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前面所述教育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可能”或“潜在”的作用,而不是“现实”的作用。要使教育在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尤其是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有实效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教育及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一)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对受教育者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这是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必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因此,我国教育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把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学校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发展观、科学的价值观、全新的资源观、和谐的生态观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口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生存危机感,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将来能直接从事可持续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门人才。学校教育还要注意向广大群众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思想和理论,唤起全社会的生存危机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使他们自觉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和错误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采取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宏观层次即整个教育、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中观层次即某级、某类、某种形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微观层次,即每所学校、每个专业、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涉及教育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平等性等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
(1)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教育投资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保证政府教育投资实现“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以及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在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采取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包括增加教育税、收取学杂费、设立教育基金、开展勤工俭学、发行教育彩票、开办教育保险等。
(2)充分利用和保护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十分重要。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应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应坚决杜绝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学校盲目“上马”“下马”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应坚决制止教育部门国有资产的流失,防止教育设备的丢失、损坏和教育经费的挪用、挥霍现象;应充分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校领导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应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改革用人制度,加强人才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决定教育革新成败的因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就无法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各方面的素质,使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树立素质教育观、主体学生观和创新人才观,掌握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基础能力、扩展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而光荣的教育职责,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优化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和保障系统。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教育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整顿,使之优化。优化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搞好学校的校园规划、景点布设、绿化美化、清洁卫生;建立、健全适宜的学校组织机构,协调和理顺学校各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改进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与服务,实现学校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育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等。优化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优化社区环境,包括学校周边的消费环境、娱乐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的改善和优化。此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要优化,使由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构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由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各种自然因素构成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办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应紧跟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应立足于为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未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造就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着较严重的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发展要求不对称、难适应的现象,如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教育局部的相对的“过剩”等,都是这方面问题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并使之优化,必须根据经济体制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调整变化趋势,调整和优化我国教育的体制结构、布局结构、程度结构、专业结构等,从单一的教育体制结构向多种教育体制结构转轨,从为第二产业培养人才为主的教育结构向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为主的教育结构转轨,从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向为知识密集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转轨,从为内向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向为外向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转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5.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能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158-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