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运动美的本质

篮球运动美的本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以马克思的上述著名论断作为我们探讨人的本质的理论依据,作为我们揭示篮球运动美的本质的一把钥匙。但是人与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自由自觉”上面。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活动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人却不同,他本身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去生产。

一、篮球运动美的本质

探讨篮球运动美的本质首先必须了解人的本质、篮球运动的本质,继而再深入到篮球运动美的本质。

1.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2]而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将以马克思的上述著名论断作为我们探讨人的本质的理论依据,作为我们揭示篮球运动美的本质的一把钥匙。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不是只表现在人比动物在生理上更加完善,在智能上更加聪明、能干,而是表现在人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恩格斯强调从猿到人的过程,不是单纯的量的渐进,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从动物界走出来,真正地彻底脱离动物界,必须经历两次“提升”:一次是通过一般生产“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还有一次是“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的建立,“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3]

“人类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针对物种关系方面来说明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与动物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种族的生存,都有从事有关活动和运动的能力,如捕食、筑巢、防御等等。但是人与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自由自觉”上面。首先,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有它自身特定的本质和规律,人和动物都在这个必然王国活着,运动着。然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动物是没有意识的,所以动物的活动是消极的,被动的它只能盲目地顺从大自然,却不能认识和驾驭大自然。就是动物界最聪明的灵长类猿猴以及能使用木棒钓蚂蚁的黑熊等,也仍然是自然的奴隶,无法从自然界获得大自然所能给予的更多的东西。人却不同了,他能通过自己的劳动逐渐地摆脱愚昧、野蛮的动物性状态,慢慢熟悉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而具有人性,从而获得支配自然的自由。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脱离动物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因而在实践中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自由也越来越大。人类向着文明社会跃进的历史,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跨入自然王国的历史。其次,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是在本能的支配下进行的,它在活动之前既不会为要达到既定的目的而作出周密的计划,在活动之后也不会总结经验,更不会将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去指导事后的活动。飞蛾扑火,巨鲸跃上沙滩,是因为飞蛾不懂得火会焚烧自身,巨鲸不懂沙滩会使自身丧生,都是它们意识不到由生物的本能所驱使的盲目行为的严重性。有一位文学家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只猴子,每天从河的这一边走到河的那一边,有一天,河对岸堆着的干树枯枝着了火,猴子用桶子从河里提水到对岸将火扑灭。第二天,猴子又来到河边,刚好身边的树枝又燃烧起来,猴子见了,立即跑到对岸去,从对面河提了一桶水回到河这边灭火。火虽然熄灭了,这一事例说明猴子只机械地知道对面河的桶子里的水可以灭火,却不懂得就近从河里取水能灭火的道理。牛会犁田,马会拉车,马戏团中的狗熊也会抱着圆圆的球抛入圆圈里,但这都需要人的驾驶和驱使。离开了人,他们将无所适从。只有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是按照自身的各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活动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筑房屋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现中存在着,即观念的存在不仅使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服从这个目的。[5]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即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它的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6]在这里,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比动物在生理上更完善,在智慧上更聪明,而在于人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于人的一切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动物的某些器官比人更发达,某些生理本能甚至比人还要强一些,例如鹰的视觉、鹿的听觉、狗的嗅觉均比人敏锐得多,牛的力量比人大得多,但动物只能是一种本能的活动,只能按照自身所需的那种尺度来生产。人却不同,他本身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去生产。他不但能按蜘蛛这个种的尺度编织,又能按照蜜蜂这个种的尺度构造建筑物,同时还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中”。所谓有“自觉自由的活动”即指人类的生产劳动是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这种活动认识和掌握世界上任何客观规律,使劳动对象按照自己的意图发生预定的变化,“使自在动物”变成“为我之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在于人有意识会劳动,具有自由创造的能力。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体现了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功利性,将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人对自然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向着预定目标前进的特征,而这正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关系来说:“人的本质并不单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即在社会关系的制约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人的本质不仅要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并通过生产劳动及其产品显示出来,而且还要以“每个个人和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作为现实基础,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显现出来。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会受到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打上种种社会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必将打上阶级的烙印,人类只有通过努力和消灭阶级,建设和创造美好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关系上的提升,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地更加全面的发展。

