测老师的处置。老师停了停,示意迟到的同学回到座位上,顺势取材于课文问:“小扣柴门久不开”,同学们,请说说诗人为何用“小扣”而不用“重扣”、“猛推”?学生先笑,接着议论起来,最后明确: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有礼貌。这时老师走到那同学面前弯腰轻声问:“你赞成‘小扣’呢,还是‘重扣’、‘猛推’啊”。那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又笑了。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和感化,又理解了教学内容。这显然比批评训斥、挖苦、讽刺要高明得多。

又如钱梦龙老师在武汉给近1000名教师上示范课,课前学生处在严肃紧张的氛围中。钱老师见此情景,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打个谜语给你们猜一猜,好不好?”经过瞬时的惊愕,学生高兴地回答:“好!”“虽然发了财,夜夜还想发财———打一人名,是你们认识的人。”场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声笑语,严肃紧张的氛围不见了踪影。有趣的谜语,留给学生风趣幽默、可亲可敬的师长的美好记忆,使课堂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5.说理式应变处置

说理式应变处置,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说理的方式来进行随机应变的处置。如一位老师上《友谊》一课,当老师走上讲台时,很不安静,因他们班比赛输得惨,全班都不服气。老师静立片刻后,尽管安静了下来,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十分低沉。老师静了一下说,上课前请先让我说三句,好吗?

第一句,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第二句,胜者有弱点,负者有长处;

第三句,比赛是暂时的,友谊是永久的。

三句话刚落音,热烈的掌声响起。老师抓住时机,话锋一转:“今天要学习的是《友谊》,看看老师的话有没有道理。”大家带着笑声打开了书,这就消除了课堂的沉闷气氛。老师的这番话对焦燥的心理如久旱逢雨,得到了及时的滋润和极大的安慰,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让学生具有平静的心境,较好的学习情绪来上好课。

6.缓解式应变处置

缓解式应变处置,是指有的知识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无能回答,则采用缓解式,留到别的时间来解答处理的应变处置方式。如《琵琶行》一课,教师把作者介绍完了之后,学生问:老师,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那么他究竟写了多少诗?他的诗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他是怎样著名的?他的一生经历怎样?我还看见有文章说他诗写得好,当官也当得不错,但还说他是个大淫棍,老师你怎么看,有根据吗?对于这一连串问题,就是照参考资料念也难以回答完整,同时要马上回答,也很难做到准确。

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的含义,如大家对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有兴趣的话,咱们专门抽一节自习课,我给大家开一个古代诗人白居易的讲座,怎么样?”话音刚落,同学们热烈鼓掌。这样既为自己争得了准备时间解了围,又没损伤提问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还是对学生求知欲的较好保护。

7.转移式应变处置

转移式应变处置,是转移话题,巧妙回避的一种应变处置方式。由于学生好奇、知识不多,有时常提一些与教学内容较远的问题。如《找骆驼》分析课时一生问:“老师,你有课文中那个老人聪明吗?”这问题与本课学习关系不大,但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回答有,当然不妥,回答没有,便又有点“掉价”。老师想了想说:“这老人真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聪明呢,就是因为他认真学习观察,爱动脑子思考,同学们,咱们要想聪明,就得刻苦学习,勤于动脑。”这样自然就转移到学习上来了。如围绕学生问题回答,就会影响教学秩序。掌握好主动权,待机自然转移话题,或巧妙回避,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口,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又如:课堂上,同学们正在欣赏《凡尔赛宫》的多媒体的动态画面,突然之间,停电了,课堂一下乱了起来。老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停电给大家带来不便,很遗憾,不过正好是展示我口才的大好机会,你们听着:正宫门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栽植别具匠心,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立……多么恬静优美啊,又是多么的叫人心旷神怡。讲述完这段描述,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的学习上来了。

8.化解式应变处置

化解式应变处置,是用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方式,化解师生间偶然出现的一些窘境或尴尬应变处置。一位老师让学生简介《赤壁之战》的作者情况,这名学生高声答道:“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名同学面红耳赤,尴尬难堪。老师想了想却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岁。但这能全怪这位同学吗?谁让二人名字只一字之别,他们又却都是史学家、文学家呢?谁让《史记》和《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文学名著呢?谁又让我们刚学完《史记》又学《资治通鉴》呢?幽默的话语,既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化解了学生的尴尬窘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把学生弄混淆的知识巧妙地做了区别,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真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总之,不论运用哪一种应变处置的方式,都要冷静、稳重、理智、耐心,要充分认识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应变处置,尽早尽快地转入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中来。

三、应变处置能力的培养训练

教师应变处置的教学机智并非生来就具有的,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积累而不断丰富起来的,需要靠平时多留心努力培养训练才能实现的。

1.积累丰富经验

实践证明,教师教学经验越丰富,就更容易表现出应变处置的教学机智来。因此,在教学中,随时做一个有心人,注意不断积累、借鉴经验,这是具备应变处置的教学机智的前提。

2.积累广博知识

应变处置的教学机智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这些是以具备广博知识为基础的。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不断学习,研究本门学科的前沿最新成果,最新知识,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的理论,完善能力结构,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勤读书,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课堂突发情况,准确判断,急中生智,果断决策,迅速妥善处理,做到真正的随机应变处置。

