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出发展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提出发展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外教育学发展史的梳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学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推动教育科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探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外教育学发展史的梳理。概括地说,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这个阶段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是从古希腊、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也做出了一定的描述和总结,多散见于当时思想家、教育家的一些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文学著作之中。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其中,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学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学记》从正反两方面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都作了较为精辟的阐述。还有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表达了他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猛烈抨击了当时学校盛行的体罚,主张“让教师首先唤起他自己对学生父母般的情感”,并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卓越的见解等,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中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论述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往往还是现象的、朴素的、直观的描述,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简单推理之上,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萌芽阶段的教育学是和政治、伦理、哲学、文学乃至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的,教育学的独立命题与范畴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和完整的系统性。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这个阶段从16世纪延续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学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较为完整的理论范畴以及研究方法,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初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这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为实证性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623年英国科学家培根在其《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并将其理解为“教育的艺术”。此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问世,在这部著作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经验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首次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应该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客观地说,由于夸美纽斯的神职人员身份和历史的局限,这部书很难称得上是一部科学的论著。但是,它毕竟是近代社会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所以,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

在当时及以后有影响的教育论著还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的《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还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之后则有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同时还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等教育著作在欧洲风靡一时。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将教育理论提高到独立学科的水平,并为后世所公认的是在19世纪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接替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人。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尝试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建构了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主要标志,堪称世界教育学史上的里程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于欧美和亚洲主要国家,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国“五四”以前的学校教育也深受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才受到新的挑战。

总之,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西方教育家们的矻矻求索和教育实践与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具有更为抽象和更合乎规律的认识和解释,教育学的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解析,从直观的模拟进入了科学的阐释,从教育上升为教育学,并对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探索,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确立了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育理论,并开始重视教育理论对实践、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的局限以及不同程度受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他们不能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本质问题,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等。因此,其理论水平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水平,资产阶级教育学还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学迅速发展。教育家吸取了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朝着实证的方向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学,如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促使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教育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学也逐渐利用和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教育学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百花齐放的形势开始形成。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教育学在学派纷呈的诸家不同观点和理论对峙与对话中向独立、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不断推进。但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是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推动教育科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教育实验为依据,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智慧的发展研究,是这个阶段教育学的主要特点。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的两卷集《人是教育的对象》,苏联第一位教育学博士克鲁普斯卡雅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加里宁的演讲集《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其中,凯洛夫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它继承了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我国教育界影响较大。他们都为创立和发展马列主义教育学而孜孜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教育学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由赫尔巴特教育学一花独放逐步演变成教育学多元化的格局。在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各流派逐渐呈现的同时,一批新教育学著作也脱颖而出。影响较大的有1899年德国哲学家纳托尔普的《社会教育学》,1914年德国教育家菲舍尔的《描述教育学》,1922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教育与社会学》,还有1826年德国福禄培尔写成的《人的教育》,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出版的《教育论》等。此后,随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实验教育学”也应运而生。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和1914年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等,提倡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给教育学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提供了新的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教育家帕克倡导的“昆西教学法”开始,在欧美出现了一种独领风骚的新教育思潮,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和实用性。代表作有1909年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的《新教育》,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人类的学习》,1918年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还有1921年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的《教育原理》,1926年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论》以及怀特海的《教育目的》等。其中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特教育学形成对峙的,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著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并且亲自主持了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验工作,借此检验自己的教育主张。他在发表大量论文和著作的同时,还到国外宣讲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考察别国教育,因而,对各国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我国,这个时期的教育学探讨也有了较大发展。一方面,翻译出版了许多国外的教育学;另一方面,编写了不少教育学著作。其中有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孟宪承的《教育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特别是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这些著作在我国近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探索中,都促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四)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上,科学与技术迅速地显示出威力。智力的开发和运用成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由此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新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学也开始迅速地分化和拓展,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加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与推广,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近几十年来较有影响的教育理论有: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后来,他又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注重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值得借鉴。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让学生尽快地学习基础学科的重要知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提倡发现学习,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197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这是他近20年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他在批评当时的教学理论忽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科夫的教育思想,对前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一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20多年中学校长的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实践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写了大量论著论文和童话小说等,被誉为“活的教育学”。

此外,还有194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1984年德国教育家伊凡·伊里奇的《生态教育学与共有物》,1986年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及其同仁创立的“合作教育学”等。他们都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主张广泛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是可取的。

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传统的教育遗产,借鉴国外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