概而言之,人类与动物相辑别的两次提升,就是日益获得掌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从物种关系来说,主要是为求真;从社会关系来说,则为不断改造妨碍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现实关系,促进人类的发展,主要是为向善。这种人类所独有“专利”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与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所以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他的对象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8]。正是因为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使自然界日益服从人类的调遣和安排,日益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人类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身,使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另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生产、社会实验等现实活动中,人类给大自然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显现出来,这样使人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成为可能。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就是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本赋和能力,自然的情欲和需要以及自然的生命力和创造都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但是,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不断地超越自然、动物,更敢于超越人自己,从而从自然的动物生活上升到人的社会生活,继而从人的社会生活上升到理想的自由生活。人之所以为人,因为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意识和精神,能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一个主体世界,为此而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识力量以及情感力量,这些精神力量是自觉的,也是有目的的,使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东西。正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本质力量突破了自然物质的束缚,向着精神的自然王国提升。

因此,人除了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这充分说明,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结构中,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形成了无限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不是物质又不是精神的种种元素。这些元素会随着人的现实活动的不断展开,而进行新的组合排列或新的创造,从而永远呈现出新的性质和状况。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不但是多元的、多层次复合结构体,而且是万古常新,永远处于创造之中。所以人的自然力、生命力和人类在创造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真、善、美,在追求新生活中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人具有这种鲜活的、积极的、向上的本质力量,人类的社会生活才会如此欣欣向荣,充满蓬勃的生气。

2.篮球运动的本质

全方位、多层面地掌握和认识篮球运动的本质,把握篮球运动的本质特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规定着篮球运动美的本质特点和主要内容,规定着篮球运动美的欣赏和创造方向。

篮球运动的本质是什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篮球运动的概念。

(1)篮球运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由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组成,因此,篮球运动的本质是强身健体,促进人体健康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专家认为:“篮球运动已在全球普及,成为名符其实的民众强身健体的手段。”把篮球运动界定为能够增进健康,促进灵敏、速度、耐力、力量和弹跳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内脏器官功能活动的一种体育运动。

(2)篮球运动是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从小学直至大学都开设体育课程,其中篮球课都成为主要课目之一。特别是高等体育院校都设有篮球运动学科,专门培养从事篮球运动训练和教育的专门人才。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教育部门、学校领域和教师认同,学校篮球运动已经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师生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9]

(3)篮球运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以篮球为工具,以身体运动训练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体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4)篮球运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前,篮球运动已超越游戏和体育的范围,越来越被赋予篮球文化的内涵。当代篮球已成为一种具有多元素的社会文化现象,分为广义篮球文化和狭义的篮球文化。

广义的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篮球文化的结构包含了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篮球运动的物态文化层主要指有关篮球运动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关产品的总和,以满足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基本需要为目的。篮球运动的制度文化层主要是指规范篮球运动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篮球规则、竞赛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篮球文化的行为文化层主要是指人们在篮球运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篮球运动的心态文化层是篮球文化的核心部分,俗称狭义的篮球文化,它是在篮球运动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成就体验及篮球思维方式。

上述对篮球运动的种种看法和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到,不同的篮球运动概念都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究其原因,社会在不断发展,篮球运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篮球运动的本质和功能也正被全面揭示出来。因而,篮球运动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它随运动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从健身娱乐——社会实践活动——篮球文化,大体反映了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篮球运动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人们对篮球运动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篮球运动的多层次性。