3.培养冷静的自控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成功有40%的智力因素,60%的情感因素。一旦发生问题,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有冷静的自控力,用冷静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惊慌失措,切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感情处理,要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极思索对策,妥善地消除或控制意外事态的发生和发展,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必须积极思索对策,力求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4.培养有效的调控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突发事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索处理的办法,尽快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导到正常的教学上来。教师的调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调控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二是调整教师讲课的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心理学家指出,外控的行为动机,会经过一个内射的过程,才会完全内化。自发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外控和行为的内化。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自己深感意外的事情,靠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巧妙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教学中,这瞬间的应变能力就是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是教师智慧的火花,我们一定要不断培养训练自己应变处置的教学机智。

四、应变处置常见的失误

课堂上应变处置常常在如下方面失误。

1.不能沉着冷静

课堂上,意外事件一发生,就沉不住气,慌了手脚,不能沉着冷静去处置。要知道教师在应变处置的时候,首先要沉着冷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教师的机智常常是在冷静心气平和的良好心理状态中产生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教师都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静气,才有助于果断准确作出反应。

教师要迅速敏锐地观察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坚定自信的话语中明白道理;在宁静和善,关怀说服之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千万要注意克服遇事火冒三丈,怕影响自己的威信,气恼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乱发火,乱批评,影响课堂教学,甚至造成对立情绪。

2.把握不住契机

新老师在应变处置中,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契机,及时处置,往往事过境迁再去批评,再去处理,结果失去了因势利导的机会,使应变处置失败。如前面谈到的《游园不值》的应变处置,假如没有那特定的时间,提前或延后都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要知道教学中的偶然事件,有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因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契机,因势引导,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3.用不好批评艺术

课堂上对一些意外事件的处理,要求要运用好批评的艺术。说话批评要说服诚恳,柔中有刚,既要毫不含糊把问题的实质挑明,又不要火上加油,任矛盾激化。但同学们在应变处置时,常常是高声训斥,一显“声威”,要么是严厉批评,言辞尖刻,使人难听。这样会使学生对你的教育本领失去信心,有时不妨把语调压低些,显出你的镇定自若。如一生不听讲,画了一张男女拥抱接吻的画,女生接了过来,又传看,后来传到了老师手里。顿时,老师火冒三丈,把画画的同学狠狠地训了一顿,站着上课,并责令课后写检讨。全班哗然,后面20分钟,多数同学基本无心上课。

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就大不一样,当类似的画传到老师手里时,老师用犀利的目光扫视全班后,沉思一会,不紧不慢地说:“这位同学的头勾得很低,看起来,他有点后悔了。我也觉得奇怪,他怎么做出这种事呢?我们课后帮他找找原因好吗?”软中有硬地批评了那位学生,又稳住了课堂秩序,为下面的教学顺利进行,排除了障碍,全班同学很快又转入良好的教学秩序中进行学习了。这比前一位老师上纲上线,大发雷霆,严厉训斥的方法高明得多。

批评应注意到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时,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批评其行为,肯定其本人;批评此时行为,表扬一贯表现,即使是较差的,也要设法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说:“坏透了”、“你怎么老是怎么……怎么”之类的批评语言。

4.不善用幽默武器

在应变处置时,不善运用好“幽默”这个武器。要么长期板着一张脸,严肃得使人害怕,要么庸俗,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要么指责训斥,语言刻薄,没完没了。教师运用好幽默武器是很有价值的,它有助于缓解紧张,活跃气氛,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品尝到师生间亲切愉快、协调合作的内在美。

教师运用幽默来圆场,自嘲解围,是很有效用的。如一夏天,老师背着学生板书。学生大笑不止,他莫名奇妙,原来是裤子上有一个洞引起的。批评吧又不应该,事情已发生,不吭声又觉得尴尬。他沉思片刻,转过身笑着说:天气实在太热,怕影响讲课,老师想开个“窗户”凉快凉快,可一不小心又把“窗户”开错了地方。同学们,你们可要忍着点,千万不要跟我学啊。笑声结束了,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幽默既圆场解围,又暗示同学们不要怕热听好课,幽默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5.缺少敏锐的眼睛

新老师上课,由于怯场心理,往往不敢正视学生,用目光与同学交流感情,传递信息。那就更谈不上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了,这也就会跟我们应变处置带来众多的失误。要知道教师的机智与灵活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而思维的灵活,来源于观察的敏锐。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全面细致和客观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善从学生的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发现他们的个性特征,认识水平和内心世界;学会从学生偶然的细微表现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各种征兆,从而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缺乏丰富的知识

课堂上的意外事件,特别是属智力因素知识性一类的意外事件的处置,是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但由于缺乏广博丰富的知识造成应变处置的失误。教师的机智来自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又要求教师的影响能深入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更广阔的知识和能力。当我们回答不上“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月球上是什么样”、“为什么树上的小鸟能往天上飞”时,别忘了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和充实各方面的经验,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起来。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反省内省,对自己或周围发生的事,随时问个为什么,仔细想一想:这事我该不该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这样处理?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还有其他方法没有?一堂课下来,如发现自己情绪不佳,你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让自己所教的学生左右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内在因素激化了自己情绪的反应。经常反思反省,是教师机智形成的又一途径,它能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逐步成熟起来,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