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内涵的界说

课程内涵的界说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大约出现于唐宋年间。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课程计划观的主要特点强调课程目标的作用,注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预先设计。基本思想是,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但这一课程观容易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犯包容过小的错误。

一、课程内涵的界说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大约出现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时,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他写道“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如“宽着限期,紧着课程”等。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程度、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一)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

1.课程是知识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被等同于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的。这种课程观虽然强调了课程的主体内容,但它把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知识范围,强调课程的社会制约性,把课程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只有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依据这种课程观编制的课程虽然可以把课程编排得十分合理,但由于忽视了学习者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往往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程是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及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它是在对前一种观点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杜威将这种观点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付诸了实践。

课程的经验观认识到了课程中学生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但这一课程观也有它自身的缺陷,美国课程学者坦纳夫妇曾提出过四条批评意见:①未能提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②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③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④未能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

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是一种预设性的课程观,它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但是,目标作为预期的教学结果同实际学习结果是有一定差别的,把课程界定为预期的教学结果只说明了课程的预期性,并没有说明什么是课程。

课程计划观的主要特点强调课程目标的作用,注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预先设计。基本思想是,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课程的计划观虽然认识到课程的预期特征,并把这种理性预期与具体的内容和活动联系了起来,有助于把课程落到实处。但这一课程观容易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犯包容过小的错误。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把课程界定为活动或进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而是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是自我的“履历情境”,即“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学者派纳的概括最具典型性:“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民的希望。

课程的活动观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课程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其基本思想是,课程是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课程的活动观对于协调知识观和经验观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把课程作为外显的活动,易导致把活动本身作为目的,而忽视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现在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性教育或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其必要性,就属于理想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所采纳。

2.正式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许多人理解的课程就是这类课程。

3.领悟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5.经验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因为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听同一门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

概括国内外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的概念: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显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程活动以及影响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