虽然现在对篮球运动的本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但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到契合点,那就是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是通过人体运动,力作用于球,使篮球由静变动,在空中形成巧妙的运动轨迹,加上人、球互动,灵活地配合、精妙的攻防技战术,是一项有趣、有情、有景、有序、有节奏的运动活动。从培养人的视角来看,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很明显。篮球运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人体运动与球的运动,是一个传授篮球运动知识、技术、战术和培养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从防病健身方面来看,篮球运动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机体发育,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改善情绪状态,增强意志和整体协作精神,还可以控制体重和改变体形,达到防病养身、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从娱乐欣赏方面来看,篮球运动也具有观赏作用、教育作用、情感愉悦作用和养精怡神作用。但篮球运动与教育、医疗、卫生区别的根本之点在于篮球运动是通过人体和篮球的互动手段来表达上述目的。人体的运动(人)和篮球运动(人、物互动)是篮球运动存在的方式,这正是篮球运动的质的规定性,是篮球运动之所以成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可以全面地揭示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

从美学的视角来探讨篮球运动概念的各种元素,就不难发现篮球运动与美密切相关。篮球运动员高大、魁梧、强壮的身体充分展示了人体美。增强体质意味着身心的协调发展,提高机体的机能,就内含着健康美、素质美、心灵美,满足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本身就是美的享受。因此,篮球运动是篮球运动美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3.篮球运动美的本质

我们知道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那么篮球运动美的本质是什么呢?篮球运动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篮球运动实践这个领域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篮球运动的审美关系。正因为篮球运动美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与球的相互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说篮球运动美通过人与物的互动过程,展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复现和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在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成为改造世界、美化世界的强大力量。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不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重视改造主观世界。人,不仅仅通过生产劳动来改造自己,更注重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这种人类独有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生存力和生命力,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本质,以适应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的需要。因此,从实质上讲,篮球运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或其他如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一样,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锤炼。不同的是,篮球运动借助的是特殊的物质手段和独特的活动方式,它的产品直接就是人的身体素质的增强,智慧、心志的协调发展,运动技能的提高。这里讲的身体素质的增强绝不单纯地指发达的肌肉和健康的脏器,还包括意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种智慧力量和精神力量。把握篮球运动美的本质,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和其他任何美一样,篮球运动美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感情的外射。

第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篮球运动美的最深刻的根源。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即人的感觉、思维、意志力、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以及体力、技能、理想、智慧、情感、兴趣等。它们通过篮球运动实践的产品——健美的人体,风姿多彩的运动形象,变化多端的战略战术,从而引起场内、场外人们的愉悦和欢畅的情感。

第三,在篮球场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全部表现为篮球运动美。人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篮球运动实践,以生动的形式显现出来并得到场上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参与引起观众情感上的愉悦,才能表现为篮球运动美。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观看篮球运动比赛或表演时能为之动情。这是因为篮球运动比赛和表演中,运动员通过人体和篮球运动的各种形式及其组合,感性地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的智慧、坚毅、创造力、生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使人们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0],从而引起愉悦的心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美的享受、情感的升华和理性的启迪。比如“小巨人”姚明、“空中飞人”乔丹、“篮球之王”威尔特·张伯伦、“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等等。他们球艺高超,在没有硝烟的篮球竞技场上演绎着人类的崇高之美、壮烈之美、优柔之美、创造之美。

4.篮球运动美的根源

篮球运动美的本质和根源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篮球运动美的根源就是要回答篮球运动美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就是要探求篮球运动美产生的深层原因。无疑,没有篮球运动,就没有篮球运动美,而篮球运动并不是与人类社会一起诞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

篮球运动首先是人的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11]“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12]生动阐明了人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篮球运动正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突出了篮球运动蕴含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生物学本性,而且强调篮球运动所表现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故此,篮球运动不但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且“更直接地更明显地表现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3]

现代篮球运动是人的一种身体活动,是一种体位变更和体姿变换的动态过程。通常被称之为“运动”,是由人的走、跑、跳、投掷等运动形式所组成。就实质而言,走、跑、跳、投掷是人的身体最基本的活动机能和人类最经常性的生活行为。但是现代篮球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相对独立的一项活动,却是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因此,走、跑、跳、投掷等身体活动机能和生活行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依附、从属于人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如在劳动、体育、军事、教育、宗教、艺术、民俗等活动中。从这个角度而言,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其活动意识的形式却是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起源于人类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

