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展图书馆之间合作,推进藏区图书馆事业发展

开展图书馆之间合作,推进藏区图书馆事业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调查,一是藏族聚居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二是针对青海省图书馆界编目力量的现状,组织了“中国图书编目规则”培训班,培训了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工作人员40人,提高了藏族聚居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规范化。这些方案、办法实施后,无疑会对藏族聚居区图书馆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开展图书馆之间合作,推进藏区图书馆事业发展

李海玲

2008年底,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一个专门支持西部省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对于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区来讲,确实也是一件影响很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图书馆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图书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地区,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藏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图书馆跨越式发展,是图书馆界应该关注的一件大事。

一、藏族聚居区图书馆的普遍现状

1.经费短缺,馆藏严重匮乏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高校生均藏书量应达到150册左右,以这一标准衡量,青海大学、西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部分高校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实际上不只是高校图书馆是这样的境况,藏区大部分省区的高校和省、市公共图书馆都存在馆藏严重不足的问题。如,青海全省公共图书馆仅藏书200万册,以全省520万人口计,人均仅0.4册,其中还包括了大量无效过时文献。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短缺与不断攀升的图书价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最近《中国文化报》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721个,平均每3529平方公里(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购书款人均只有0.23元,西部地区人均只有0.04元。如青海省海南州图书馆,每年拨给购书款3万元,报刊费1.5万元,建馆至今拨款总额不足50万元,至今藏书3万余册,实际可流通的各类图书不足2万册。而青海省的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更是不容乐观,如有些偏远牧区县级以下的图书馆如同虚设,甚至因经费问题将原来的图书馆改为别的场馆。

2.设备陈旧,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如青海省高校图书馆,虽然大部分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公共图书馆有50余所,拥有计算机不足300台,平均数约6台/馆。这显然与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形势不相适应。尽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细则中已把各级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管理建设纳入其中,可真正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纳入正常工作的不多。虽然有的馆有少量的计算机,但与其配套的打印机、扫描仪和传真机等辅助设备却寥寥无几,图书馆一些业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馆内的几台计算机大多情况下仅作为“样品”、“展品”,最多不过是用来作为“打字机”和个人上网聊天而已。至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软件也相当落后,网络功能欠缺,经常出现故障。总之,资金拮据,使藏区公共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和应用缓慢,影响了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效率、效益的提高。

3.条件艰苦,图书馆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严重欠缺

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由于工作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这一直是藏族聚居区图书馆无法破解的难题。据调查,一是藏族聚居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地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几乎没有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二是人才流失、人员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据藏族聚居区某高校图书馆的统计,近10年该馆调往东南沿海地区的有7人,改行做其他工作的有3人,占全馆人数的30%。且这些人员都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图书馆专业人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如青海大学图书馆近十年几乎没有引进一个本科生,遑论研究生,全馆人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5周岁。在文献信息服务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今天,多数藏族聚居区图书馆都缺乏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人才,这也是困扰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

二、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合作发展的途径

1.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

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全国图书馆的协调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引导东部地区图书馆与藏族聚居区积极开展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人才优势帮助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在这方面已经开了好头。一是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青海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班”,邀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玉麟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资源管理系徐建华教授,长春市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刘慧娟,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李艳芳,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文献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孙芳等专家为全省33个州、市、县、高校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及省图书馆中层以上干部,讲授了基层图书馆的宣传推介、基层图书馆馆长实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基层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等相关课程。通过讲课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经验介绍给青海的图书馆同仁。二是针对青海省图书馆界编目力量的现状,组织了“中国图书编目规则”培训班,培训了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工作人员40人,提高了藏族聚居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规范化。三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在青海举办学术活动,邀请了青海全省图书馆人员免费参加,使得该省人员开阔了学术视野,领略了张晓林等图书馆界大家的学术风范。上述这些培训、会议对于广大缺少经费的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员来说,这是一个尤为珍贵的机会,他们中间的很多馆员工作一辈子都没有出差学习的机会。

2.地方性图书馆学会也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开展与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合作

2009年9月15日,首届西北五省区图书馆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会议邀请了青海三家图书馆馆长代表藏族聚居区图书馆参加,其中青海大学图书馆代表高校馆作了主题发言。会议通过了《西北五省区图书馆联合建设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方案(征求意见稿)》、《西北五省区图书馆员专业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些方案、办法实施后,无疑会对藏族聚居区图书馆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新时期五省区图书馆合作特点是:合作的模式由学会之间单一的学术合作发展到了学会与学会之间、馆与馆之间的多元合作;合作的形式由原来的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科学讨论会一个平台发展为五省区图书馆科学讨论会,五省区图书馆峰会,五省区图书馆馆长暨学会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议三个平台;合作的内容涉及学术交流、工作研讨、专业培训、地方文献建设、数据库建设、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五省区图书馆的合作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3.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省级图书馆学会应该发挥贴近基层图书馆的优势,组织本省优势图书馆对口帮扶地方基层图书馆,与基层馆开展合作

青海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会议决定,高校图书馆对口帮扶州县基层图书馆。以青海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高校图书馆与12个基层图书馆签署了帮扶协议并实施,分别到对口支援的基层图书馆实地考察,了解馆情与实际需要,共同协商并确定了合作帮扶具体方案。如协助地方馆积极争取文献购置费,捐赠图书、设备,为基础的服务工作提供文献保障;在自动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派技术骨干到基层馆指导该馆进行自动化工作(如回溯建库等);开展文献传递工作,提供数字资源服务;指导地方馆员开展研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撰写论文并争取发表。

4.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对口支援工作,优先发展藏族聚居区高校图书馆,以起到示范作用

教育部2001年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其中确定了清华大学等3所重点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重点高校支援西藏大学等藏族聚居区高校。实践证明,对口支援实施9年来,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之间的对口支援在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工作人员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青海大学图书馆为例,自2001年以来,先后接受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4万余册,计算机等设备67台,免费试用清华60多个外文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共派29位专家到青海大学图书馆指导工作,青海大学图书馆派出9位馆员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学习,已形成“长时间、近距离”、“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交流培养模式,这些措施极大地丰富了青海大学图书馆馆藏,提高了馆员业务素质,提升了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

三、结语

总之,不同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是提高藏族聚居区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各级各类图书馆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下去,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燕今伟.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

[2]董隽.西北五省区图书馆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图书与情报,2009,(6).

[3]薛秀珍.西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高校图书馆情报论坛,2009,(3)

[4]杨宗枚.西部地区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初探.贵图学刊,2009,(3).

[5]张亚琴.关于西部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

[6]尕桑卓麻.西部民族院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举措.科学教育研究,2007,(9).

(李海玲,青海大学图书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