固然,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在人的活动中,一方面使自己同自己的环境区别开来,使自然环境成为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使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态的对象。如果我们从活动的指向性来看,人的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外部世界为对象的外向型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外向型活动。另一类就是以自我为对象的内向型活动。人的内向型活动按性质也可分为:自身思想改造(如世界观、人生观)、自身文化改造(如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更新)、自身自然的改造。篮球运动显然属于对人自身自然改造的活动。篮球运动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作用体现在人的形体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与增强人的生理活动机能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等方面。由于人的大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所以无论对心理改造或是对大脑的开发都是属于对自身自然的改造范畴。因此,篮球运动对自身自然的改造作用,不仅表现在人的身体与生理方面,同时还反映在人的精神与心理方面。概而言之,篮球运动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是身与心的统一。

这里还要提出的是,人的外向性活动与内向性活动是彼此相关联的。人总是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使自身获得改造与发展。不仅如此,还在自身的改造与发展的基础上更充分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铸造着人类辉煌的历史,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美就在人类铸造辉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前面我们讲过,篮球运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篮球运动中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篮球运动中的复现和确证。因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篮球运动美最深刻的根源。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指的是整个现实世界“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在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14]具体地说,它一方面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将自己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乃至整个生命活动(也就是“能动的”类生活),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理想、品质等物化在对象之中,使人的本质见之于客体,从而成为人的对象。另一方面,对象人化了,社会化了,赋予对象以人的社会性内容,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人从经过自己实践改造过的对象,看到了自己创造的技术才能、智慧、思想、情感、意志、理想、品德等,即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具体的事物上面,以求得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确证自己”、“理智地复现自己”、“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5],“在观照对象之中就会感到个人的喜悦,在对象里认识到自己的人格”[16],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于客体,客体对象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是美产生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全过程。只有人与客体事物建立起对象性的审美关系来占有对象,对象对于人才是美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主要是在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即生产劳动中实现的,劳动是人和自然都参与的物资交换过程。人在劳动中不但以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自然,还要以自己的意志、理想、情感和目的作用于自然。在劳动中“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17]。人类的生产劳动,一方面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在这些产品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它蕴含着人类所特有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才给人带来喜悦和欢快,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所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起点。“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创造征服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在实践主体(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美首先是人类的劳动实践改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同理,篮球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篮球运动美依存于篮球运动实践,而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中蕴涵着篮球运动实践。所以篮球运动是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在实践主体(运动员、教练员等)和客体(自然界、篮球场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篮球运动美的最终根源是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篮球运动实践活动,因而篮球运动美是篮球运动实践改造了客观物质篮球世界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文化产生和发生的最基本源泉,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人民的文化发展。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的最终根源是生产劳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诞生了适应历史文化发展需要的篮球运动。

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存在的人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而后才创造了美。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位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衣食住行问题,然后才产生审美的需要、审美的活动。这就是美学中一个著名的论题:“实用先于审美。”

篮球运动的主体是人。在原始人那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可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要生存,还要抵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的侵害。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迫使他们练习快速地奔跑、准确地投掷、有力地刺杀,灵活地攀登和跳跃等技能。原始人这些身体练习,培养了他们机敏的动作、熟练的技巧、强健的身体,提高了敏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锻炼了身体素质。据体育史研究表明,现代篮球运动中所蕴涵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其器械都可以在最早人类的狩猎、捕鱼、采集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是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篮球运动的上项体育运动,只是体育的萌芽,也可以说是现代篮球运动的胚胎。因为,这些身体练习既是劳动活动,也是生活技能。它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是为了生存和自卫。从地下发掘的历史遗存物来看,在距今至少有四万年至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石球。当时石球只是狩猎工具而不是运动器材,把石块磨成球形,是为了减少阻力,便于准确地击中猎物,而不是审美的需要。但是这一事物说明原始人的审美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产生基础。正是这种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才有石球的出现,石球的出现就意味着新的东西将随之产生,这种石球很可能是后来球类运动项目的原型。大约在一两万年前,人类开始用弓箭和独木舟,那也是狩猎和防卫的需要。这表明在原始社会,不管是跑、跳、投、攀登、游泳、格斗、射御等劳动生活技能,还是石球、弓箭、独木舟等劳动生产工具,都只能是萌芽状态的体育,以及处于孕育期的篮球运动的胚胎,蕴含着朦胧的美的因子。随着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一定分工,篮球运动才逐渐从劳动中,从体育、游戏、教育、宗教、军事中分离出来,并开始向独立的篮球运动文化形态方向发展。这时,体育运动不仅是求生需要,而且也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只有在这时,在原始社会作为劳动生活技能的攀登、奔跑、投掷、游泳、划舟、格斗、射御等身体活动形态,才逐渐发展成为体育以及篮球运动等的各种基本技能,作为劳动工具的石球、弓箭、独木舟才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各种运动项目的器械。特别是随石球演变发展成为镂空的陶球,以及用羽毛做成的毛球,用丝绸扎成的绣球,用皮缝制成的皮球而产生出毛球运动、毛弹、手鞠等球戏,从而有了现代篮球运动的雏形。这些基本技能和劳动、游戏工具就成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篮球运动美的一种手段,成为人类美化自身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说明体育美与篮球运动美产生的过程,也反映了体育与篮球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石球、毛球、皮球、弓箭等演变成为运动项目而被保留了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这些运动项目不仅仅是为了适用劳动、狩猎,也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身,而是具有更高层次上的意义,即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

篮球运动美源于劳动,源于篮球运动的审美属性,但有了篮球运动,不等于有了篮球运动美。当篮球运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劳动的手段,而且可以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手段,即具有审美属性时,才会有篮球运动美。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申的是,劳动创造美的观点与篮球运动美源于篮球运动的审美属性并不矛盾。探根溯源,篮球运动美是劳动创造的,这是其一。其次,篮球运动美是以人体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具有完美的体态和矫健的肌肉,是因为劳动,是劳动使人骄傲地站立起来,使人有了灵巧的手,聪明的脑,语言思维也由此产生,使人的感官由只能获取食物的纯生物器官变成了人化的、社会的器官,使人自己摆脱了与自然界的原始同一。劳动改变了人的生活,心理结构使之更加精美细致,更加富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18]。使人具有进行审美、开展审美活动的条件,人体美才成为可能。人体美是人类集体创造的最古老的审美对象。“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住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9]如此这般,人类社会才“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的音乐”,反映“印第安人的身体练习类似于篮球运动”[20]的绘画,才有了陶瓷、青铜器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工艺品和石球、陶球、镂空陶球、毛球、锈球、皮球、蹴鞠、手鞠等球戏的物具器材。

综上所述,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历史现象,与人类的历史进程共同发展。正是在劳动和实用工具的创造和改革过程中,逐步滋生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美也由此萌芽、发展。篮球运动美也是循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篮球运动美的终极根源是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实践内含的篮球运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过程中逐步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5.篮球运动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篮球运动美不是孤立绝缘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存在、发展、变化。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现象,如果孤立地同周围现象没有联系地拿来看,那就无法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任何领域中的任何现象,如果把它看做是同周围条件隔离的现象,那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反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做是同周围现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现象,那就可以理解,可以论证了。审美现象也是如此。要是把篮球运动美孤立起来,割断它与其他一切事物,特别是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含篮球运动和体育运动等)的联系,篮球运动美将只能是10个人争抢一个球的游戏。因此,篮球运动美与其他许多事物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经历了从构思到设计→初始实验尝试→建章完善→推广宣传→立项入世→普及提高→创新发展等阶段,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漫长实践过程。奈史密斯在1892年制定了五项原则和十三项简单的比赛规则,这是篮球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篮球运动比赛规则。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以及抱人、推人、绊人、打人。比赛时间分为二节,每节15分钟。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文明与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活动。但是现代篮球运动产生的初期,它还只是一种简单的球类游戏,使用的场地和器材都比较简单粗糙,用两个桃筐分别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两边栏杆上,桃筐离地面3.05米左右处,以足球作比赛工具,将球向桃筐内投掷,投中一个得一分,按投中多少决定胜负。随后器材、场地都有了长足改进,球改为橡皮等合成物质做成,内装充气的球胆,圆周长75~78厘米,净重650克,场地也有了大幅变化,由无规定到统一规定为26~28米长,14~15米宽,篮筐由桃篮逐渐改为金属网篮,篮板由无挡板而改变为普通的木板,场地增加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为中场跳球开始。从刚开始的场内队员只能通过传球的方式使球前进,到1893年出现了运球,1908年可以直接投篮,比赛规则和打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使篮球运动逐渐演变为一种速度快、得分多的运动项目。

对于美的相对性问题,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著名论断。他说:“凡是被称为美的东西都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一定的特定环境,如时间、空间,往往对事物的美丑无法作出确切的评价。”因为任何美的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关系,关系改变了,对象的审美属性也会随之改变。由于篮球运动技术日新月异,攻防交替频繁,比赛胜负经常场场更替,胜败乃是常有的事。准确掌握篮球运动美的相对性特点对于我们提高和发展篮球运动水平及鉴赏和评价篮球运动的审美价值具有很好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把篮球运动审美对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考察。

篮球运动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但美的相对性又是同绝对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夸大篮球运动美的相对性,而否认它的绝对性,认为篮球运动美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鉴赏者及观众的心理,如同休谟断言的“美的价值都只是相对的”[21]这种看法,就会违背人类的审美实践,是站不住脚的。

篮球运动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论它具有多么突出的相对性,却总是蕴涵着客观的、确定的、实在的美的内容,体现着美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不能随便抹杀与否定的。观看同一场篮球运动比赛,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主观感受。有人觉得很美,有人觉得还不过瘾,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足为怪,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人们审美感受的差别,绝不能作为否定美的绝对性的理由。篮球运动美在于它是否体现了人类旺盛的生命力,而不决定于具体的个人能不能感受到它。篮球运动美在篮球运动中的感性显现,不管你能否看见,也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的审美属性都客观地存在着,这就是篮球运动美的绝对性的一面。其实,篮球运动美的相对性或绝对性,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依据。一方面,篮球运动美固然与周围环境、条件有关,因而有相对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篮球运动美之所以美,主要决定于它自身有美的特点,符合美的规律,这就是绝对性。例如产生于原始时代的石球和唐宋时期民间和宫廷内类似于现代篮球运动被称为抛球、手鞠、毛弹等游戏,对于古人说来是一种美的运动形式,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是蜻蜓点水,谈不上有多大的审美价值。可见原始石球、毛球的美,同它所处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石球、毛球对于古代人之所以美,主要还是决定于它们自身质的规定性。所以,从主客体的关系来看,美是不依赖于欣赏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别主体的好恶而改变其审美属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篮球运动中的美虽然与周围事物和环境有关,但是篮球运动美不美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美的特点、属性,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在篮球运动中粗野地故意推人、踢人、伤人或口出秽言,向裁判撒野的不文明行为及言语,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不美的。

美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也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整个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永恒不变的篮球运动美。篮球运动美的审美价值尽管有高低之分,但只要它包含有绝对因素,它就同不美(丑)的事物有区别。古人刘勰说:“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尚珍,恶不终弃。”[22]这里所说的恶并不是丑,而是审美价值不太高的事物。这就是说,审美价值高与审美价值不太高的事物虽有区别,但因为都与人的实践有联系,体现了美的绝对性。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又会发生相对地变化,刘勰所讲的就是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具有相对性的篮球运动美一旦创造出来,一旦感性地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就会客观地存在、发展,具有绝对性。篮球运动美就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